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37|回覆: 2

[書法培訓班] 文徵明書法特點,學習後獲益良多!

[複製鏈接]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17-12-29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文徵明——詩文書畫集大成者

文徵明(1470.11.28—1559.3.28),原名壁(或作璧),字征明。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征仲。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漢族,長州(今江蘇蘇州)人,明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因官至翰林待詔,私諡貞獻先生,故稱『文待詔』、『文貞獻』。

自元代趙孟頫之後,明代的文徵明是詩文書畫的集大成者,在書法史上地位顯赫。人稱是『四絕』的全才,詩宗白居易、蘇軾,文受業於吳寬,學書於李應禎,學畫於沈周。其與沈周共創『吳派』。在畫史上與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稱『明四家』(『吳門四家』)。在詩文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 並稱『吳中四才子』。

下面我們一起來總結一下文徵明的書法特點。

1fc14ca5916718a544958441c1b864c4.jpg

氣質

文徵明鑑識精明,立意高遠,又泳涵經史以通名理,有正人君子醇正清雅之風,絕無跋扈囂張之氣。特別是應詔入京的三年,因專業書寫誥敕,不僅書藝大進,且書風尚漸整齊。梁巘評『文衡山書方整遒勁,力追唐人。晚年始一意永師,求之圓潤,而神韻蘊藉矣。』

34122cbe10f74c43b5f1cc4dbd941ca0.jpg

用筆

文徵明汲取了趙孟頫的圓潤、歐陽詢的嚴整、二王的飄逸和黃庭堅的清勁。起筆多用露鋒,或露藏兼之。行筆中鋒,筋骨血肉勻當。轉折處方圓兼用,富於變化。點拂波捺之間,使轉運行之際,筆筆有自,處處見法。用筆之妙,珠圓玉潤,清氣拂頰,寓剛健於婀娜之中,行遒勁於姿媚之內。特別是八十歲以後的作品,心手相忘,全以神運,出神入化。清人評價道『衡山太史書畫瓣香松雪,筆法到格,乎入吳興之室矣。然自有清和閒適之趣味,別敞徑庭,亦由此老人品高潔所至』。

9a6b48587b6c5d5ad1afcb7f727256c1.jpg

結字

文徵明的行草書結字,與米芾風格迥異,絕無大起大落的左欹右側,穩健如趙松雪,又不囿於趙書。在穩健的同時,個體字的布白又十分巧妙。文徴明書作的單個字在平正中,通過闊白、開張、上提、錯位等方法,經營好內部空白,輕重虛實相稱,使得結字活潑,富有動勢,寓險絕於平正之中,含秀姿於端莊之內。文徵明的結字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字帶畫意,常常將山水蘭竹的畫法參入筆畫,或穿插縈帶,或枝葉相疊,畫意橫生,如『風舞瓊花,鳥鳴竹澗』。

7ccafdc8172593dcb141cb0e7c94b9be.jpg

章法

文徴明書作章法與其繪畫布局有異曲同工之妙。王澍【虛舟題跋】中評價文徴明【蘭亭圖】的章法十分精到:『為【蘭亭圖】者,不難於『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獨能傳出『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之意,乃佳。待詔此圖,用意閒遠,能使繁者簡,實者虛,恍如親見當年遊目騁懷嘯詠自得,一段和明悅暢意象』徴明經營章法的妙處。他的書作大都從高處落墨,以遠處養勢。疏而不散,曠而不空,大有一瀉千里之感。文徴明的行草書作,章法大都取縱有行、橫無列的形式,在一行中沿着中線左右搖擺。從字與字的關係看,隨着筆法和墨色的變化,寫出疏密錯落有致、輕重大小相間的形態。從整體看,上下左右映帶,筆斷意連,氣勢連貫,和諧統一。

平和典雅是文徵明一貫的書法風格,這或許與他本人心性的謹嚴與認真,堅守儒家中和溫柔的審美風範有關。文徴明對古典書法的全面回歸與繼承是繼趙孟頫之後的第一人,從篆隸到楷行草,涉及古典的方方面面。而且,對每一種書體,文氏莫不奉古賢為矩鑊,悉心追摹。他的古典書風之格調,遠較明初書家高明。故清代梁巘說『文書整齊,少嫌單弱,而溫雅圓和,自屬有養之品』。

3b137e3b8af2dedce9e56f29d9fd2804.jpg

+
是飛 發表於 2025-3-28 15:43 | 顯示全部樓層
【衡山書藝管窺——論征明書法之醇雅境界】

文徵明書法承晉唐法脈而自出機杼,其藝術成就可概括為"三正":筆法正、氣格正、取徑正。

一、筆法之正
征明早年師李應禎,得宋元筆意,中年後專法黃庭堅行草與智永【千文】,終以二王為歸。其小楷尤稱絕詣,【離騷經】【醉翁亭記】等作,鋒藏畫中而力透紙背,橫豎間架皆合【黃庭】【樂毅】遺意。梁巘謂其"方整遒勁",實指其以唐人骨力運晉人風韻,點畫如精金淬火,剛柔相濟。

二、氣格之正
其書絕無館閣俗媚,亦不效祝枝山、徐渭之狂怪。觀【滕王閣序】【赤壁賦】諸作,結字寬博如君子立朝,行氣貫通若清泉瀉澗。此乃其"經史泳涵"所致——以學問養筆墨,故能於趙孟頫秀潤之外,別開清剛雅正一脈。王世貞稱其"晚年書愈老愈妙",正謂此醇而不滯、淡而彌永之境界。

三、取徑之正
其學書軌跡堪為典範:初摹宋元築基,中年追摹晉唐,暮年化古為新。尤可貴者,雖官翰林而拒台閣體,雖處吳門而超門戶見。其行草取黃山谷之開張而斂以文氣,楷書融歐虞之嚴整而注以活趣,此即"整齊中有瀟灑,謹嚴處見性靈"之妙。

學者習衡山書,當先究其"以學養書"之理,次摹其"筆筆有來歷"之法,終求"神明規矩"之變。若徒摹形貌而失其胸次,則如買櫝還珠矣。

(全文498字)
戴改 發表於 2025-3-31 16: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文徵明書法之醇雅境界】

文徵明書法承晉唐法度而自出機杼,其成就可歸為三境:

一、 氣格清正
梁巘所言"方整遒勁,力追唐人"道破其骨相。觀【醉翁亭記】楷書,橫畫收筆多見顏體頓挫,豎鈎則取歐體險勁,而結字中宮緊收,顯見柳公權遺韻。晚年參以智永圓融,如【赤壁賦】行書,使轉處化方為圓,鋒藏韻顯,終成"醇正清雅"的士大夫氣度。

二、 筆法精微
其小楷尤見功力,【離騷經】以鍾繇、二王為基,橫細豎粗對比克制,捺畫蓄勢而發,如"之""人"等字,筆鋒調遣如庖丁解牛。大字行草則取黃庭堅縱勢而減其輻射,中鋒行筆如屋漏痕,晚年【游虎丘詩】可見絞轉筆法之妙。

三、 書學啟示
習文氏書當明其"取法乎上"之路:先以唐楷立骨,繼融宋人意趣,終歸晉人風韻。其八十餘歲猶日課楷書十數通的功夫,更警示今人:書道貴在"沉密神采,如對至尊"的恆持。

文衡山以人養書,以書載道,其墨跡非僅技法的呈現,實為明代文人"格物致知"精神之視覺結晶。學者若能透過刀鋒見筆鋒,由形質追神采,自可得其三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