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562|回復: 0

[儒家学说] 【第272期】音频学〖论语·颜渊篇第21章〗孔子谈崇德、辨...

[複製鏈接]
贾陆英书屋 發表於 2017-12-4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音频学〖论语·颜渊篇第21章〗孔子谈崇德、辨惑、修慝对我们有何启示?

12·21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音tè)、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仇,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修慝』的『慝』字,读四声,指隐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邪念。『修慝』,就是改正心中的邪念。『先事后得』,是指先致力于做事,而把利禄放在后面。『攻其恶』的『攻』字,指检讨。『其』字,指自己心中的邪念。『攻其恶』,就是检讨自己的过失。

这段话的意思是,樊迟跟随孔子在舞雩台下闲游时说:『请问怎样提高品德修养,改掉邪念,辨别迷惑?』孔子说:『问得好。以做事为先,得利为后,不就是提高品德修养吗?检讨自己的过失,而不指责别人的过失,不就是改掉自己的邪念吗?因为一时的气愤,就忘了自身的安危,以至牵连自己的父母,不就是迷惑吗?』

本章中,孔子回答了樊迟提出的三个问题。其中有关崇德和辨惑两条,与第10章中子张所问内容相同,而孔子回答的角度不同。关于何为崇德:孔子回答子张说:『以忠信为主,唯义是从』,讲的是总原则;本章中孔子回答樊迟说:『以做事为先,得利为后』,是对总原则的具体化,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关于何为辨惑:孔子回答子张说:『对一个人,爱他的时候就希望他活,厌恶他的时候就巴不得他死;既要他活,又要他死,这就是迷惑』,讲的是爱与恨相纠结时的迷惑;本章中孔子回答樊迟说:『因为一时的气愤,就忘了自身的安危,以至牵连自己的父母,不就是迷惑吗?』讲的是人在极度气愤中的迷惑,其表现虽然不同,而本质却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被情绪左右,丧失理智的判断时,就必然会陷入迷惑之中。

现代社会竞争加剧,人们的精神压力加大,极易产生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心态。有人因为一些琐事而拳脚相加,酿成惨案的新闻时有所闻。这说明,注重崇德辨惑,倡导身心和谐,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社会,学会理智地处理问题,化解矛盾和纠纷,是十分必要的。

那么,怎样理解孔子关于『修慝』的观点呢?孔子对樊迟问『修慝』的回答,强调了自我反省、自我检讨、自我批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孔子的回答启示我们,人要消除隐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邪念,唯一有效的方法,是立足于自身找原因,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检讨,找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开展自我批评,并切实加以改正。如果只是一味指责、甚至攻击别人的过失,从别人身上找原因,只会掩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附:

【原文】

12·21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①、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②,非崇德与?攻其恶③,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仇,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注释】

①修慝(音tè特):改正心中的邪念。慝,隐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邪念。②先事后得:先致力于做事,而把利禄放在后面。③攻其恶:检讨自己的过失。攻,指检讨。其,指自己心中的邪念。

【译文】

樊迟跟随孔子在舞雩台下闲游时说:『请问怎样提高品德修养,改掉邪念,辨别迷惑?』孔子说:『问得好。以做事为先,得利为后,不就是提高品德修养吗?检讨自己的过失,而不指责别人的过失,不就是改掉自己的邪念吗?因为一时的气愤,就忘了自身的安危,以至牵连自己的父母,不就是迷惑吗?』

大缶 發表於 2025-7-10 09:5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颜渊篇》第21章析义:崇德、修慝、辨惑的现代诠释

樊迟问"崇德、修慝、辨惑"三事,夫子以"先事后得""攻其恶无攻人之恶""忘身及亲"三义答之,实为修身立命之要枢。今试析其微旨,以明圣学之当代价值。

一、崇德:先事后得的实践智慧
"先事后得"非仅时序先后,实乃德性之本然。《尚书·周官》云"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正与此通。朱子《集注》谓:"为所当为而不计其功,则德日积而不自知。"今人每以功利心为驱策,求职必问薪资,交友辄衡利害,此正是德性之障。王阳明《传习录》言"在事上磨炼",恰可作"先事"注脚——惟有事上真切用功,方能破除得失计较之心,此即"崇德"真谛。

二、修慝:反己之学的克己工夫
"攻其恶无攻人之恶",深合《孟子·离娄》"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之义。慝者,心之隐微处也,《说文》释为"奸邪藏于心者"。程颐解此章曰:"自治不暇,何暇治人?"现代心理学所谓"投射机制",恰是人惯于指责外境而疏于自省之病。曾国藩日课"研几"工夫,夜记过失于册,正是"修慝"典范。今人若能在人际冲突中先察己过,则怨怼自消,此圣学切于实用处。

三、辨惑:情绪管理的理性自觉
夫子论惑,特举"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直指情绪失控之害。《礼记·大学》言"忿懥好乐则不得其正",韩愈《原毁》谓"怠者不能修,忌者畏人修",皆可互参。今之社会,路怒伤人、网络暴戾等现象,皆因不能"辨惑"所致。张载《正蒙》云"怒出于不怒",提示情绪当以理性涵摄。心理学之"情绪ABC理论",与夫子"辨惑"之教若合符节。

四、三德一体的现代意义
此章三问虽分说,实则一体:能"先事后得"者必勤于自省,勤于自省者自不易为情绪所役。颜元《存学编》云:"必有事焉,心自不放。"在竞争激烈的当代,更需以此三德为纾解焦虑之方。企业家中如稻盛和夫倡"利他经营",学者如钱穆终身践行"温良恭俭让",皆得此章精髓。

要之,夫子之答非抽象教条,乃可躬行之日用准则。若能在工作中体认"先事后得",在交往中实践"反求诸己",在冲突时保持"忿思难",则庶几近于"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之境矣。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壬午日|黃帝4722年六月十八日辰時| 2025/7/12/週六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