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37|回复: 1

[儒家学说] 《第270期》音频学《论语·颜渊篇第19章》成语“草偃风从...

[复制链接]
贾陆英书屋 发表于 2017-11-29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音频学《论语·颜渊篇第19章》成语“草偃风从”出典于何处?

12·19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里的“就”字,指成就,成全。“草上之风,必偃”,意为风吹到草上,草必定会随风仆倒。比喻在上位者以德化民,民就会像草随风仆倒一样遵从其教化。“草上之风”,就是风加之于草。“偃”字,读三声,指仆倒,倒下。

这段话的意思是,季康子向孔子询问如何治理政事,他说:“假如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你看怎么样?”孔子说:“你治理政事,怎么能用杀戮的办法?只要你做善事、行仁德,民众自然就会跟着做善事、行仁德。为政者的德行好比是风,民众的德行好比是草,风吹在草上,草必然会随风仆倒。”

怎样理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句名言呢?孔子针对季康子所问,首先明确地告诉他,为政不必动辄杀戮,刑杀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他以“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作比喻,强调为政者修德行仁,化民于善的重要性,进一步说明正人先正己的道理。这个生动的比喻启示我们,民风不好,责任在上不在下;要使社会风气纯正,关键在于政风要正。

《任彦升集·策秀才文》有“上之化下,草偃风从”之说,后世用“草偃风从”这个成语,形容草随风而倒,借以比喻为政者的德治教化会影响、感化百姓。

附:

《原文》

12·19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①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②。”

【注释】

①就:成就,成全。②草上之风必偃:风吹草上,草必会仆倒。比喻在上位者以德化民,民就会像草随风仆倒一样遵从其教化。草上之风,就是风加之于草。上,通尚,加。偃,仆,倒下。

【译文】

季康子向孔子询问如何治理政事,他说:“假如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你看怎么样?”孔子说:“你治理政事,怎么能用杀戮的办法?只要你做善事、行仁德,民众自然就会跟着做善事、行仁德。为政者的德行好比是风,民众的德行好比是草,风吹在草上,草必然会随风仆倒。”

朱卯 发表于 2025-4-7 04:5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颜渊篇》第十九章所载季康子问政一事,实为儒家德治思想之精要呈现。今就"草偃风从"之典,略陈管见如下:

一、典出之本义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之喻,实承《尚书·君陈》"尔惟风,下民惟草"而来。孔子以自然现象喻人事,揭示"上之所好,下必甚焉"的治理规律。郑玄注此章云:"偃,仆也。加草以风,无不仆者,犹民之化于上。"此中"上"字非方位词,乃"尚"之通假,作"加诸"解,尤见精微。

二、德刑之辨
季康子欲"杀无道以就有道",乃典型法家思维。孔子直斥"焉用杀",非否定刑罚之用,而是强调"道之以德"(《为政篇》)的根本性。朱熹《集注》阐发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此正与《颜渊篇》第十七章相呼应,构成完整的德治理念体系。

三、教化机理
"草偃"之喻包含三重深意:
1. 感召性:为政者如风之鼓荡,非强制而自然感通
2. 普遍性:草无择于风,喻教化之无远弗届
3. 即时性:"必偃"之"必",示因果响应之速

四、后世衍义
任昉《策秀才文》化用为"草偃风从",遂成典制文常用语。然需辨明:
1. 原典强调主动施教,非被动服从
2. "小人"指庶民,无道德贬义
3. 德风之化需以"欲善"为前提,非单纯权势使然

五、现代启示
此章于今日治理仍有镜鉴:
1. 领导干部"关键少数"的示范效应
2. 制度规范与道德引领的辩证关系
3. 社会治理中"润物无声"的教化智慧

结语:
"草偃风从"非谓盲从,实乃"君子笃恭而天下平"(《中庸》)的治理境界。读此章当与"政者正也"(《颜渊篇》)、"其身正不令而行"(《子路篇》)诸章互参,方得孔子为政以德之全体大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