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771|回覆: 0

[詩詞賞析] 【詩詞】終南望余雪——祖詠

[複製連結]
每晚品詩 發表於 2018-4-4 10:1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終南望余雪

【唐】祖詠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作者

祖詠,唐代詩人。洛陽(今屬河南)人。生卒年不詳。少有文名,擅長詩歌創作。與王維友善。王維在濟州贈詩云:"結交二十載,不得一日展。貧病子既深,契闊余不淺。"(【贈祖三詠】)其流落不遇的情況可知。開元十二年(724),進士及第,長期未授官。後入仕,又遭遷謫,仕途落拓,後歸隱汝水一帶。

注釋

終南:山名,在唐京城長安(今陝西西安)南面六十里處。

余雪:指未融化之雪。【全唐詩】此詩題下有小字註:『有司試此題,詠賦四句即納,或詰之,曰「意盡」。』

陰嶺:北面的山嶺,背向太陽,故曰陰。

林表:林外,林梢。

霽(jì):雨、雪後天氣轉晴。

譯文

遙望終南,北山秀麗,皚皚白雪,若浮雲間。

雪後初晴,林梢之間閃爍著夕陽餘暉,晚時分,長安城內又添了幾分積寒。

賞析

據【唐詩紀事】卷二十記載,這首詩是祖詠在長安應試時作的。按照規定,應該作成一首六韻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寫了這四句就交卷。有人問他爲什麼,他說:『意思已經完滿了。』這真是無話即短,不必畫蛇添足。

題意是望終南余雪。從長安城中遙望終南山,所見的自然是它的『陰嶺』(山北叫做『陰』);而且,惟其『陰』,才有『餘雪』。『陰』字下得很確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讚頌了終南山,又引出下句。『積雪浮雲端』,就是『終南陰嶺秀』的具體內容。這個『浮』字下得十分生動。自然,積雪不可能浮在雲端。這是說:終南山的陰嶺高出雲端,積雪未化。雲,總是流動的;而高出雲端的積雪又在陽光照耀下寒光閃閃,正給人以『浮』的感覺。或許有的讀者要說:『這裡並沒有提到陽光呀!』這裡是沒有提,但下句卻作了補充。『林表明霽色』中的『霽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時的陽光給『林表』塗上的色彩。同時,『積雪浮雲端』一句寫出了終南山高聳入雲,表達了作者的凌雲壯志。

『明』字當然下得好,但『霽』字更重要。作者寫的是從長安遙望終南余雪的情景。終南山距長安城南約六十華里,從長安城中遙望終南山,陰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籠罩終南山的蒙濛霧靄;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時,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賈島的【望山】詩里是這樣寫終南山的:『日日雨不斷,愁殺望山人。天事不可長,勁風來如奔。陰霾一似掃,浩翠瀉國門。長安百萬家,家家張屏新。』久雨新晴,終南山翠色慾流,長安百萬家,家家門前張開一面新嶄嶄的屏風,非常好看。唐時如此,現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這樣的經驗。所以,如果寫從長安城中望終南餘雪而不用一個『霽』字,卻說望見終南陰嶺的餘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觀真實了。

祖詠不僅用了『霽』,而且選擇的是夕陽西下之時的『霽』。他說『林表明霽色』,而不說山腳、山腰或林下『明霽色』,這是很費推敲的。『林表』承『終南陰嶺』而來,自然在終南高處。只有終南高處的林表才明霽色,表明西山已銜半邊日,落日的餘光平射過來,染紅了林表,不用說也照亮了浮在雲端的積雪。而結句的『暮』字,也已經呼之欲出了。

前三句,寫『望』中所見;末一句,寫『望』中所感。俗諺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一場雪後,只有終南陰嶺尚余積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熱,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時,又比白天寒;望終南余雪,寒光閃耀,就令人更增寒意。做望終南余雪的題目,寫到因望余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覺,意思的確完滿了,就不必死守清規戎律,再湊幾句了。

王士禛在【漁洋詩話】卷上里,把這首詩和陶潛的『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王維的『灑空深巷靜,積素廣庭寬』等並列,稱爲詠雪的『最佳』之作。詩中的霽色、陰嶺等詞烘托出了詩題中余字的精神。

濟世 發表於 2025-6-25 05:15 | 顯示全部樓層
【終南望余雪】詩學發微——兼論祖詠應試詩的審美超越

唐人應試詩多拘泥程式,唯祖詠此作以四句奪席,堪稱科場異數。細繹此詩,可見三重審美境界:

