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553|回覆: 0

[國畫欣賞] 山水畫上色技法

[複製連結]
+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18-3-1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720ed3c0bcce3d6a6062f3f148dd9d22.jpg

許同印,國畫【秋韻】作品尺寸:59×45cm

國畫山水上色技法

中國山水畫有水墨畫和設色畫兩類,『墨』在傳統上往往也被看作為『色』,唐張彥遠說『運墨而五色具』,後來又有『五墨、五彩』,說法不一,總之是說墨有濃淡乾濕的變化。一幅好的山水畫要求,有筆而有墨,有墨而有筆,沉着痛快,燦然成象。

2ba045768b287c3bf7607b8b6d162418.jpg

許同印,國畫【雨過雲煙起】作品尺寸:137×34cm

傳統的山水畫設色,大體可分為水墨淡彩、淺絳、青綠、金碧、沒骨等幾種。水墨淡彩,是指水墨為主,極少部分着以淡色的畫法。如元代王蒙,只以赭石着山水中人面及松皮、或僅用青、綠於苔點樹葉、或僅用赭石於小石坡側等,總之是用色既少而淡。

51b87a6f848a864f2c28362c3b7be828.jpg

許同印,國畫【雲靜山幽】作品尺寸:49×49cm

中國山水畫的設色,講『隨類賦彩』。『類』是指各別的不同的具體對象,根據具體對象的要求賦以色彩。傳統山水畫特別強調類性與固有色,例如宋郭熙說『水色春綠、夏碧、秋青、冬黑』不大注意光線下色彩的複雜變化。山水畫的設色,首先要看四時、朝暮、明晦的不同,陰陽凹凸的區分,如春天『淡冶如笑』,又有早春、暮春之別。『草色遙看近卻無』的初春,自然不同於暮春三月芊芋的草色。

6ddd3ae06539c79adae25c3fbe08918d.jpg

許同印,國畫【春水祥雲】作品尺寸:137×68cm

山水的設色,講求調子。或取一色中的變化,單純而不單調;或取複雜色處理複雜,取調和色,統一色調。這是色與色的相合,色彩與墨氣,融洽為一,色中有墨,墨中有色,不使筆墨自為筆墨,色自為色。墨與色,要能互增互補,相得益彰。『以色助墨,以墨顯色』,不可相礙相掩。

257048a773c30ef4186484d95741e09b.jpg

許同印,國畫【雲浮秋山】作品尺寸:137×34cm

山水畫設色技法很多,主要有:填色法、染色法、罩色法、破色法、潑彩法、彩墨法等。

填色法

也稱勾線填彩法、勾填法、勾勒法。首先用墨線勾完對象的輪廓,然後用顏色在勾好墨線的範圍內填滿顏色,要填的平整均勻,因此也稱單線平塗。

染色法

有淡彩暈染、重彩暈染、接染、托染、點染等等,傳統山水渲染的要求是;先在毛筆上調淺色,然後在筆尖上調深色,一筆畫到宣紙上,自然表現出深淺不同的顏色。大面積染色則用大筆,甚至用底紋筆染,力求有質量感、空間感,忌髒、膩、灰。

罩色法

山水畫中,在墨色畫了之後,為加強這一部分的色調,再用石色罩一層,使這部分物象更醒目、厚實。

潑彩法

主要用在寫意畫中,在大塊潑墨的基礎上,將飽滿、淋漓的石色潑在畫上,使重色與墨色相結合,從而使物象的色感和體積感更加突出厚重。

彩墨法

即色中蘸墨。以色為主,或是墨中蘸色。以墨為主,進行着色,如畫綠葉,先蘸汁綠,再蘸墨。一筆下去,自然表現出綠葉的濃淡深淺。

破色法

有水破色、墨破色、濃色破淡色、淡色破濃色、石色破草色、石色破墨色等等。

+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25-4-27 13:42 | 顯示全部樓層
【山水設色法要詮解】

拜觀許同印先生數幀山水佳構,深感傳統設色法度之精微。今就山水賦彩之要,分疏如下:

一、墨彩相生之理
張彥遠"運墨而五色具"之說,實為丹青根本。墨韻即色韻,黃賓虹先生所謂"七墨"法(濃、淡、破、潑、積、焦、宿),皆可視為色階變化。觀【秋韻】一作,枯潤相參處,墨色已具秋山蒼翠之致,此即"墨彩"真諦。

二、傳統設色體系
1. 水墨淡彩:如王蒙【青卞隱居圖】,僅以赭石醒結構,色不礙墨。【雨過雲煙起】承此脈絡,淡花青漬染雲氣,得"色助墨光"之妙。
2. 淺絳法:黃公望【富春山居】為典範,以赭石為基調,【雲靜山幽】得其三昧,山體絳色與墨線交融,溫潤如玉。
3. 青綠法:分大青綠(【千裏江山圖】)、小青綠(文徵明【惠山茶會圖】),【春水祥雲】以石青、石綠薄施,存"青綠為質,金碧為文"古意。

三、四時賦彩要訣
郭熙"四時水色"說當活參:春山宜赭中帶綠,夏木當翠中見黛,秋嶺須赭間施朱,冬崖必墨裏透白。【雲浮秋山】以藤黃調赭染林杪,正是"木葉微脫"之秋象。至若"草色遙看"之境,當以淡汁綠輕罩,遠觀自生初春氣象。

四、設色六法實操
1. 填色法:如【秋韻】松干勾勒後填赭石,須留墨線精神。
2. 破色法:趁濕以清水破之,【雨過雲煙起】遠山可見此法。
3. 潑彩法:張大千變古為新處,【春水祥雲】云腳似得此趣。
要之,設色貴在"清、潤、活"三字:色薄而清,層積而潤,水運而活。白石老人云"妙在似與不似之間",於用色一道尤為的論。

今人作山水,或拘泥古法而失生氣,或狂怪求新而喪文脈。觀許氏諸作,能於傳統中見個性,堪為後學範式。學者當從"隨類賦彩"入門,終臻"心源造化"之境。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