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37|回復: 0

[墨家] 【墨子】卷3所染诗解慎谨所染染当行理故王不当国亡身死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2-8-30 14:4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题文诗:
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
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已,
则为五色;故染也者,不可不慎!非独染丝,
国亦有染.舜帝染于,许由伯陽,禹帝染于,
皋陶伯益,成汤染于,伊尹仲虺;武王染于,
太公周公;此四王者,所染当也,故王天下,
立为天下,功名蔽天.举天下之,仁义显人,
必称四王.夏桀染于,干辛推哆;殷纣染于,
崇侯恶来;厉王染于,厉公长父,荣夷终也;
幽王染于,傅公夷之,与蔡公穀;此四王者,
所染不当,国残身死,为天下僇.举天下不,
义辱人必,称此四王.齐桓染于,管仲鲍叔,
晋文染于,舅犯高偃,楚庄染于,孙叔沈尹,
阖闾染于,伍员文义,越王勾践,染于范蠡,
大夫种也;此五君者,所染当也,故霸诸侯,
名传后世.范吉射染,于长柳朔,之与王胜;
中行寅于,藉秦高强;吴夫差染,于王孙雒,
太宰嚭也;智伯摇于,智国张武;中山尚于,
魏义偃长;宋康染之,于唐鞅之,与佃不礼.
此六君者,所染不当,国家残亡,身为刑戮,
宗庙破灭,绝无后类,君臣离散.民人流亡.
举天下之,贪暴苛扰,必称六君.凡君所以,
安者何也?以其行理,源于染当.善为君者,
劳于论人,佚于治官.不能为者,伤形费神,
愁心劳意;然国逾危,身亦逾辱.此六君者,
非不重国,爱其身也,不知要故.不知要者,
所染不当.非独国染,士亦有染.士者其友,
皆好仁义,淳谨畏令,则家日益,身则日安,
名亦日荣,处官得理,则段干木,禽子傅说,
之徒是也.士者其友,皆好矜奋,创作比周,
则家日损,身则日危,名亦日辱,处官失理,
子西易牙,竖刀之徒.诗经有曰:必择所堪.
必谨所堪,此之谓也.君子慎染,所染必正.
本篇以染丝为喻,说明天子、诸侯、大夫、士必须正确选择自己的亲信和朋友,以取得良好的熏陶和积极的影响。影响的好坏不同关系着事业的成败、国家的兴亡,国君对此必须谨慎。
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舜染于许由、伯陽,禹染于皋陶、伯益,汤染于伊尹、仲虺,武王染于太公、周公。此四王者所染当,故王天下,立为天下,功名蔽天地。举天下之仁义显人,必称此四王者。夏桀染于干辛、推哆推哆chǐ:桀臣,殷纣染于崇侯、恶来,厉王染于厉公长父、荣夷终,幽王染于傅公夷、蔡公穀。此四王者所染不当,故国残身死,为天下僇。举天下不义辱人,必称此四王者。齐桓染于管仲、鲍叔,晋文染于舅犯、高偃,楚庄染于孙叔、沈尹,吴阖闾染于伍员、文义,越勾践染于范蠡、大夫种。此五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范吉射染于长柳朔、王胜,中行寅染于藉秦、高强,吴夫差染于王孙雒、太宰嚭,智伯摇染于智国、张武,中山尚染于魏义、偃长,宋康染于唐鞅、佃不礼。此六君者所染不当,故国家残亡,身为刑戮,宗庙破灭,绝无后类,君臣离散,民人流亡。举天下之贪暴苛扰者,必称此六君也。凡君之所以安者何也?以其行理也。行理性于染当。故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佚于治官佚:同『逸』。不能为君者,伤形费神,愁心劳意;然国逾危,身逾辱。此六君者,非不重其国、爱其身也,以不知要故也。不知要者,所染不当也。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则家日益,身日安,名日荣,处官得其理矣,则段干木、禽子、傅说之徒是也。其友皆好矜奋,创作比周,则家日损,身日危,名日辱,处官失其理矣,则子西、易牙、竖刀之徒是也。诗曰:『必择所堪堪:当读为『湛』,浸染之意』。必谨所堪者,此之谓也。
译文墨子说,他曾见人染丝而感叹说:『染了青颜料就变成青色,染了黄颜料就变成黄色。染料不同,丝的颜色也跟着变化。经过五次之后,就变为五种颜色了。所以染这件事是不可不谨慎的。』
不仅染丝如此,国家也有『染』。舜被许由、伯陽所染,禹被皋陶、伯益所染,汤被伊尹、仲虺所染,武王被太公、周公所染。这四位君王因为所染得当,所以能称王于天下,立为天子,功盖四方,名扬天下,凡是提起天下著名的仁义之人,必定要称这四王。
夏桀被干辛、推哆所染,殷纣被崇侯、恶来所染,周厉王被厉公长父、荣夷终所染,周幽王被傅公夷、蔡公穀所染。这四位君王因为所染不当,结果身死国亡,遗羞于天下。凡是提起天下不义可耻之人,必定要称这四王。
齐桓公被管仲、鲍叔牙所染,晋文公被舅犯、高偃所染,楚庄王被孙叔敖、沈尹茎所染,吴王阖闾被伍员、文义所染,越王句践被范蠡、文种所染。这五位君主因为所染得当,所以能称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
范吉射被长柳朔、王胜所染,中行寅被籍秦、高强所染,吴王夫差被王孙雒、太宰嚭所染,知伯摇被知国、张武所染,中山尚被魏义、偃长所染,宋康王被唐鞅、佃不礼所染。这六位君主因为所染不当,所以国破家亡,身受刑戮,宗庙毁灭,子孙灭绝,君臣离散,百姓逃亡。凡是提起天下贪暴苛刻的人,必定称这六君。
大凡人君之所以能够安定,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他们行事合理。而行事合理源于所染得当。所以善于做国君的,用心致力于选拔人才。不善于做国君的,劳神伤身,用尽心思,然而国家更危险,自己更受屈辱。上述这六位国君,并非不重视他们的国家、爱惜他们的身体,而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治国要领的缘故。所谓不知道治国要领,即是所染不得当。
不仅国家有染,士也有『染』。一个人所交的朋友都爱好仁义,都淳朴谨慎,慑于法纪,那么他的家道就日益兴盛,身体日益平安,名声日益光耀,居官治政也合于正道了,如段干木、禽子、傅说等人即属此类朋友。一个人所交的朋友若都不安分守己,结党营私,那么他的家道就日益衰落,身体日益危险,名声日益降低,居官治政也不得其道,如子西、易牙、竖刀等人即属此类朋友。【诗】上说:『选好染料。』所谓选好染料,正是这个意思。?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范尼 發表於 2025-7-8 21:12 | 顯示全部樓層
《墨子·所染》义疏:论慎染之道与为政之本

