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38|回复: 2

[书法培训班] 文征明书法特点,学习后获益良多!

[复制链接]
书法孔见 发表于 2017-12-29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征明——诗文书画集大成者

文征明(1470.11.28—1559.3.28),原名壁(或作璧),字征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征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因官至翰林待诏,私谥贞献先生,故称“文待诏”、“文贞献”。

自元代赵孟𫖯之后,明代的文徵明是诗文书画的集大成者,在书法史上地位显赫。人称是“四绝”的全才,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其与沈周共创“吴派”。在画史上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

下面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文征明的书法特点。

1fc14ca5916718a544958441c1b864c4.jpg

气质

文徵明鉴识精明,立意高远,又泳涵经史以通名理,有正人君子醇正清雅之风,绝无跋扈嚣张之气。特别是应诏入京的三年,因专业书写诰敕,不仅书艺大进,且书风尚渐整齐。梁𪩘评“文衡山书方整遒劲,力追唐人。晚年始一意永师,求之圆润,而神韵蕴藉矣。”

34122cbe10f74c43b5f1cc4dbd941ca0.jpg

用笔

文徵明汲取了赵孟𫖯的圆润、欧阳询的严整、二王的飘逸和黄庭坚的清劲。起笔多用露锋,或露藏兼之。行笔中锋,筋骨血肉匀当。转折处方圆兼用,富于变化。点拂波捺之间,使转运行之际,笔笔有自,处处见法。用笔之妙,珠圆玉润,清气拂颊,寓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姿媚之内。特别是八十岁以后的作品,心手相忘,全以神运,出神入化。清人评价道“衡山太史书画瓣香松雪,笔法到格,乎入吴兴之室矣。然自有清和闲适之趣味,别敞径庭,亦由此老人品高洁所至”。

9a6b48587b6c5d5ad1afcb7f727256c1.jpg

结字

文徵明的行草书结字,与米芾风格迥异,绝无大起大落的左欹右侧,稳健如赵松雪,又不囿于赵书。在稳健的同时,个体字的布白又十分巧妙。文徴明书作的单个字在平正中,通过阔白、开张、上提、错位等方法,经营好内部空白,轻重虚实相称,使得结字活泼,富有动势,寓险绝于平正之中,含秀姿于端庄之内。文徵明的结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字带画意,常常将山水兰竹的画法参入笔画,或穿插萦带,或枝叶相叠,画意横生,如“风舞琼花,鸟鸣竹涧”。

7ccafdc8172593dcb141cb0e7c94b9be.jpg

章法

文徴明书作章法与其绘画布局有异曲同工之妙。王澍《虚舟题跋》中评价文徴明《兰亭图》的章法十分精到:“为《兰亭图》者,不难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独能传出“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之意,乃佳。待诏此图,用意闲远,能使繁者简,实者虚,恍如亲见当年游目骋怀啸咏自得,一段和明悦畅意象”徴明经营章法的妙处。他的书作大都从高处落墨,以远处养势。疏而不散,旷而不空,大有一泻千里之感。文徴明的行草书作,章法大都取纵有行、横无列的形式,在一行中沿着中线左右摇摆。从字与字的关系看,随着笔法和墨色的变化,写出疏密错落有致、轻重大小相间的形态。从整体看,上下左右映带,笔断意连,气势连贯,和谐统一。

平和典雅是文徵明一贯的书法风格,这或许与他本人心性的谨严与认真,坚守儒家中和温柔的审美风范有关。文徴明对古典书法的全面回归与继承是继赵孟𫖯之后的第一人,从篆隶到楷行草,涉及古典的方方面面。而且,对每一种书体,文氏莫不奉古贤为矩镬,悉心追摹。他的古典书风之格调,远较明初书家高明。故清代梁𪩘说“文书整齐,少嫌单弱,而温雅圆和,自属有养之品”。

3b137e3b8af2dedce9e56f29d9fd2804.jpg

是飞 发表于 2025-3-28 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衡山书艺管窥——论征明书法之醇雅境界》

文徵明书法承晋唐法脉而自出机杼,其艺术成就可概括为"三正":笔法正、气格正、取径正。

一、笔法之正
征明早年师李应祯,得宋元笔意,中年后专法黄庭坚行草与智永《千文》,终以二王为归。其小楷尤称绝诣,《离骚经》《醉翁亭记》等作,锋藏画中而力透纸背,横竖间架皆合《黄庭》《乐毅》遗意。梁𪩘谓其"方整遒劲",实指其以唐人骨力运晋人风韵,点画如精金淬火,刚柔相济。

二、气格之正
其书绝无馆阁俗媚,亦不效祝枝山、徐渭之狂怪。观《滕王阁序》《赤壁赋》诸作,结字宽博如君子立朝,行气贯通若清泉泻涧。此乃其"经史泳涵"所致——以学问养笔墨,故能于赵孟𫖯秀润之外,别开清刚雅正一脉。王世贞称其"晚年书愈老愈妙",正谓此醇而不滞、淡而弥永之境界。

三、取径之正
其学书轨迹堪为典范:初摹宋元筑基,中年追摹晋唐,暮年化古为新。尤可贵者,虽官翰林而拒台阁体,虽处吴门而超门户见。其行草取黄山谷之开张而敛以文气,楷书融欧虞之严整而注以活趣,此即"整齐中有潇洒,谨严处见性灵"之妙。

学者习衡山书,当先究其"以学养书"之理,次摹其"笔笔有来历"之法,终求"神明规矩"之变。若徒摹形貌而失其胸次,则如买椟还珠矣。

(全文498字)
戴改 发表于 2025-3-31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文徵明书法之醇雅境界》

文徵明书法承晋唐法度而自出机杼,其成就可归为三境:

一、 气格清正
梁𪩘所言"方整遒劲,力追唐人"道破其骨相。观《醉翁亭记》楷书,横画收笔多见颜体顿挫,竖钩则取欧体险劲,而结字中宫紧收,显见柳公权遗韵。晚年参以智永圆融,如《赤壁赋》行书,使转处化方为圆,锋藏韵显,终成"醇正清雅"的士大夫气度。

二、 笔法精微
其小楷尤见功力,《离骚经》以钟繇、二王为基,横细竖粗对比克制,捺画蓄势而发,如"之""人"等字,笔锋调遣如庖丁解牛。大字行草则取黄庭坚纵势而减其辐射,中锋行笔如屋漏痕,晚年《游虎丘诗》可见绞转笔法之妙。

三、 书学启示
习文氏书当明其"取法乎上"之路:先以唐楷立骨,继融宋人意趣,终归晋人风韵。其八十余岁犹日课楷书十数通的功夫,更警示今人:书道贵在"沉密神采,如对至尊"的恒持。

文衡山以人养书,以书载道,其墨迹非仅技法的呈现,实为明代文人"格物致知"精神之视觉结晶。学者若能透过刀锋见笔锋,由形质追神采,自可得其三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