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16|回復: 0

[儒家文化] 淡泊明志 潜心经教 郑玄的治学之道

[複製鏈接]
刘余莉 發表於 2023-7-23 17:0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郑玄

郑玄

经学是中华文化的根与魂。大凡治经之人,几乎无人未曾读过郑玄的注解。郑玄(127—200年),字康成。他以毕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遗产,遍注群经,尤以〖三礼注〗成就最高,为东汉经学的集大成者。唐朝贞观年间,郑玄被列于二十二『先师』之列,配享孔庙。清朝顾炎武在〖述古诗〗中称赞他说:『大哉郑康成,探赜靡不举。六艺既该通,百家亦兼取。至今三礼存,其学非小补。』相较而言,郑玄的治学经历却不似其注解那样人尽皆知。事实上,正是因为郑玄一生坚守淡泊明志、潜心经教的治学态度,成就了他在经学史上的卓越成就。

少年立志,专注经学

郑玄年少时,做过乡啬夫,即执掌听讼、收赋税的小吏。但是他不愿为吏,常求教于学官。郑玄从少年时代就确立了学习经学的志向,终日沉浸于书卷之中,孜孜以求。他不尚虚荣,天性务实。在十一二岁时,他曾随母亲到外祖母家做客。当时客人很多,在座的十几位客人个个衣着华美、夸夸其谈,显得既有权位、又有气派。唯有郑玄默默坐在一旁,似乎身份和才学都不如人。母亲看到,感到面上无光,于是就暗暗督促他要出头露面,显示一点才华和神气。但郑玄却不以为然,说这些庸俗的场面『非我所志,不在所愿也』。

后来,郑玄到洛阳上太学,学通了〖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后来又跟从东郡的张恭祖学了〖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等。之后他又去扶风向马融求教。在马融门下的前3年,都是由马融的高徒来传授他,未曾见过马融的面。但是他仍日夜钻研,不曾倦怠。后来马融听说他善于算术和天文,才见了他。从此以后,他开始有机会向马融当面求教。

郑玄在马融的门下7年,一心研读经典。马融的性格放达,『不拘儒者之节』。他『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在前面教授门徒,帐后设置了女乐。其他弟子在上课时都免不了偷看这些女子,唯有郑玄目不转睛,专心于学业。由此可见,郑玄的定力非同一般。马融从这里看出,他日后必有所成。郑玄学成走后,马融多次对弟子们说:『郑生今去,吾道东矣。』意思是说:郑玄这位学生离开以后,我的学问也就会被他带到东方而发扬光大了。

守节不仕,宁静致远

郑玄游学十几年回到家乡,已有学生近千人。后来因为党争,他被禁锢达14年之久。他趁此正好杜门不出,专修经业。到汉灵帝末年,才解除了党禁。

大将军何进听说郑玄是一位贤人,于是派人前去征召他,希望他做官。因为何进极有权势,州郡的长官都不敢违抗他的意旨,于是就胁迫郑玄。郑玄迫于无奈就去拜访何进。何进很尊重他,为他准备了坐几和手杖,对他礼遇有加。但是郑玄并不接受何进所赐予的朝服,只是头戴幅巾去面见何进,而且住了一宿就逃奔而去。

当时大将军袁绍在冀州统领军队,也派使者去邀请郑玄,并且以盛大的规模招待宾客。郑玄最后一个到达,袁绍请他上座。当时宾客中有很多才俊之士,既有辩才,又有学问,见到郑玄是儒者,并不认为他是一个『通人』,即学识渊博的通达之人,竞相起身向他提问发难。郑玄都依据儒家经典进行申辩对答,而且每一次回答都大大超出了问题本身的范围,讲说了很多这些人从未听过的言论,结果座中之人,没有不赞叹心服的。

当时汝南的应劭也归顺了袁绍,向郑玄自我引荐说:『我是前泰山郡太守应中远,想做您的学生,您看如何?』前太守主动请求拜师,一般人会感到很荣光,甚至受宠若惊。但郑玄听后却笑着说:『仲尼之门以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考察弟子,没有听说颜渊、子贡这些人,是以官职自称的。』应劭听后,脸上露出惭愧之色。