《所染》一篇,以染丝为喻,阐发"慎其所染"之要义。墨子见染工之事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此非独言丝帛之变,实为治国修身之枢机。五入五色之变,譬喻环境浸染之深,故君子必谨其所处。今试分三重义理申说之:

一、染道通于治道
墨子举四正四反之例以证染术:舜得许由、伯陽之熏染,禹受皋陶、伯益之辅弼,汤承伊尹、仲虺之谋略,武王得太公、周公之教导,此皆"所染当"而王天下。反观桀纣幽厉,所亲者皆干辛、恶来、荣夷终之流,终致"国残身死为天下僇"。此中深意,在揭示"染"非被动受色,实为主动择取。《说苑·杂言》所谓"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正与此同契。

二、霸业存乎染术
春秋五霸之兴,皆系于得人:齐桓染管仲、鲍叔而知节制,晋文染舅犯、高偃而明权变,勾践染范蠡、文种而雪会稽之耻。此五君"所染当"而能"霸诸侯,名传后世"。然吴王夫差惑于伯嚭,智伯瑶狎于张武,终致身死国灭。班固《汉书·古今人表》分人物为九等,墨子此论实开先声——王者之染,必取上智;若亲下愚,犹以膏沐拭剑,适足自伤。

三、士君子当慎所渐
墨学尤重环境陶铸之功:"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者,则如段干木、禽子,能"处官得理";若所交"皆好矜奋,创作比周",则如竖刀、易牙,终致"身日危,名日辱"。《荀子·劝学》言"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与此互证。墨子更引《诗》"必择所堪"为结,盖《诗经》虽无此句,然《大雅·抑》有"无言不雠,无德不报"之戒,其理相通。

要而论之,墨家所倡"慎染"之道,实含三重境界:于君则为择相之智,于臣则为择主之明,于士则为择友之慎。今观后世治乱,汉武得卫霍而拓疆,唐玄宗宠林甫而酿祸,岂非染术之验乎?故《所染》之旨,非徒喻理,实为万世君臣立一明镜。学者当知:染丝之变在须臾,而国运之染在累世,不可不察也。

(全文798字)

注:本文恪守墨家"三表法",本之者《墨子》原文,原之者史实验证,用之者当代启示。引《说苑》《汉书》为横向参照,以见墨学之影响。末段举汉唐事例,示"慎染"之为永恒治道也。
马奇 發表於 2025-7-26 15:33 | 顯示全部樓層
《墨子·所染》篇义理阐微

墨子以染丝为喻,揭示环境熏染之于人事的深刻影响,其说虽简而义理宏深。今试析其要旨三端:

一、染道之机理
墨子观察"五入五色"的染丝过程,提炼出"所入者变,其色亦变"的普遍规律。此理通于人事,犹《易·系辞》"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之旨。染丝之变在色相,为君之变在德业。许由、伯陽之化舜,如苍染之入素丝;干辛、推哆之污桀,似浊流之染白练。阴阳二气相激,善恶两类相感,此《礼记·学记》"化民成俗"之理也。

二、历史之镜鉴
篇中列举四王(舜禹汤武)与四暴(桀纣厉幽)正反典例,形成鲜明对比。伊尹、周公之佐,犹药石之疗国疾;恶来、荣夷之侫,似鸩毒之戕君心。更以春秋五霸(齐桓、晋文等)与六祸(范吉射、夫差等)为续证,佐证"染当则兴,染谬则亡"的必然性。此即《尚书·太甲》"与治同道罔不兴,与乱同事罔不亡"之历史辩证法。

三、慎染之要义
墨子强调"劳于论人而佚于治官"的为君之道,与《论语·颜渊》"举直错诸枉"相发明。士人之染尤需谨慎,段干木、禽子之友仁义,如兰室之香;子西、易牙之党比周,若鲍鱼之肆。所谓"必择所堪",实为修身立政之本,与《孟子·公孙丑》"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同属一理。

要之,墨家所染之说,上承《诗经》"如染如熏"之喻,下启《荀子·劝学》"居必择乡"之论,揭示环境与主体的互动关系。今人观之,非惟治国理政者当慎其所染,凡立身处世者,皆宜深味"染不可不慎"五字真义。故《大学》言"修身"必先"正心",正与此篇"慎染"之旨互为表里,共成中华修身文化之精髓。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