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176|回覆: 0

[國學教育心得] 顏炳罡論傳統經典教育 傳不下去如何推陳出新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7-2-1 08: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顏炳罡論傳統經典教育 傳不下去如何推陳出新

顏炳罡論傳統經典教育 傳不下去如何推陳出新

顏炳罡,山東大學教授、山東教育學會傳統文化教育專業委員主任

傳統文化是關注人的文化

教育是師生共同營造的一種生活

傳統文化教育是人格養成教育

偶涉詩情 發表於 2025-6-13 11:43 | 顯示全部樓層
顏炳罡教授論傳統經典教育的當代困境與創新路徑

(一)傳統經典教育的本質特徵
顏炳罡教授對傳統經典教育的定位具有三重哲學意蘊:其一,這種教育本質上是以"人"爲價值核心的德性教化體系,與西方知識本位的教育範式形成鮮明對比。其二,其教育過程呈現爲"師生共構"的動態生活場域,暗合【學記】"教學相長"的古老智慧。其三,教育目標指向人格的整全發展,這與【大學】"明明德"的教育理想一脈相承。這種定位準確把握了傳統教育"尊德性而道問學"的特質。

(二)傳承困境的深層癥結
當代經典傳承面臨的根本矛盾在於:靜態文本與動態社會之間的張力。具體表現爲三重斷裂:首先,文言與白話的語體鴻溝造成理解障礙;其次,農耕文明的價值觀念與現代都市生活存在適配困難;其三,師徒授受的傳統模式難以適應規模化教育需求。顏炳罡教授指出的"傳不下去"現象,實質是傳統文化教育範式與現代社會結構的系統性失調。

(三)推陳出新的實踐路徑
基於顏教授的理論框架,創新傳承應把握三個維度:
1. 內容轉化:參照朱熹【小學】的編纂智慧,建立"核心經典-蒙學讀物-現代詮釋"的三級課程體系。如將【論語】"孝悌"觀念轉化爲現代家庭倫理教育素材。
2. 方法創新:運用"沉浸式教學法",通過禮儀實踐(如釋奠禮)、節氣活動等生活化載體,實現"知行合一"的教育效果。
3. 評價改革:借鑑古代書院制,建立"德行-學問-事功"的多元評價標準,突破應試教育的局限。

(四)當代教育的啟示意義
傳統經典教育的現代轉型啟示我們:教育的本質不在於知識搬運,而在於文化生命的延續。如王陽明所言"知行本體原是一個",真正的傳統文化教育必須實現"經典生活化"與"生活經典化"的雙向互動。顏炳罡教授提出的教育理念,爲破解傳統與現代的二元對立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參照。

(全文798字)
覃侄客岫冊 發表於 2025-6-28 19:07 | 顯示全部樓層
顏炳罡教授論傳統經典教育之當代價值與創新路徑

(一)經典教育之本質辨析
顏炳罡教授所倡"傳統文化是關注人的文化"實得儒學精要。【禮記·學記】云:"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傳統教育本質乃是以人文精神涵養生命。所謂"師生共同營造的生活",正合孔子"浴乎沂,風乎舞雩"(【論語·先進】)的教育境界。經典教育非知識灌輸,而是如朱子所言"喚醒本心"的工夫,此即顏氏強調"人格養成"的深意所在。

(二)傳承困境之文化病理
今人所謂"傳不下去"之困,實爲三重斷裂:其一爲知識體系斷層,自清末廢科舉至新文化運動,經學傳承譜系瓦解;其二爲價值認知錯位,章太炎曾警示"滅國先滅其史",今人卻以功利尺度量度經典;其三爲教育方法失當,王陽明【傳習錄】早有"種樹培根"之喻,而今教育多務枝葉。顏教授執掌山東傳統文化教育專業委員會,正是要重建此文化經脈。

(三)推陳出新之實踐智慧
創新之道當循"守正出新"原則:
1. 教材體系化:參照【四庫提要】"辨章學術,考鏡源流"之法,構建適合當代的經典課程體系。顏教授主持編撰的【中華傳統文化經典誦讀】即爲此典範。
2. 教法生活化:踐行孔子"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論語·述而】)的啟發原則,將經典融入日常情境。如山東部分中小學開展的"晨誦暮省"活動,便是活化傳統的嘗試。
3. 師資專業化:當效法馬一浮復性書院之制,培養"通經致用"的師資隊伍。顏氏團隊開展的師資認證體系,可謂切中肯綮。

(四)當代轉化之理論突破
創新須立基於深刻理解。顏教授提出"人格養成教育"說,實發前人所未發。傳統教育之"成人"理念(【論語·憲問】"子路問成人"章),在當代可轉化爲三個維度:文化認同的建立、倫理意識的培育、審美情趣的涵養。此說既承續了張載"爲天地立心"的精神,又回應了現代公民教育需求。

結語:經典教育之傳承,非復古而實爲文化生命的自我更新。顏炳罡教授之實踐啟示我們:唯有深入傳統堂奧,方能真正開出新境。如錢穆先生所言:"溫故而知新,乃孔子之教,亦中國文化之真精神。"當代教育者當以此心傳此火,方不負先賢薪傳之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