袁绍举荐郑玄为『茂才』,并且上表推荐他任左中郎将,但是郑玄也都没有接受。公车署征召他任大司农,赐给他一辆四马安车。凡他所经过的地方,所有的郡县都要派长吏接送,排场十足。但是到朝廷之后,郑玄就以生病为由回家去了。

当时,正好袁绍和曹操在官渡僵持不下,袁绍让儿子袁谭派遣使者,逼迫郑玄随从军队。郑玄迫于无奈,就带病来到了元城县,因为病情危重而无法继续行进。这一年他不幸病逝,时年74岁。郑玄留下遗嘱要求薄葬。从郡守以下曾经跟随他学习的人中,披麻戴孝来参加丧礼的有1000多人。

遍注群经,潜心教育

郑玄晚年写信给他的儿子,提到他的志向是『整百家之不齐』,并自称『颇有让爵之高』。他无心于功名利禄,一心系念的是为众说纷纭的经典给出一个好的注解。所以,他所注的〖周易〗〖尚书〗〖毛诗〗〖仪礼〗〖礼记〗〖论语〗〖孝经〗〖尚书大传〗〖中候〗〖乾象历〗等,都非常著名。

郑玄注经,一反当时繁琐之风,力求简洁明快,凡是文义清晰明白之处,都不进行注解,而在经义晦涩难懂的地方着力。所以他对〖礼记〗很多篇的注释,字数反而少于经文。例如,他对〖乐记〗的注释,一共5533个字,而〖乐记〗的经文是6459个字;对〖祭法〗的注解,只有5409个字,而〖祭法〗的经文是7182个字。

郑玄以他深厚的学养,遍注群经。范晔在〖后汉书〗中称赞他『括囊大典,网罗众家,删裁繁诬,刊改漏失,自是学者略知所归』。他在注经的过程中,把所有重要经典都囊括无遗,参考了众家的注解,删裁了繁琐、没有证据的内容,校勘改正了遗漏、错误之处。从此以后,学者们再学这些经典,无不参考郑玄的注解。

此外,他还著有〖天文七政论〗〖鲁礼禘祫义〗〖六艺论〗〖毛诗谱〗〖驳许慎五经异义〗〖答临孝存周礼难〗等百余万字的著作。他的学生将他平日答问弟子的对话,编成了〖郑志〗8篇。〖郑志〗的体裁像〖论语〗,由此可知,他的教学是效法孔子,采取了问答启发的方法。

郑玄从事教育工作20余年,提出了一些教育观点。例如,他认为,初学要从近者、小者学起,并且要十分重视德行教育。对于道德教育,他提倡要注重『身教』和『力行』,而且对家庭教育也特别重视。他在晚年写信提醒儿子:『勖求君子之道研钻勿替,敬慎威仪,以近有德。』并且要求家人『菲饮食,薄衣服』,坚持节俭。

郑玄的注解之所以能够成为权威注解并流传后代经久不衰,与他所采取的注经方法以及他在经典和教学上所下的功夫密切相关。特别是他淡泊明志,潜心经教,『板凳须做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治学态度,使其终在经学史上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对于当代学人树立良好的学风、文风仍深具启发意义。

【注:原载〖学习时报〗】

白定 發表於 2025-6-23 13:13 | 顯示全部樓層
郑玄治学之道:在浊世中守护经学的纯粹

郑玄的治学经历,实为一部如何在动荡时代守护学术纯粹性的典范。他生于东汉末年,政局动荡、宦官专权、党锢之祸频发,正是儒家价值体系遭遇严峻挑战的时代。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郑玄选择了一条与世俗名利保持距离的治学之路,其意义远超个人学术成就,乃是对整个经学传统的救赎与振兴。

郑玄少年时"非我所志,不在所愿"的清醒认知,展现了一种罕见的学术自觉性。当时士人阶层普遍以仕途为终极追求,学术往往沦为进身之阶。郑玄却能在十二三岁时就识破世俗虚荣的空洞,这种早慧的学术定力令人惊叹。他选择进入太学系统学习《京氏易》《公羊春秋》等经典,又先后师从张恭祖、马融等大家,构建了广博而精深的学术基础。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马融门下七年,面对"前授生徒,后列女乐"的诱惑,郑玄能保持目不斜视的专注,这种定力不仅源于性格,更是对经学价值的深刻认同。