一、空間建構的層遞性
首句"終南陰嶺秀"確立宏觀視角,以"陰嶺"暗藏雪意,次句"積雪浮雲端"轉入中景特寫。"浮"字之妙,非獨狀物之工,更見視覺欺騙性——雲雪相激產生的光學幻象,恰是六十里外望山的真實體驗。第三句"林表明霽色"突轉微觀,陽光在雪後林梢的折射,完成由遠及近的空間調度。這種"遠觀—中取—近察"的三段式觀察法,較王維"分野中峰變"(【終南山】)的散點透視更具科學實證精神。

二、溫度感知的時空轉換
末句"城中增暮寒"實現多重跨越:既從終南雪嶺跳接長安城闕,又將視覺之"霽色"轉爲膚覺之"暮寒"。這種通感手法暗合【黃帝內經】"陽氣微上,陰氣微下"的冬至物候理論。詩人以身體經驗印證自然現象,較之單純寫景,更顯"格物致知"的理學趣味。宋人郭熙【林泉高致】所言"遠望之以取其勢,近看之以取其質",於此可得詩學註腳。

三、應試文本的叛逆價值
【唐詩紀事】載祖詠違例交卷事,實開"寧缺毋濫"創作觀的先聲。唐代省試詩通常需展現"頌聖""體物""言志"三重功能,而此詩以"意盡"爲旨歸,將應試文體升華爲生命體驗的直呈。其"四句完篇"的抉擇,與司空圖"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詩品】)的美學主張遙相呼應。清人王士禛【漁洋詩話】稱其"神韻獨絕",正是對此種審美自信的體認。

祖詠此詩之不朽,非特在於"霽色""暮寒"的意象經營,更在其突破科場窠臼的勇氣。當後世詩人苦於"賦得體"的束縛時,這二十字恰如終南積雪,以澄澈之境照見藝術本真。錢鍾書【談藝錄】謂"唐詩多以丰神情韻擅長",祖詠之作,可謂得之。
無天無 發表於 2025-7-31 03:18 | 顯示全部樓層
【終南望余雪】詩學品鑑

祖詠此詩乃盛唐應試詩之異數,以四句二十字盡攝終南雪霽之神韻,其藝術膽識與詩學造詣頗值深究。

一、體制突破與審美自覺
唐代省試詩例用五言六韻,祖詠竟敢違制繳卷,自陳"意盡"而止,實開"以少總多"之先聲。此非才力不逮,恰是詩學自覺之體現——詩人敏銳捕捉"望余雪"之剎那感受,以"秀-浮-明-寒"四重意象構建完整審美空間。宋人嚴羽【滄浪詩話】所謂"唐人尚意興而理在其中",於此可得確證。

二、空間構建的透視法則
首句"終南陰嶺秀"確立宏觀視角,以"陰嶺"暗點觀察方位(長安城中北望),"秀"字統攝全篇審美基調。次句"積雪浮雲端"運用透視原理:雲靄流動間,積雪似懸浮於山脊之上,此"浮"字既合視覺真實(高山積雪與低空雲氣重疊),復得朦朧詩趣。清人王夫之【姜齋詩話】論"咫尺有萬里之勢",正謂此種空間處理。

三、光色表現的微奧妙
"林表明霽色"五字蘊含多重美學密碼:"霽色"非泛指晴光,特指雪後夕照經冰晶折射形成的冷調輝光;"林表"限定光色呈現位置(樹梢頂端),與"浮雲端"形成垂直呼應。此般光色捕捉,較之王維"返景入深林"更顯物理精微,實開後世"格物"詩法先河。

四、溫度感知的詩意轉譯
結句"城中增暮寒"完成從視覺到體感的通感轉換。雪後晴日本該轉暖,詩人卻敏銳察覺城中寒意反增,此中暗含物理(積雪融化吸熱)與心理(日暮添愁)雙重機制。北宋郭熙【林泉高致】言"春山淡冶而如笑,冬山慘澹而如睡",祖詠早以詩筆道出物候與心境的微妙共振。

此詩之妙,尤在"望"字的動態處理:由遠及近(山嶺-雲端-林表)、自上而下(積雪-霽色-暮寒)、從視覺到觸覺,構建起立體的感知網絡。明人胡應麟【詩藪】稱其"簡而足",正是對這般凝練美學的精準概括。祖詠以不合規制的四句詩,終成超越時空的審美典範,此中深意,值得當代詩家再三體味。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