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36|回覆: 1

[儒家學說] 【第270期】音頻學【論語·顏淵篇第19章】成語『草偃風從...

[複製連結]
賈陸英書屋 發表於 2017-11-29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音頻學【論語·顏淵篇第19章】成語『草偃風從』出典於何處?

12·19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這裏的『就』字,指成就,成全。『草上之風,必偃』,意為風吹到草上,草必定會隨風仆倒。比喻在上位者以德化民,民就會像草隨風仆倒一樣遵從其教化。『草上之風』,就是風加之於草。『偃』字,讀三聲,指仆倒,倒下。

這段話的意思是,季康子向孔子詢問如何治理政事,他說:『假如殺掉無道的人,來成全有道的人,你看怎麼樣?』孔子說:『你治理政事,怎麼能用殺戮的辦法?只要你做善事、行仁德,民眾自然就會跟着做善事、行仁德。為政者的德行好比是風,民眾的德行好比是草,風吹在草上,草必然會隨風仆倒。』

怎樣理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這句名言呢?孔子針對季康子所問,首先明確地告訴他,為政不必動輒殺戮,刑殺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他以『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作比喻,強調為政者修德行仁,化民於善的重要性,進一步說明正人先正己的道理。這個生動的比喻啟示我們,民風不好,責任在上不在下;要使社會風氣純正,關鍵在於政風要正。

【任彥升集·策秀才文】有『上之化下,草偃風從』之說,後世用『草偃風從』這個成語,形容草隨風而倒,藉以比喻為政者的德治教化會影響、感化百姓。

附:

【原文】

12·19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①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②。』

【注釋】

①就:成就,成全。②草上之風必偃:風吹草上,草必會仆倒。比喻在上位者以德化民,民就會像草隨風仆倒一樣遵從其教化。草上之風,就是風加之於草。上,通尚,加。偃,仆,倒下。

【譯文】

季康子向孔子詢問如何治理政事,他說:『假如殺掉無道的人,來成全有道的人,你看怎麼樣?』孔子說:『你治理政事,怎麼能用殺戮的辦法?只要你做善事、行仁德,民眾自然就會跟着做善事、行仁德。為政者的德行好比是風,民眾的德行好比是草,風吹在草上,草必然會隨風仆倒。』

朱卯 發表於 2025-4-7 04: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顏淵篇】第十九章所載季康子問政一事,實為儒家德治思想之精要呈現。今就"草偃風從"之典,略陳管見如下:

一、典出之本義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之喻,實承【尚書·君陳】"爾惟風,下民惟草"而來。孔子以自然現象喻人事,揭示"上之所好,下必甚焉"的治理規律。鄭玄注此章云:"偃,仆也。加草以風,無不仆者,猶民之化於上。"此中"上"字非方位詞,乃"尚"之通假,作"加諸"解,尤見精微。

二、德刑之辨
季康子欲"殺無道以就有道",乃典型法家思維。孔子直斥"焉用殺",非否定刑罰之用,而是強調"道之以德"(【為政篇】)的根本性。朱熹【集注】闡發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此正與【顏淵篇】第十七章相呼應,構成完整的德治理念體系。

三、教化機理
"草偃"之喻包含三重深意:
1. 感召性:為政者如風之鼓盪,非強制而自然感通
2. 普遍性:草無擇於風,喻教化之無遠弗屆
3. 即時性:"必偃"之"必",示因果響應之速

四、後世衍義
任昉【策秀才文】化用為"草偃風從",遂成典制文常用語。然需辨明:
1. 原典強調主動施教,非被動服從
2. "小人"指庶民,無道德貶義
3. 德風之化需以"欲善"為前提,非單純權勢使然

五、現代啟示
此章於今日治理仍有鏡鑒:
1. 領導幹部"關鍵少數"的示範效應
2. 制度規範與道德引領的辯證關係
3. 社會治理中"潤物無聲"的教化智慧

結語:
"草偃風從"非謂盲從,實乃"君子篤恭而天下平"(【中庸】)的治理境界。讀此章當與"政者正也"(【顏淵篇】)、"其身正不令而行"(【子路篇】)諸章互參,方得孔子為政以德之全體大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