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78|回覆: 0

[儒家學說] 【第285期】【論語·子路篇第10章】孔子的政治抱負是什麼

[複製連結]
賈陸英書屋 發表於 2018-1-3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音頻學【論語·子路篇第10章】孔子的政治抱負是什麼?

13·10子曰:『苟有用我者,期(音jī)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苟』字,指如果,假使。『期月』的『期』字,讀一聲,與『期』字同義。『期月』,即期月,也就是一周年。『可』字,表示僅僅可以了,尚有不足之處。

孔子這段話是意思是說:『如果有人用我來治理國家,一年就可以初見成效,三年就會大見成效。』

孔子是在什麼背景下講這番話的呢?據【史記】記載,魯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孔子去衛國,當時衛靈公年老,怠於政事,不用孔子。孔子身懷濟世之才,卻又處於亂世之中,各國諸侯熱衷於武力相爭,對孔子所倡導的禮樂仁和之道不予採納,於是他說出了如上的話。

孔子此話並非空穴來風,而是有親身經歷的。魯定公九年(公元前501年),孔子在魯國任中都宰,卓有政績,治理一年,成為四方學習的榜樣。第二年,即由中都宰升任司空,由司空升任大司寇,代行相事。第三年,即魯定公十一年(公元前499年),魯國大治。後因墮三都觸犯了執掌魯國大權的三桓的利益,被迫離開魯國,周遊列國。

孔子的話表明了自己的政治抱負,也表達了他對理想不能付諸實行的感嘆。

附:

【原文】

13·10子曰:『苟①有用我者,期月②而已可③也,三年有成。』

【注釋】

①苟:如果。②期(音jī姬)月:一周年。期,通『期』,期月即一年。③:僅僅可以而還不足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如果有人用我來治理國家,一年就可以初見成效,三年就會大見成效。』

一葦之杭 發表於 2025-4-30 19: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子路篇】第十章所載孔子之言,實為夫子政治理想之精要表述,亦為後世理解儒家治國理念之關鍵。今試從歷史語境、文本內涵及思想體系三端析之。

一、歷史語境之考辨
此語載於衛靈公怠政之時(【史記·孔子世家】),正值春秋禮崩樂壞之際。夫子周遊列國而不得用,故發"苟有用我者"之嘆。然此非空言,實有魯國執政經驗為證:定公九年任中都宰,"一年而四方則之"(【孔子家語】),次年擢升大司寇,三年而"路不拾遺"(【荀子·儒效】)。墮三都失敗後,夫子政治實踐雖挫,其治理效能已得驗證。

二、文本內涵之詮釋
"期月可也"與"三年有成"構成漸進式治理藍圖。"可"者,鄭玄注"粗具規模";"有成"者,朱熹釋"教化大成"。此二者暗合【中庸】"九經"之序:一年正綱紀(正名、制祿),三年行教化(興禮樂、施仁政)。尤當注意"苟"字之假設語氣,既含自信,亦透無奈,與【憲問】篇"道之將行也與,命也"相呼應。

三、政治抱負之體系
夫子抱負非止於行政效率,其核心在"為政以德"(【為政】篇)。"有成"之標準,當參【顏淵】篇"君子之德風"之喻,即自上而下之道德感化。此與法家"期年而變"(【商君書·更法】)有本質差異:一重禮樂教化,一尚法令強制。子路問政時"必也正名乎"(【子路】篇)之答,正為此章政治倫理之註腳。

要之,孔子政治抱負乃以道德重建為根基的漸進式改革,其"一年-三年"規劃實為禮樂制度重建的時間表。錢穆先生【論語新解】謂此章"見聖人之用世精神",誠為的論。然此抱負終未能大行於當世,遂轉為"修春秋以俟後聖"(【孟子·滕文公下】)的文化使命,此又不可不察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