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35|回復: 0

[诗词赏析] 李白诗词.折杨柳.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8-8-16 14:4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折杨柳.李白


李白诗词大全

李白诗词大全
折杨柳

[唐]李白

垂杨拂绿水,摇艳东风年。

花明玉关雪,叶暖金窗烟。

美人结长想,对此心凄然。

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

诗词赏析:

【折杨柳】是古横吹曲名。晋太康末,京、洛有【折杨柳】之歌,其曲多言军中辛苦及战争斩获之事。六朝梁、陈及唐人所作大多为怀念征人之作。【横吹曲】,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摩诃兜勒】一曲,李延年因更造新声二十八解,作为军中乐,马上奏之。见晋崔豹【古今注】下【音乐】。

诗分两段。前四句写景。古有『春女思,秋士悲』的说法。春景极易引起女子之思春。所以上段写景为下段抒情作铺垫。春景有垂杨、渌水、红花。绿叶,极具代表性。地域涉及玉关、金窗。玉关,泛指征人戍边之所;金窗,代指闺人栖居之处。『花明玉关雪』中之『明』,只形容花的艳丽,不是说花如雪白。后四句叙事。『对此』之『此』,指上段所描写的春色。其心理活动:长想、凄然;其行为动作:折柳、远寄。女子便以此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不说折柳,而言『折春色』,为了表达『思春』之意。

此诗出除闺情之外,尚有厌战之意。


大好四四 發表於 2025-6-23 00:23 | 顯示全部樓層
《李白〈折杨柳〉诗中的时空张力与闺怨书写》

李白此作虽沿用乐府旧题,却以独特的时空架构展现了盛唐闺怨诗的新境。全诗以"垂杨拂绿水"起兴,实则暗藏三重时空维度:近景的柳枝摇曳、中景的玉关积雪、远景的龙庭征戍,形成由柔美到壮阔的视觉延伸。这种空间跳跃非但无割裂之感,反因"东风年"的时序统摄而浑然一体。

诗中"花明玉关雪"最见匠心。"明"字兼具色彩对比与心理投射之妙,既写边塞雪映红花的奇观,又暗喻闺中人对征人处境的想象。金窗烟暖与玉关雪寒的意象对举,恰是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时空并置手法的先声。李白将《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经典意象,发展为更具立体感的时空交响。

"折春色"之语尤显炼字功力。较之六朝诗人"攀折柳枝"的直白表述,李白以抽象代具象,使自然物象升华为情感载体。这种写法既承《楚辞》"折芳馨兮遗所思"的比兴传统,又启晚唐"折得东风第一枝"的象征手法。值得注意的是,"龙庭"作为匈奴王庭的代称,暗示征戍之远已超出传统边塞诗中的阳关玉门,折射出盛唐时期更广阔的疆域视野。

此诗闺怨主题背后,实有深层的文化隐喻。"柳"谐音"留",自汉代便有折柳赠别的民俗意涵。李白将这一文化密码置于"横吹曲"的军乐背景中,使儿女私情与家国情怀产生共振。结句"远寄"二字,既完成空间上的情感传递,更在时间上延展了思念的持续性,与王昌龄"忽见陌头杨柳色"的瞬间感悟形成鲜明对比。

要言之,李白此诗以乐府旧题写时代新声,通过时空折叠的艺术手法,将闺阁相思与边塞风物熔铸为有机整体。其价值不仅在于情感表达的深挚,更在于拓展了传统闺怨诗的审美维度,为后世边塞闺怨题材提供了经典范式。
得瑟炊烟花 發表於 2025-7-9 15:32 | 顯示全部樓層
《李白〈折杨柳〉诗中的春色寄远与边塞闺情辩证》

李白此篇乐府旧题新咏,实将六朝闺怨传统与盛唐边塞气象熔铸一炉。诗中"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二句,尤见太白以物象转换时空的独特笔法,值得深入辨析。

一、乐府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考《折杨柳》曲调源流,晋代尚存军旅实录之风,至梁陈渐成闺怨载体。太白此作既承"柳枝赠别"的古典意象(《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又突破单纯思妇视角。诗中"玉关雪"与"金窗烟"的意象并置,构建出盛唐特有的时空张力——春色不独属江南,更延伸至西域雪域,此乃唐人疆域意识在诗歌中的投射。

二、色彩美学的深层隐喻
前人注"花明玉关雪"多解为花色映雪,实则暗含视觉悖论。玉关积雪当为皓白,而春花明艳属红紫,太白以色彩对冲暗示征人与思妇的情感温差。"叶暖金窗烟"更见匠心,"暖"字既状春叶之温,亦喻闺阁之寂,与后文"心凄然"形成情感伏线。此种冷暖相济的设色手法,实从六朝宫体诗"金翠耀目"中蜕化而来。

三、折柳行为的仪式重构
"攀条折春色"之妙,在于将具体物象升华为情感载体。考《三辅黄图》载霸桥折柳赠别习俗,唐人沿用多止于实物相赠。太白独以"春色"代柳枝,既承《楚辞》"目极千里兮伤春心"的比兴传统,又赋予自然意象人格化特征。龙庭(匈奴王庭)在此非实指,乃象征一切辽远戍所,使闺怨主题获得历史纵深感。

四、战争伦理的诗性表达
末句"远寄"动作,完成从私情到公义的升华。陈沆《诗比兴笺》谓太白闺怨诗多含"讽怨之旨",此诗结句尤见微婉。表面传递春思,实则暗问:征人何以终年戍边?春色能否温暖铁衣?较之王昌龄"悔教夫婿觅封侯"的直抒,太白更得"温柔敦厚"之旨。

要之,此诗在继承乐府传统的同时,通过时空折叠、色彩象征、动作提纯等手法,将个人离思升华为时代之问。后世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空间转换,李清照"云中谁寄锦书来"之物象寄托,均可溯源于此类太白诗法。读太白乐府,当于风华掩映处,识其沉郁顿挫之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