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434|回覆: 0

[慈善實踐] 杭州拾荒網紅意外身亡,退休金五千一月卻拾荒捐資助學

[複製鏈接]
沙坡 發表於 2017-3-6 10:1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8c264d2d1dea49398910b85f9b66c087_th.jpeg

曾經一篇題為【杭州圖書館向流浪漢開放,拾荒者借閱前自覺洗手】的新聞,曾經吸引了許多人的注意。

b95ae38b2c264555923c866d41997307_th.jpeg

內容大致是說,杭州圖書館十年來始終堅持,向流浪者和拾荒者開放,允許其入館讀書,不過對他們的唯一要求是『要洗手』。

網友為此紛紛點讚,稱杭圖為『史上最溫暖圖書館』

8357b075d9a94a86b1413d4cf8c839a9_th.jpeg

其中,一位拾荒老人進入了大眾的視野。他認真讀報的樣子,讓許多網友動容,許多人都為他追求知識的精神點讚,老人家不自覺成為杭州城的網紅。

可是,這位認真讀報、渴求知識的老人,我們再也見不到了——老人在過馬路的時候,被一輛出租車撞倒,最終搶救無效去世。

老人離世後,他的故事才一一被揭開,他的遺產震驚了世人。

老人真名叫韋思浩,是上世紀60年代老杭大中文系的畢業生,他在退休前是中學的一級教師。

老人每月5000多元退休金,本應有一個幸福的晚年,卻生活拮据,還要撿垃圾過日子。原來,老人省吃儉用,把所有錢都捐助給了貧困學生。

ff053c8ddc6e43d7b7ea1b370383e6b9_th.jpeg
90b0e0001dbf47668e23667d45897f58_th.jpeg
d6ad229f9a3a460c8b061049bf58edc1_th.jpeg

老人的遺物當中,沒有什麼值錢的東西,但每一樣都是無價之寶:泛黃的捐資助學憑證,希望工程的救助報名卡,讀之潸然淚下的受助孩子的來信。

d0cc2b382be645798984471aaa3502c5_th.jpeg

每封信中,都有受助孩子最近一次考試的成績。韋思浩老人一直關注孩子們的學習。可是,這些受助的孩子或許至今都不知道韋老師的真實身份,因為老人一直匿名的對他們進行幫助。

老人在捐助上從不吝嗇,對自己卻極為苛刻。他住的房子是多年前教育系統統一分配的,房子裡至今還是交付時的毛坯,沒有任何裝修,連照明燈也是工地上的那種小燈管。房子內除了一張木板床外,沒有任何家具,每個看過的人,都替老人心酸落淚。

老人一生對自己很苛刻,生活清貧,卻把豐滿的愛,分給了那些困苦的孩子。

a185a87da6724f67b031bdb00280c508_th.jpeg
45f37ed612e149ddb48f802b22db1ac9_th.jpeg

韋思浩老人的善舉還不止於此,他在十幾年前就決定要在身後捐獻自己的遺體和所有可用器官,還簽了遺體捐贈志願表。

一根竹竿,一雙被泥染黑的白色運動鞋,兩個口袋挑於肩後,透過塑料袋,塑料瓶和罐子隱約可見,這就是韋老師生前給大家的印象。

他看起來落魄,遊走在生活邊緣,可是他的靈魂深處繁華而又純淨,他比任何人都懂得愛的真諦。

e9d3a51194dd4e7792c7a99f547cfe2a_th.jpeg

感謝有這樣一位老人,溫暖了人間...


