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21|回復: 1

[医药临床] 〖名医名方〗·枯桂汤

[複製鏈接]
对酒當歌 發表於 2017-7-29 12:0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殷鸿,男,1956出生,主任医师,教授,扬州市名中医,江苏省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春字门内科中医术』第六代传人。擅治内科疑难杂病,对慢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胆囊炎、胆石症及胃肠疾病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有深入研究,对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等有独特的治疗经验。发表论文20余篇,参与并主持省部级研究课题3项,出版专著5本。

组成:夏枯草10克,川桂枝10克,明天麻10克,生白术10克,法半夏10克,广陈皮10克,白茯苓15克,车前子10克,泽泻10克,炙甘草6克,川芎10克,生姜3片,大枣6枚。

功效:平肝健脾、化痰息风。

主治:风痰夹肝阳上扰所致的眩晕头痛,恶心痰多,胸膈胀满,苔腻,脉弦滑。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内耳眩晕病。

方解:夏枯草平肝清火、化痰散结,桂枝通阳化饮,调和阴阳,以平为期是为主药;半夏、天麻化痰息风为辅药;白术、茯苓健脾化湿,以治生痰之本,陈皮理气化痰,车前子、泽泻渗湿泄热,川芎祛风活血止痛共为佐药;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为使药。全方共成平肝健脾、化痰息风之剂。

加减运用:呕甚加代赭石以降逆止呕;眩甚加僵蚕、南星以加强化痰息风;肝阳偏亢加钩藤以加强平肝息风;兼气虚者加党参、黄芪以补气。

(文中所载处方、治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责任编辑:高继明)

万叫 發表於 2025-4-8 07:33 | 顯示全部樓層
枯桂汤方义阐微及临证应用刍议

殷鸿先生所创枯桂汤,实为融汇古今之验方,其组方精当,配伍严谨,深得"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及"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经旨。方中夏枯草与桂枝相伍,取"枯桂"为名,寓意深远,一寒一温,共奏平肝通阳之效,诚为画龙点睛之笔。

立方要旨在于平肝健脾、化痰息风三法并举。夏枯草苦辛微寒,专入肝胆二经,《本草纲目》谓其"主寒热瘰疬,破癥散瘿结气",今取其清肝泻火、解散郁结之功;桂枝辛甘温通,《本经疏证》称其"能和营卫、通阳气",二药相配,既制肝阳之亢逆,又杜痰饮之滋生,阴阳相济,颇具巧思。天麻甘平质润,为"定风草",《药品化义》赞其"升清降浊,为治风之神药",与半夏燥湿化痰相须为用,正合"无痰不作眩"之论。

配伍精妙处尤见于健脾渗湿药群之运用。白术、茯苓取四君之意而不泥其形,佐以陈皮理气,车前、泽泻利水,既绝生痰之源,又给邪以出路,暗合"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训。川芎上行头目,《本草汇言》谓其"虽入血分,又能去一切风,调一切气",配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使全方升降有序。此方结构之严谨,较之半夏白术天麻汤更多一层通阳化气之妙,较之温胆汤则增入平肝息风之品。

临证应用须把握风痰上扰与肝脾失调之病机关键。凡见眩晕伴恶心痰多、胸膈痞满、苔腻脉弦滑者,无论梅尼埃病或高血压性眩晕,投之辄效。然当今临床所见,痰浊每与瘀血互结,若见舌暗有瘀斑,可酌加丹参、赤芍;若兼阴虚阳亢,宜去桂枝加白芍、石决明。殷先生所列加减法,代赭石降逆、僵蚕祛风、钩藤息风、参芪补虚,皆示人以活法,非胶柱鼓瑟可比。

此方之设,既承春字门"调肝为要"之学术特色,又融汇现代医学认识,堪称古今会通之典范。然须切记,中医贵在辨证,即使症候相符,亦当因人因时制宜,不可执方而待病。学者若能参透其中阴阳调和、标本兼顾之旨,则不仅此方可用,万千变化皆在掌握矣。
潘汀肝 發表於 2025-5-18 20:12 | 顯示全部樓層
《枯桂汤》方义阐微与临证思辨

殷鸿教授所创《枯桂汤》,融汇“春字门内科”学术精髓,以“平肝健脾、化痰息风”为纲,组方严谨,契合风痰上扰、肝阳挟湿之病机,诚为治疗眩晕症之良方。兹从理法方药四端析论如下:

一、病机与治法
此方所主之证,乃肝阳上亢与脾虚痰浊交织为患。《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失疏泄则阳亢化风;而《金匮要略》言“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脾虚湿聚成痰,风痰上蒙清窍,故见眩晕、呕恶、胸膈痞满。殷氏以“平肝潜阳、健脾化痰”双轨并进,深得“标本兼顾”之旨。

二、组方精义
方中夏枯草、川桂枝为君,一寒一温,殊途同归。夏枯草苦辛性寒,清肝火、散郁结,《本草纲目》谓其“治目珠痛,解内热”;桂枝辛温通阳,化饮利窍,张仲景常用治“气上冲胸”(如苓桂术甘汤)。二者相配,既制肝阳之亢,又通阳化饮,调和阴阳。

半夏、天麻为臣,取法《医学心悟》半夏白术天麻汤,化痰息风直折病势;白术、茯苓健脾渗湿,杜生痰之源,乃“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李中梓语)之体现。佐以陈皮理气化痰,车前子、泽泻导湿下行,川芎上行头目、活血祛风,契合“巅顶之上,惟风可到”之论。使以姜枣草调和脾胃,固护中州。

三、加减化裁之妙
殷氏加减法尤见功力:呕甚加代赭石,取法旋覆代赭汤降逆之力;眩甚加僵蚕、南星,增强搜风涤痰之效;肝阳亢盛佐钩藤,暗合天麻钩藤饮之意;气虚加参芪,寓“扶正以祛邪”之机。此皆示人以“病无常形,医无常方”之活法。

四、临证启示
此方适用于内耳眩晕病(梅尼埃病)、高血压眩晕属风痰上扰者。然须辨明虚实:若纯属阴虚阳亢(舌红少苔,脉细数),则需去温燥之品,酌加白芍、石决明;痰郁化热(苔黄腻)可加竹茹、胆南星。

殷氏此方,既承经典方剂之脉络,又参以家传经验,堪为“古今接轨”之范例。然中医贵在辨证,读者当师其法而不泥其方,临证权衡变通,方得真谛。

(注:本文仅供学术交流,具体用药请遵医嘱。)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