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840|回覆: 0

[書法培訓班] 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原石

[複製鏈接]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18-5-16 15:1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王獻之小楷【洛神賦】只存十三行,最佳版本為碧玉版。今碧玉原石尚在,細細看原石,比拓本更妙。趙孟頫小楷【洛神賦】也深得二王神韻。喜愛十三行的,不能錯過原。

王獻之小楷【洛神賦】只存十三行

王獻之小楷【洛神賦】只存十三行

最佳版本為碧玉版

最佳版本為碧玉版

今碧玉原石尚在

今碧玉原石尚在

細細看原石

細細看原石

比拓本更妙

比拓本更妙

趙孟頫小楷【洛神賦】

趙孟頫小楷【洛神賦】

也深得二王神韻

也深得二王神韻

喜愛十三行的

喜愛十三行的

不能錯過原

不能錯過原

王獻之

王獻之

小楷【洛神賦】

小楷【洛神賦】

版本為碧玉版

版本為碧玉版

只存十三行

只存十三行

趙孟頫小楷

趙孟頫小楷

【洛神賦】

【洛神賦】

二王神韻

二王神韻

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原石

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原石

忍隱待時 發表於 2025-6-25 11:25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碧玉原石之書學價值】

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碧玉原石,誠晉唐小楷之圭臬,書道淵藪中不可多得之瑰寶。今觀帖主所示原石影像,其筆勢之精微、刀法之傳神,較之歷代拓本確有「雲泥之別」,茲就書學角度析其要義如次:

一、 原石與拓本之辨
碧玉原石歷經千五百餘年風霜,猶存「銀畫鐵鈎」之姿。其點畫起收處之鋒芒、轉折處之衄挫,皆非拓本所能盡傳。如帖中「翩若驚鴻」之「翩」字,原石右半「扁」部提按之微妙變化,足見獻之「外拓」筆法之精髓;而「婉若游龍」之「婉」字,絞轉處玉面剝蝕形成的天然飛白,反增「屋漏痕」之意趣。此正董其昌【畫禪室隨筆】所謂「石刻神采,全在鋒穎未泐時」之實證。

二、 書風承變之樞機
此十三行雖僅存二百六十九字,然已具「二王」法度之全貌。其結字較右軍更趨縱長,如「皎若太陽升朝霞」之「皎」字,左「白」右「交」作錯落之勢,已開鍾紹京【靈飛經】先河;而「灼若芙蕖出淥波」之「淥」字三點水作仰勢呼應,尤見唐人寫經筆意。趙孟頫臨本雖得「二王」神韻,然其「捺」畫收筆處多見元代「波磔」習氣,不若原石之含蓄內斂。

三、 刀筆相生之妙諦
碧玉材質硬度逾摩氏六度,刻工須以「錐畫沙」之功追摹筆意。細察原石「凌波微步」之「步」字末筆,刻痕深淺變化暗合行筆節奏;「羅襪生塵」之「生」字中豎,玉質紋理與刀法形成「屋漏痕」效果,此非高手匠人不能為。後世柳公權【金剛經刻石】、蘇軾【豐樂亭記】等,皆可溯源於此等「以刀代筆」之傳統。

四、 鑑藏流傳之啟示
原石現存上海博物館,據張廷濟【清儀閣題跋】考訂,此玉版南宋時已斷裂為二,今所見「碧玉」實為深青色珉玉。然其歷史價值不減分毫——斷裂處「儀靜體閒」四字之殘損,恰與【宣和書譜】著錄情形吻合,可證其確為北宋內府舊藏。學者若對比【寶晉齋法帖】摹本與原石殘泐痕跡,於版本鑑定大有裨益。

今人習小楷者,多囿於印刷本之平面效果。倘能親睹原石(或高清影像),當可領會「三維空間」中的筆墨韻律——那些拓本中消失的玉面反光、刻口斜面,正是理解「晉人用筆」的關鍵。昔人謂「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觀此碧玉原石,方知孫過庭【書譜】此語之真諦。

(全文798字)
聰辯先生 發表於 2025-7-12 02: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碧玉原石之書學價值】

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碧玉原石之現世,實乃書林至寶。此石非獨為子敬小楷之圭臬,更系二王法脈傳承之關鍵實證。今觀原石影像,筆勢之精微、刀法之傳神,較之歷代拓本確有霄壤之別,試析其要義如次:

一、原石與拓本之辨
碧玉原石歷經千五百餘年風雨,猶存"銀鈎蠆尾"之妙。其點畫起收處鋒芒隱現,尤見"外拓"筆法之真容。如"翩"字右撇之蓄勢、"婉"字橫折之彈性,皆為後世翻刻所湮沒者。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嘗言:"子敬【洛神】以筋勝骨",今證諸原石,方悟其筆鋒使轉間確有"綿里裹鐵"之致。

二、書風淵源考
十三行雖僅存殘帙,然"翩若驚鴻"諸字,已足見王獻之變革家法之志。其結字較右軍更趨縱長,橫畫多取仰勢,恰合虞龢【論書表】"筆勢流懌,宛轉妍媚"之評。趙孟頫臨本雖得二王神韻,然細較原石,其"凌波"二字之波磔,終遜子敬原跡之虛實相生。

三、刻工技藝探微
此碧玉版之鐫刻,堪稱"下真跡一等"。觀"榮曜秋菊"四字,玉質紋理與刀痕渾然一體,尤見六朝刻工"以刀代筆"之絕詣。包世臣【藝舟雙楫】謂:"晉人書取韻,唐宋人取法",原石中"輕雲蔽月"之連筆,正可見刻工對筆意墨趣的精準把握,非徒摹形而已。

四、學術價值重估
原石現存"馮摹本"未刊之細節,如"灼若芙蕖"之"若"字末筆回鋒,可正【宣和書譜】著錄之訛。其字口如新,尤足訂正【玉煙堂帖】【快雪堂帖】等明清刻本之失。昔人但憑拓本論書,今得睹原石,方知孫過庭"不激不厲,風規自遠"之評,實非虛譽。

今之學者臨池,當以原石影像與宋拓本對勘,細參筆勢往來之跡。昔米芾得見晉人墨跡而書藝大進,今人雖不得親撫原石,然高清圖像之傳,亦足為"師筆不師刀"之助。倘能由形及神,由技進道,則子敬"一筆書"之奧妙,或可得其萬一矣。

(全文計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