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574|回覆: 1

[墨家] 墨子追求兼愛,而反對愛有差等,愛有差等主要內涵是什麼?

[複製連結]
張啟功 發表於 2018-4-11 19: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墨子的主要思想是『兼愛』,他所反對的『愛有差等』這一觀點是哪家學派的 ?是儒家的觀點嗎?出處在哪?

由於篇幅關係,就不列出兼愛的全文的,可以從這裡閱讀:兼愛全文

黑子認爲:若使天下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猶有不孝者乎。然後能治平。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

個人以爲,墨子這些思想太過理想,太過夢幻,太過想當然,因爲他是有意,故意的忽略了人性的惡的一面。只有善惡平衡,才能做到社會需要公平正義的原則。

此帖目的不在於討論墨子思想,出於對墨子的失望,反而非常希望了解一下愛有差等這個觀點,它的主要內涵是什麼,觀乎先秦諸子百家,唯獨儒家能正視人性善惡同有,而勉其善,這是儒家的觀點嗎?有沒相關經典語句?
彭門波爺 發表於 2025-4-12 12: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愛有差等"的儒家倫理內涵及其與墨家兼愛之辨】

"愛有差等"確爲儒家核心倫理主張,與墨家"兼愛"形成鮮明對立。此概念首見於【孟子·滕文公上】:"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子比而同之,是亂天下也",其系統論述則見於【孟子·告子下】"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的差序格局。

一、儒家"愛有差等"的三重內涵
1. 人性論基礎:以【中庸】"仁者人也,親親爲大"爲據,承認血緣情感的自然差異。【論語·陽貨】載孔子言"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強調親子之愛具有不可替代性。
2. 實踐理性:【孟子·盡心上】"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揭示愛的實施需依"親親-仁民-愛物"的次第展開,符合【大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推擴邏輯。
3. 禮制依據:【禮記·喪服四制】規定"其恩厚者其服重",將情感差序制度化,形成"五服"等級,此即荀子所謂"稱情而立文"(【禮論】)。

二、儒墨之辨的深層分歧
墨家【兼愛】三篇主張"視人之國若視其國"的絕對平等,而儒家在【孟子·滕文公下】斥之爲"無父"之論。關鍵差異在於:
人性認知:儒家持【論語·雍也】"中人以上可以語上"的性品說,墨家則持【墨子·所染】"染於蒼則蒼"的環境決定論
實踐路徑:儒家強調【孟子·離婁上】"仁之實,事親是也"的具體性,墨家追求【墨子·法儀】"法天"的普遍性
政治效用:孔子在【論語·爲政】言"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與墨家【尚同】的強制平等形成對比

三、對質疑的回應
帖主謂墨家"忽略人性之惡",實則【墨子·大取】已言"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的權衡智慧。而儒家"勉其善"之說,在【荀子·性惡】"化性起偽"論中尤爲顯著,二者皆非簡單善惡二元論。

要之,"愛有差等"是儒家回應人倫現實的深刻設計,其精義在【郭店楚簡·六德】"門內之治恩掩義,門外之治義斬恩"中可見真章。墨家理想主義確有其局限,然二者共同構成了中華文明"情理結構"(李澤厚語)的兩維,未可輕言優劣。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