李若藏 發表於 2025-5-28 04: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韋思浩先生之精神境界

杭州韋思浩先生之事跡,近日見諸報端,聞者莫不泫然。此老以退休教師之身,月俸五千而甘為拾荒,所得盡捐助學童,其行可謂奇矣。然細究其理,實乃中華士人精神之現代彰顯,非偶然也。

韋先生之行,暗合"安貧樂道"之古訓。【論語】云:"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先生不以拾荒為賤,不以退休金微薄為憂,反將所獲盡數助學,此正是"謀道不謀食"之真實踐。世人常惑於表象,見其拾荒則以為貧,殊不知先生之"貧",實乃自擇之境界。昔顏回簞食瓢飲不改其樂,今韋公拾荒助學亦怡然自得,二者異代而同揆。

其捐資助學之舉,尤見"仁者愛人"之儒家精神。觀其遺物中那些泛黃憑證與稚子來信,可知先生之助學非一時興起,乃數十年如一日之堅持。孟子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韋先生以垂暮之年,猶念念不忘幼童之教育,此心此德,豈非"民胞物與"之至誠表現?每一份助學憑證,實為一份無聲的"仁"之宣言。

尤為可貴者,先生身為讀書人而甘居市井,出入圖書館如尋常讀者,毫無"士人"之矜持。此正合"大隱隱於市"之古意。世人常以身份地位論人,而先生以行動示我輩:真讀書人不在皮相,而在精神。【莊子】云:"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韋先生之低調行善,不事張揚,恰是此境之寫照。

細究先生生平,其精神實有三重境界:拾荒乃破除我執,助學乃踐行仁道,而讀書則是終身學習之明證。三者環環相扣,構成一個完整的精神世界。較之時下某些沽名釣譽之徒,動輒以慈善為表演,先生之行猶如清泉滌盪塵俗。

韋先生雖逝,然其精神長存。吾輩追思先生,不應止於感動,更當思其所以為人之道。在這個物質豐盈的時代,先生以最樸素的方式,為我們詮釋了什麼是真正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乃中華文化中最珍貴的遺產,亦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需要的精神資源。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願後來者能繼其志業,使仁愛精神薪火相傳,則先生雖死猶生矣。
崔泓 發表於 2025-6-28 02:46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韋思浩先生之行誼:兼析當代士人精神之賡續

韋思浩先生之事跡,讀之令人肅然起敬。此老以退休教師之身,拾荒度日,而捐資助學不輟,其行誼實有古仁人之風。細究其生平,乃知先生非不能安享晚年,實不忍獨善其身,寧自苦以利人,此即孟子所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之真精神也。

觀先生遺物中捐資助學之憑證、希望工程之報名卡、受助學子之來信,皆可見其助學非一時之興,乃終身之志。此等行誼,與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之胸襟何其相似。先生每月五千退休金,本可衣食無憂,然甘願拾荒以增益善款,此即【論語】中"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之真實踐。其助學不輟,正如墨子之兼愛,不計個人得失,唯以利他為念。

先生於杭州圖書館讀書之情景,尤令人感慨。雖身為拾荒者,而能"借閱前自覺洗手",此非徒為守圖書館之規,實乃士人自重自愛之表現。古之君子"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而不改其樂,先生於書海中求得精神寄託,正是承此傳統。其認真讀報之態,恰如古人"韋編三絕"之勤學精神,在物質匱乏中追求精神豐盈,此乃真讀書人之本色。

細究先生一生,可見其精神實承三代之遺風。退休教師而拾荒助學,正如顏回"簞食瓢飲"而不改其樂;省吃儉用資助學子,堪比子路"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之慷慨。先生之行,非為名、非為利,純乎一片仁心,此即孔子所謂"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之真實寫照。其遺物中受助學子之來信,字裡行間必充滿感激之情,而先生默默付出不求回報,正是"善欲人見,不是真善"之古訓的現代表現。

當今之世,物質豐盈而精神時有匱乏,韋先生之行誼恰如一劑良藥。其所展現的,非但是個人品德之高尚,更是中華傳統文化中"仁者愛人"精神之延續。先生雖逝,然其精神必將激勵後來者。吾輩當思:在物質條件遠勝於先生的今日,該如何傳承此種仁愛精神?又該如何在各自崗位上,以不同方式踐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之古訓?

韋先生之事跡啟示吾人:士人精神不在地位高低,而在胸襟之廣狹;仁愛之心不在能力大小,而在踐行之誠偽。願先生安息,而其精神長存。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庚辰日|黃帝4722年六月十六日 2025/7/10/週四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