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92|回復: 1

[诗词赏析] 每晚品诗|春来江水绿如蓝

[複製鏈接]
每晚品诗 發表於 2018-3-14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忆江南·江南好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作者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注释

忆江南:唐教坊曲名。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至晚唐、五代成为词牌名。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谙(ān):熟悉。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

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指江中的浪花。

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译文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赏析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人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把读者带入余情摇漾的境界中。

明月佳人 發表於 2025-5-2 10: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白居易〈忆江南〉之"春来江水绿如蓝"的审美意蕴与艺术建构》

白居易《忆江南》中"春来江水绿如蓝"一句,实为古典诗词色彩美学的典范之作。此句以"绿如蓝"三字构建出独特的视觉张力,其审美意蕴可从三个层面解析:

一、色彩学的突破性表达
"蓝"字在此非指颜色,乃指蓝草(蓼蓝)的深碧色相。《周礼·考工记》载"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而白居易突破传统五色体系,以植物染料为参照,创造出"绿—蓝"的递进色谱。这种通过具体物象表现抽象色阶的手法,较之杜甫"江碧鸟逾白"的对比美学更显层次纵深。

二、光色效应的科学观察
句中隐含日光折射原理。江南春水因含藻类微生物,在特定光照下会呈现蓝绿色泽,此现象在《梦溪笔谈》中已有记载。白居易将"日出江花"的暖色调与"春水"的冷色调并置,恰合《文心雕龙》"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的创作观,体现唐代诗人对自然物理的精准把握。

三、记忆美学的时空重构
据《白居易年谱》,此词作于开成三年(838年)洛阳,距其任杭州刺史已逾廿载。"绿如蓝"非实景写生,而是经过时间淬炼的记忆意象。这种将视觉经验转化为情感符号的创作方式,印证了《毛诗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抒情传统,其色彩记忆的强度恰与情感浓度成正比。

此句的艺术建构更具范式意义:其一,打破"春水绿如苔"(李贺)的常规比喻;其二,开创"物色—心象"的双重编码系统;其三,确立"色彩饱和度"作为情感强度的计量标准。后世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皆受其沾溉。

要之,"绿如蓝"非止于状物,实为白居易将江南经验升华为文化记忆的审美结晶,其价值在于创造性地拓展了中国诗歌的色彩表现维度。这种通过微观物象投射宏观情感的创作智慧,正是中国古典诗词"即目会心"传统的精髓所在。
亲亲窝窝 發表於 2025-5-26 01:48 | 顯示全部樓層
《江南春色之美学探赜——白居易〈忆江南〉词境抉微》

白居易此阕小令,诚如琬琰之器,虽仅二十七字,而江南神理尽得。其"春来江水绿如蓝"一句,尤堪玩味。蓝者,非今人所谓色谱之蓝,实乃《周礼·地官》"掌染草"之蓼蓝,荀子"青出于蓝"之蓝也。古人制色,以蓝草浸沤,经"䌞暴"之工,遂得青碧之色。白公以"如蓝"喻水,非止状其色相,更暗含造化之功,此正合谢赫"六法"中"随类赋彩"之要义。

词中设色之道,深得杜甫"映衬"法乳。"红胜火"与"绿如蓝"构成冷暖色调的强烈对仗,较之"江碧鸟逾白"更显秾丽。考《白居易集》中,此类设色尚有"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等句,皆本六朝"声色大开"之传统,而能以白描出之。其色彩美学实承王维"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之遗韵,下启欧阳修"绿杨楼外出秋千"之句法。

"风景旧曾谙"五字尤见功力。《文心雕龙》云"物色尽而情有余",白公以"谙"字为眼,将三十年江南记忆凝于当下观照。这种时空叠印手法,可比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倘能从我游乎"之邀约,皆是以记忆重构当下。宋人周邦彦"故乡遥,何日去"、吴文英"记年时旧宿凄凉"等句,殆皆从此出。

至若"能不忆江南"之结句,看似直白,实含《毛诗》"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的抒情传统。白居易于开成三年(838)作此词时,已届暮年,然笔下春光烂漫,毫无衰飒之气。这种"以乐景写哀"的手法,恰如《姜斋诗话》所言"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乐",而白公妙在哀而不伤,终归中和平正。

今人读此词,当知唐人写景非止摹形,乃是透过物色见其性情。江南之好,好在白公心中历久弥新的生命记忆,好在那个用诗心点化的、比真实更美的春天。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