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719|回覆: 0

[儒家學說] 【第272期】音頻學【論語·顏淵篇第21章】孔子談崇德、辨...

[複製連結]
賈陸英書屋 發表於 2017-12-4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音頻學【論語·顏淵篇第21章】孔子談崇德、辨惑、修慝對我們有何啟示?

12·21樊遲從游於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音tè)、辨惑。』子曰:『善哉問。先事後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仇,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修慝』的『慝』字,讀四聲,指隱藏在自己內心深處的邪念。『修慝』,就是改正心中的邪念。『先事後得』,是指先致力於做事,而把利祿放在後面。『攻其惡』的『攻』字,指檢討。『其』字,指自己心中的邪念。『攻其惡』,就是檢討自己的過失。

這段話的意思是,樊遲跟隨孔子在舞雩台下閒遊時說:『請問怎樣提高品德修養,改掉邪念,辨別迷惑?』孔子說:『問得好。以做事為先,得利為後,不就是提高品德修養嗎?檢討自己的過失,而不指責別人的過失,不就是改掉自己的邪念嗎?因為一時的氣憤,就忘了自身的安危,以至牽連自己的父母,不就是迷惑嗎?』

本章中,孔子回答了樊遲提出的三個問題。其中有關崇德和辨惑兩條,與第10章中子張所問內容相同,而孔子回答的角度不同。關於何為崇德:孔子回答子張說:『以忠信為主,唯義是從』,講的是總原則;本章中孔子回答樊遲說:『以做事為先,得利為後』,是對總原則的具體化,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關於何為辨惑:孔子回答子張說:『對一個人,愛他的時候就希望他活,厭惡他的時候就巴不得他死;既要他活,又要他死,這就是迷惑』,講的是愛與恨相糾結時的迷惑;本章中孔子回答樊遲說:『因為一時的氣憤,就忘了自身的安危,以至牽連自己的父母,不就是迷惑嗎?』講的是人在極度氣憤中的迷惑,其表現雖然不同,而本質卻是一樣的。也就是說,當一個人被情緒左右,喪失理智的判斷時,就必然會陷入迷惑之中。

現代社會競爭加劇,人們的精神壓力加大,極易產生急功近利、心浮氣躁的心態。有人因為一些瑣事而拳腳相加,釀成慘案的新聞時有所聞。這說明,注重崇德辨惑,倡導身心和諧,引導人們正確對待自己、正確對待他人、正確對待社會,學會理智地處理問題,化解矛盾和糾紛,是十分必要的。

那麼,怎樣理解孔子關於『修慝』的觀點呢?孔子對樊遲問『修慝』的回答,強調了自我反省、自我檢討、自我批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孔子的回答啟示我們,人要消除隱藏在自己內心深處的邪念,唯一有效的方法,是立足於自身找原因,進行自我反省、自我檢討,找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開展自我批評,並切實加以改正。如果只是一味指責、甚至攻擊別人的過失,從別人身上找原因,只會掩飾自己的缺點和錯誤。

附:

【原文】

12·21樊遲從游於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①、辨惑。』子曰:『善哉問。先事後得②,非崇德與?攻其惡③,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仇,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注釋】

①修慝(音tè特):改正心中的邪念。慝,隱藏在自己內心深處的邪念。②先事後得:先致力於做事,而把利祿放在後面。③攻其惡:檢討自己的過失。攻,指檢討。其,指自己心中的邪念。

【譯文】

樊遲跟隨孔子在舞雩台下閒遊時說:『請問怎樣提高品德修養,改掉邪念,辨別迷惑?』孔子說:『問得好。以做事為先,得利為後,不就是提高品德修養嗎?檢討自己的過失,而不指責別人的過失,不就是改掉自己的邪念嗎?因為一時的氣憤,就忘了自身的安危,以至牽連自己的父母,不就是迷惑嗎?』

大缶 發表於 2025-7-10 09:5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顏淵篇】第21章析義:崇德、修慝、辨惑的現代詮釋

樊遲問"崇德、修慝、辨惑"三事,夫子以"先事後得""攻其惡無攻人之惡""忘身及親"三義答之,實為修身立命之要樞。今試析其微旨,以明聖學之當代價值。

一、崇德:先事後得的實踐智慧
"先事後得"非僅時序先後,實乃德性之本然。【尚書·周官】云"功崇惟志,業廣惟勤",正與此通。朱子【集注】謂:"為所當為而不計其功,則德日積而不自知。"今人每以功利心為驅策,求職必問薪資,交友輒衡利害,此正是德性之障。王陽明【傳習錄】言"在事上磨鍊",恰可作"先事"註腳——惟有事上真切用功,方能破除得失計較之心,此即"崇德"真諦。

二、修慝:反己之學的克己工夫
"攻其惡無攻人之惡",深合【孟子·離婁】"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之義。慝者,心之隱微處也,【說文】釋為"奸邪藏於心者"。程頤解此章曰:"自治不暇,何暇治人?"現代心理學所謂"投射機制",恰是人慣於指責外境而疏於自省之病。曾國藩日課"研幾"工夫,夜記過失於冊,正是"修慝"典範。今人若能在人際衝突中先察己過,則怨懟自消,此聖學切於實用處。

三、辨惑:情緒管理的理性自覺
夫子論惑,特舉"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直指情緒失控之害。【禮記·大學】言"忿懥好樂則不得其正",韓愈【原毀】謂"怠者不能修,忌者畏人修",皆可互參。今之社會,路怒傷人、網絡暴戾等現象,皆因不能"辨惑"所致。張載【正蒙】云"怒出於不怒",提示情緒當以理性涵攝。心理學之"情緒ABC理論",與夫子"辨惑"之教若合符節。

四、三德一體的現代意義
此章三問雖分說,實則一體:能"先事後得"者必勤於自省,勤於自省者自不易為情緒所役。顏元【存學編】云:"必有事焉,心自不放。"在競爭激烈的當代,更需以此三德為紓解焦慮之方。企業家中如稻盛和夫倡"利他經營",學者如錢穆終身踐行"溫良恭儉讓",皆得此章精髓。

要之,夫子之答非抽象教條,乃可躬行之日用準則。若能在工作中體認"先事後得",在交往中實踐"反求諸己",在衝突時保持"忿思難",則庶幾近於"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之境矣。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