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03|回復: 1

[儒家学说] 【第287期】〖论语·子路篇第12章〗何为『必世而后仁』?

[複製鏈接]
贾陆英书屋 發表於 2018-1-8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音频学〖论语·子路篇第12章〗何为『必世而后仁』?

13·12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王者,是指能够安邦治国,实行德政的君主。『世』,这里特指三十年,古代以三十年为一世。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有王者兴起,也一定要三十年才能使仁道行于天下。』

怎样理解『必世而后仁』呢?孔子认为,如有王者兴起,将实现天下一统的局面。他所说『必世而后仁』,并非实指三十年,而是强调王者推行仁道,化民成俗,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所能奏效,不可急于求成,要进行长时间的坚持不懈的努力。

历史上不乏因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反而欲速不达的例子,应引以为戒。

附:

【原文】

13·12子曰:『如有王者①,必世②而后仁。』

【注释】

①王者:指能够安邦治国,实行德政的君主。②:古代三十年为一世。

【译文】

孔子说:『如果有王者兴起,也一定要三十年才能使仁道行于天下。』

拉拉積極 發表於 2025-5-22 12:0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必世而后仁”的政教深意》

《子路篇》此章“必世而后仁”之论,实为孔子政治哲学中极具深度的命题。王者之兴,非徒以武力定鼎,更在以仁德化民。此“三十年”之期,非机械之时限,乃政教推行之基本周期,蕴含着儒家对人性转化与社会变革的深刻认知。

一、“世”为政教周期之常理
郑玄注《论语》谓“三十年曰世”,此非偶然。《穀梁传》云“世治乱相承”,古人以三十年为人文代谢之节律:一代人成长、成家、立世,恰需此数。王者改制,必待新生代受其教化,旧习方得更易。如周公制礼作乐,至成康之世方现刑措不用之效,正是“必世”之实证。朱熹《集注》言“积久而后能治”,道破此中渐进之理。

二、“仁”非仅政策而系风化
孔子所言“仁”,非指政令颁布,而是“天下归仁”(《颜渊篇》)的文明状态。商鞅变法可令秦富国强兵于朝夕,然儒家所求者,乃《礼记》所谓“道德齐礼,有耻且格”的自觉秩序。汉文帝以恭俭化民,经景帝至武帝初年,始见“移风易俗,黎民醇厚”(《汉书》语),此即“必世”之深意——仁政需沉淀为文化基因,方成真正变革。

三、历史镜鉴中的时间智慧
王莽篡汉后骤改制度,九年而亡;王安石变法求“富国强兵则曰新法”,终致党争。二者之失,恰在未解“必世”之诫。《孟子·公孙丑》云“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强调时机成熟方可行事。孔子此语,实为激进改革者之清醒剂:社会伦理的重建,犹如农作物生长,自有其不可逾越的周期律。

今人读此章,当超越字面“三十年”之数,领会其中“文化演进需尊重人文规律”的智慧。在急功近利的时代,孔子提醒我们:真正的文明转型,需要执政者的恒德与民众的共习,此即“仁”之真谛——非强力所致,乃时间所孕。(全文798字)
无端 發表於 2025-7-13 04:43 | 顯示全部樓層
【国学札记】论“必世而后仁”的政教深意

《论语·子路篇》“必世而后仁”一章,虽仅九字,实蕴三代王道之精义。朱子《集注》谓“世,谓三十年。王者起,必能一天下之俗,然非积久不能成功”,此解已得大要,然犹有未发之覆,试申论之。

一、“世”之数理与政教周期
古制以三十年为一世,非徒纪年之法,实合天道人事。《说文》释“世”为“三十年为一世”,郑玄注《周礼》更明言“父子相继曰世”。盖三十年者,足使婴孩成壮、壮者衰老,一代人伦教化之周期也。《尚书·尧典》“三载考绩,三考黜陟”,九年为小成,积三世(二十七年)则礼乐可观,孔子“三十而立”正合此数。故“必世”者,非谓机械计时,乃强调代际更迭中教化浸润之必要时长。

二、王道教化的渐进性
“仁”非可强致之物。孟子言“以德行仁者王”,然“仁政”之效必待“深耕易耨”而后显。三代圣王如成康之治,虽承文武余烈,犹需“刑措四十余年不用”;汉文帝罢肉刑、除田租,历二十余载方见“衣食滋殖”。此皆“世而后仁”之实证。孔子特举“王者”为说,盖因圣王在位,犹需积世之功,况常人乎?程颐《易传》谓“天下之事,不进则退”,正可反证仁政推行贵在恒久。

三、对急功之弊的针砭
子夏问政,孔子答以“无欲速”,与此章互为表里。观新莽改制,甫即位即更货币、改官制,十年而亡;王安石变法,求效过亟,终启党争。皆违“必世”之训。朱熹评曰:“若以迫切之心求之,虽日更制易令,亦何益哉!”此中深意,尤值当世为政者深思。

结语
“必世而后仁”非消极之等待,实积极之积累。董仲舒《对策》云“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恰可作此章注脚。今人读《论语》,当知圣人之言非迂阔,乃以历史周期为镜,示我辈以政教推行之真谛——欲致太平,既需圣王之德,更待岁月之功。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