郑玄的学术道路上有两次关键抉择:一是放弃乡啬夫的职位选择游学,二是在党锢之祸期间拒绝出仕而潜心著述。这两次选择都体现了他"守节不仕"的学术操守。当时学者普遍面临"学而优则仕"的压力,郑玄却能在被禁锢的十四年间,将政治逆境转化为学术机遇,完成了包括《三礼注》在内的大量经典注释工作。这种将学术视为终身志业而非进身之阶的态度,使他的学问获得了超越时代的深度。

郑玄注经的最大特点是兼采今古文经学之长,破除门户之见。他既能吸收马融古文经学的严谨考据,又不排斥今文经学的微言大义,开创了"郑学"这一融合创新的学术范式。在《三礼注》中,他不仅训释文字,更注重揭示礼制背后的文化精神,使古代礼制从僵化的仪节升华为活的文明传统。这种治学方法,既尊重经典原貌,又不拘泥于字句,体现出"通经致用"的学术智慧。

郑玄淡泊明志的治学态度对当代学术具有重要启示。在学术评价日益量化、学者频频追逐"学术GDP"的今天,郑玄式的专注与纯粹尤为珍贵。他证明真正的学术成就需要长期积累与沉淀,而非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郑玄的学术人生提醒我们:学术的价值不在于外在的荣誉与地位,而在于对真理的不懈追求与对文化的真诚守护。

郑玄留给后世的不仅是那些精湛的经学注释,更是一种在浮躁世界中保持学术定力的精神典范。在知识碎片化、学术功利化的时代,重新发现郑玄的治学之道,或许能帮助我们找回学术研究的本真意义——那是一种超越时代的精神追求,一种对文明传承的庄严承诺。
得瑟炊烟花 發表於 2025-7-14 21:43 | 顯示全部樓層
《郑康成治学三境论》

(一)守志之境:经学为性命之本
郑玄少年"非我所志"之语,实为汉儒"守志"传统之典范。《白虎通义·辟雍》云:"学之为言觉也,悟所不知也。"郑玄十二岁即明此理,其拒斥华服谈宴,非特立独行,实乃深契《礼记·学记》"不兴其艺,不能乐学"之要义。观其太学时期遍习《京氏易》《公羊春秋》,尤重天文历算,正体现汉儒"通天地人"的学术追求。马融帐前"目不窥园"之典,较诸董仲舒"三年不窥园"更为难得——盖马融"前授后乐"之设,实为考验门人之"诚明"工夫,郑玄能"收视反听",足证其已臻"虚壹而静"之境。

(二)注经之境:兼综百家的诠释学
郑注《三礼》之妙,在于创造性地运用"以经解经"法。其《周礼注》引《诗经》达147处,《仪礼注》引《尚书》63次,形成经纬互证的诠释网络。尤值称道者,是其处理今古文经学的态度:注《尚书》用古文说而兼采欧阳、大小夏侯今文;笺《诗》以毛传为主而间采三家。这种"参互考寻"的注经方法,实开清代朴学"实事求是"之先河。顾炎武"六艺该通,百家兼取"之评,非虚美之辞。郑玄在《戒子益恩书》中自述"但念述先圣之元意,思整百家之不齐",正是其学术襟怀的真实写照。

(三)弘道之境:经术与践履的统一
党锢时期的"隐修经业",实为郑玄最重要的学术升华期。《后汉书》本传载其"隐修经业,杜门不出",表面看是政治避祸,深层却是践行《周易》"遁世无闷"的处世哲学。此期间完成的《毛诗笺》,将"比兴"阐释与政治教化紧密结合,形成"诗教"体系。其拒何进征辟时"匹夫之志不可夺"的宣言,与《论语》"天下有道则见"形成深刻对话。晚年"客耕东莱"时仍"学徒相随数百人",证明其已将"师道"升华为生命存在方式。

结语:
郑玄治学三境,由守志而注经,由注经而弘道,构成完整的儒者生命形态。其价值不仅在于"括囊大典,网罗众家"的学术成就,更在于树立了"道尊于势"的士人风骨。今日重温康成之学,当思其"淡泊明志"背后的文化担当——此乃中华经学精神之真谛,亦为当代学术祛魅返本之正途。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