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774|回复: 0

[诗词赏析] 《诗词》终南望余雪——祖咏

[复制链接]
每晚品诗 发表于 2018-4-4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终南望余雪

《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作者

祖咏,唐代诗人。洛阳(今属河南)人。生卒年不详。少有文名,擅长诗歌创作。与王维友善。王维在济州赠诗云:"结交二十载,不得一日展。贫病子既深,契阔余不浅。"(《赠祖三咏》)其流落不遇的情况可知。开元十二年(724),进士及第,长期未授官。后入仕,又遭迁谪,仕途落拓,后归隐汝水一带。

注释

终南:山名,在唐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南面六十里处。

余雪:指未融化之雪。《全唐诗》此诗题下有小字注:“有司试此题,咏赋四句即纳,或诘之,曰‘意尽’。”

阴岭: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

林表:林外,林梢。

霁(jì):雨、雪后天气转晴。

译文

遥望终南,北山秀丽,皑皑白雪,若浮云间。

雪后初晴,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余晖,晚时分,长安城内又添了几分积寒。

赏析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思已经完满了。”这真是无话即短,不必画蛇添足。

题意是望终南余雪。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做“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阴”字下得很确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这个“浮”字下得十分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正给人以“浮”的感觉。或许有的读者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同时,“积雪浮云端”一句写出了终南山高耸入云,表达了作者的凌云壮志。

“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余雪的情景。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贾岛的《望山》诗里是这样写终南山的:“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阴霾一似扫,浩翠泻国门。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久雨新晴,终南山翠色欲流,长安百万家,家家门前张开一面新崭崭的屏风,非常好看。唐时如此,现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所以,如果写从长安城中望终南馀雪而不用一个“霁”字,却说望见终南阴岭的馀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观真实了。

祖咏不仅用了“霁”,而且选择的是夕阳西下之时的“霁”。他说“林表明霁色”,而不说山脚、山腰或林下“明霁色”,这是很费推敲的。“林表”承“终南阴岭”而来,自然在终南高处。只有终南高处的林表才明霁色,表明西山已衔半边日,落日的余光平射过来,染红了林表,不用说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而结句的“暮”字,也已经呼之欲出了。

前三句,写“望”中所见;末一句,写“望”中所感。俗谚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余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望终南余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做望终南余雪的题目,写到因望余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觉,意思的确完满了,就不必死守清规戎律,再凑几句了。

王士禛在《渔洋诗话》卷上里,把这首诗和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等并列,称为咏雪的“最佳”之作。诗中的霁色、阴岭等词烘托出了诗题中余字的精神。

济世 发表于 2025-6-25 05:15 | 显示全部楼层
《终南望余雪》诗学发微——兼论祖咏应试诗的审美超越

唐人应试诗多拘泥程式,唯祖咏此作以四句夺席,堪称科场异数。细绎此诗,可见三重审美境界:

一、空间建构的层递性
首句"终南阴岭秀"确立宏观视角,以"阴岭"暗藏雪意,次句"积雪浮云端"转入中景特写。"浮"字之妙,非独状物之工,更见视觉欺骗性——云雪相激产生的光学幻象,恰是六十里外望山的真实体验。第三句"林表明霁色"突转微观,阳光在雪后林梢的折射,完成由远及近的空间调度。这种"远观—中取—近察"的三段式观察法,较王维"分野中峰变"(《终南山》)的散点透视更具科学实证精神。

二、温度感知的时空转换
末句"城中增暮寒"实现多重跨越:既从终南雪岭跳接长安城阙,又将视觉之"霁色"转为肤觉之"暮寒"。这种通感手法暗合《黄帝内经》"阳气微上,阴气微下"的冬至物候理论。诗人以身体经验印证自然现象,较之单纯写景,更显"格物致知"的理学趣味。宋人郭熙《林泉高致》所言"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于此可得诗学注脚。

三、应试文本的叛逆价值
《唐诗纪事》载祖咏违例交卷事,实开"宁缺毋滥"创作观的先声。唐代省试诗通常需展现"颂圣""体物""言志"三重功能,而此诗以"意尽"为旨归,将应试文体升华为生命体验的直呈。其"四句完篇"的抉择,与司空图"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诗品》)的美学主张遥相呼应。清人王士禛《渔洋诗话》称其"神韵独绝",正是对此种审美自信的体认。

祖咏此诗之不朽,非特在于"霁色""暮寒"的意象经营,更在其突破科场窠臼的勇气。当后世诗人苦于"赋得体"的束缚时,这二十字恰如终南积雪,以澄澈之境照见艺术本真。钱锺书《谈艺录》谓"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祖咏之作,可谓得之。
无天无 发表于 2025-7-31 03:18 | 显示全部楼层
《终南望余雪》诗学品鉴

祖咏此诗乃盛唐应试诗之异数,以四句二十字尽摄终南雪霁之神韵,其艺术胆识与诗学造诣颇值深究。

一、体制突破与审美自觉
唐代省试诗例用五言六韵,祖咏竟敢违制缴卷,自陈"意尽"而止,实开"以少总多"之先声。此非才力不逮,恰是诗学自觉之体现——诗人敏锐捕捉"望余雪"之刹那感受,以"秀-浮-明-寒"四重意象构建完整审美空间。宋人严羽《沧浪诗话》所谓"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于此可得确证。

二、空间构建的透视法则
首句"终南阴岭秀"确立宏观视角,以"阴岭"暗点观察方位(长安城中北望),"秀"字统摄全篇审美基调。次句"积雪浮云端"运用透视原理:云霭流动间,积雪似悬浮于山脊之上,此"浮"字既合视觉真实(高山积雪与低空云气重叠),复得朦胧诗趣。清人王夫之《姜斋诗话》论"咫尺有万里之势",正谓此种空间处理。

三、光色表现的微奥妙
"林表明霁色"五字蕴含多重美学密码:"霁色"非泛指晴光,特指雪后夕照经冰晶折射形成的冷调辉光;"林表"限定光色呈现位置(树梢顶端),与"浮云端"形成垂直呼应。此般光色捕捉,较之王维"返景入深林"更显物理精微,实开后世"格物"诗法先河。

四、温度感知的诗意转译
结句"城中增暮寒"完成从视觉到体感的通感转换。雪后晴日本该转暖,诗人却敏锐察觉城中寒意反增,此中暗含物理(积雪融化吸热)与心理(日暮添愁)双重机制。北宋郭熙《林泉高致》言"春山淡冶而如笑,冬山惨淡而如睡",祖咏早以诗笔道出物候与心境的微妙共振。

此诗之妙,尤在"望"字的动态处理:由远及近(山岭-云端-林表)、自上而下(积雪-霁色-暮寒)、从视觉到触觉,构建起立体的感知网络。明人胡应麟《诗薮》称其"简而足",正是对这般凝练美学的精准概括。祖咏以不合规制的四句诗,终成超越时空的审美典范,此中深意,值得当代诗家再三体味。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