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58|回覆: 0

[詩詞賞析] 每晚品詩|春來江水綠如藍

[複製鏈接]
每晚品詩 發表於 2018-3-14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憶江南·江南好

【唐】白居易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作者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

注釋

憶江南:唐教坊曲名。作者題下自注說:『此曲亦名「謝秋娘」,每首五句。』至晚唐、五代成為詞牌名。這裡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長江下游的江浙一帶。

諳(ān):熟悉。作者年輕時曾三次到過江南。

江花:江邊的花朵。一說指江中的浪花。

紅勝火:顏色鮮紅勝過火焰。

綠如藍:綠得比藍還要綠。如,用法猶『於』,有勝過的意思。藍,藍草,其葉可制青綠染料。

譯文

江南的風景多麼美好,如畫的風景久已熟悉。春天到來時,太陽從江面升起,把江邊的鮮花照得比火紅,碧綠的江水綠得勝過藍草。怎能叫人不懷念江南?

賞析

白居易曾經擔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兩年,後來又擔任蘇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餘。在他的青年時期,曾漫遊江南,旅居蘇杭,應該說,他對江南有着相當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當他因病卸任蘇州刺史,回到洛陽後十二年,他六十七歲時,寫下了這三首憶江南,可見江南勝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幾個字來概括江南春景,實屬不易,白居易卻巧妙地做到了。他沒有從描寫江南慣用的『花』、『鶯』着手,而是別出心裁地從『江』為中心下筆,又通過『紅勝火』和『綠如藍』,異色相襯,展現了鮮艷奪目的江南春景。異色相襯的描寫手法,在大詩人杜甫的詩里常常可見,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兩種不同的顏色互相映襯,使詩意明麗如畫。白居易走的也是這條路,從他的詩里也可見端倪,『夕照紅於燒,晴空碧勝藍』、『春草綠時連夢澤,夕波紅處近長安』、『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三百九十橋』。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筆下,從初日,江花,江水之中獲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襯的手法而形成了人們想象中的圖畫,色彩絢麗耀眼,層次豐富,幾乎無需更多聯想,江南春景已躍然眼前。

此詞寫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個既淺切又圓活的『好』字,攝盡江南春色的種種佳處,而作者的讚頌之意與嚮往之情也盡寓其中。同時,唯因『好』之已甚,方能『憶』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結句『能不憶江南』,並與之相關闔。次句『風景舊曾諳』,點明江南風景之『好』,並非得之傳聞,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時的親身體驗與親身感受。這就既落實了『好』字,又照應了『憶』字,不失為勾通一篇意脈的精彩筆墨。三、四兩句對江南之『好』進行形象化的演繹,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紅綠相映的明艷色彩,給人以光彩奪目的強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間的相互烘托,又有異色間的相互映襯,充分顯示了作者善於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憶江南』收束全詞,既托出身在洛陽的作者對江南春色的無限讚嘆與懷念,又造成一種悠遠而又深長的韻味,把讀者帶入余情搖漾的境界中。

明月佳人 發表於 2025-5-2 10: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白居易〖憶江南〗之"春來江水綠如藍"的審美意蘊與藝術建構】

白居易【憶江南】中"春來江水綠如藍"一句,實為古典詩詞色彩美學的典範之作。此句以"綠如藍"三字構建出獨特的視覺張力,其審美意蘊可從三個層面解析:

一、色彩學的突破性表達
"藍"字在此非指顏色,乃指藍草(蓼藍)的深碧色相。【周禮·考工記】載"青與白相次也,赤與黑相次也,玄與黃相次也",而白居易突破傳統五色體系,以植物染料為參照,創造出"綠—藍"的遞進色譜。這種通過具體物象表現抽象色階的手法,較之杜甫"江碧鳥逾白"的對比美學更顯層次縱深。

二、光色效應的科學觀察
句中隱含日光折射原理。江南春水因含藻類微生物,在特定光照下會呈現藍綠色澤,此現象在【夢溪筆談】中已有記載。白居易將"日出江花"的暖色調與"春水"的冷色調並置,恰合【文心雕龍】"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的創作觀,體現唐代詩人對自然物理的精準把握。

三、記憶美學的時空重構
據【白居易年譜】,此詞作於開成三年(838年)洛陽,距其任杭州刺史已逾廿載。"綠如藍"非實景寫生,而是經過時間淬鍊的記憶意象。這種將視覺經驗轉化為情感符號的創作方式,印證了【毛詩序】"情動於中而形於言"的抒情傳統,其色彩記憶的強度恰與情感濃度成正比。

此句的藝術建構更具範式意義:其一,打破"春水綠如苔"(李賀)的常規比喻;其二,開創"物色—心象"的雙重編碼系統;其三,確立"色彩飽和度"作為情感強度的計量標準。後世蘇軾"水光瀲灩晴方好"、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皆受其沾溉。

要之,"綠如藍"非止於狀物,實為白居易將江南經驗升華為文化記憶的審美結晶,其價值在於創造性地拓展了中國詩歌的色彩表現維度。這種通過微觀物象投射宏觀情感的創作智慧,正是中國古典詩詞"即目會心"傳統的精髓所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