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170|回復: 0

[国学教育心得] 颜炳罡论传统经典教育 传不下去如何推陈出新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7-2-1 08: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颜炳罡论传统经典教育 传不下去如何推陈出新

颜炳罡论传统经典教育 传不下去如何推陈出新

颜炳罡,山东大学教授、山东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专业委员主任

传统文化是关注人的文化

教育是师生共同营造的一种生活

传统文化教育是人格养成教育

偶涉诗情 發表於 2025-6-13 11:43 | 顯示全部樓層
颜炳罡教授论传统经典教育的当代困境与创新路径

(一)传统经典教育的本质特征
颜炳罡教授对传统经典教育的定位具有三重哲学意蕴:其一,这种教育本质上是以"人"为价值核心的德性教化体系,与西方知识本位的教育范式形成鲜明对比。其二,其教育过程呈现为"师生共构"的动态生活场域,暗合《学记》"教学相长"的古老智慧。其三,教育目标指向人格的整全发展,这与《大学》"明明德"的教育理想一脉相承。这种定位准确把握了传统教育"尊德性而道问学"的特质。

(二)传承困境的深层症结
当代经典传承面临的根本矛盾在于:静态文本与动态社会之间的张力。具体表现为三重断裂:首先,文言与白话的语体鸿沟造成理解障碍;其次,农耕文明的价值观念与现代都市生活存在适配困难;其三,师徒授受的传统模式难以适应规模化教育需求。颜炳罡教授指出的"传不下去"现象,实质是传统文化教育范式与现代社会结构的系统性失调。

(三)推陈出新的实践路径
基于颜教授的理论框架,创新传承应把握三个维度:
1. 内容转化:参照朱熹《小学》的编纂智慧,建立"核心经典-蒙学读物-现代诠释"的三级课程体系。如将《论语》"孝悌"观念转化为现代家庭伦理教育素材。
2. 方法创新:运用"沉浸式教学法",通过礼仪实践(如释奠礼)、节气活动等生活化载体,实现"知行合一"的教育效果。
3. 评价改革:借鉴古代书院制,建立"德行-学问-事功"的多元评价标准,突破应试教育的局限。

(四)当代教育的启示意义
传统经典教育的现代转型启示我们:教育的本质不在于知识搬运,而在于文化生命的延续。如王阳明所言"知行本体原是一个",真正的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实现"经典生活化"与"生活经典化"的双向互动。颜炳罡教授提出的教育理念,为破解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照。

(全文798字)
覃侄客岫册 發表於 2025-6-28 19:07 | 顯示全部樓層
颜炳罡教授论传统经典教育之当代价值与创新路径

(一)经典教育之本质辨析
颜炳罡教授所倡"传统文化是关注人的文化"实得儒学精要。《礼记·学记》云:"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传统教育本质乃是以人文精神涵养生命。所谓"师生共同营造的生活",正合孔子"浴乎沂,风乎舞雩"(《论语·先进》)的教育境界。经典教育非知识灌输,而是如朱子所言"唤醒本心"的工夫,此即颜氏强调"人格养成"的深意所在。

(二)传承困境之文化病理
今人所谓"传不下去"之困,实为三重断裂:其一为知识体系断层,自清末废科举至新文化运动,经学传承谱系瓦解;其二为价值认知错位,章太炎曾警示"灭国先灭其史",今人却以功利尺度量度经典;其三为教育方法失当,王阳明《传习录》早有"种树培根"之喻,而今教育多务枝叶。颜教授执掌山东传统文化教育专业委员会,正是要重建此文化经脉。

(三)推陈出新之实践智慧
创新之道当循"守正出新"原则:
1. 教材体系化:参照《四库提要》"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之法,构建适合当代的经典课程体系。颜教授主持编撰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即为此典范。
2. 教法生活化:践行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的启发原则,将经典融入日常情境。如山东部分中小学开展的"晨诵暮省"活动,便是活化传统的尝试。
3. 师资专业化:当效法马一浮复性书院之制,培养"通经致用"的师资队伍。颜氏团队开展的师资认证体系,可谓切中肯綮。

(四)当代转化之理论突破
创新须立基于深刻理解。颜教授提出"人格养成教育"说,实发前人所未发。传统教育之"成人"理念(《论语·宪问》"子路问成人"章),在当代可转化为三个维度:文化认同的建立、伦理意识的培育、审美情趣的涵养。此说既承续了张载"为天地立心"的精神,又回应了现代公民教育需求。

结语:经典教育之传承,非复古而实为文化生命的自我更新。颜炳罡教授之实践启示我们:唯有深入传统堂奥,方能真正开出新境。如钱穆先生所言:"温故而知新,乃孔子之教,亦中国文化之真精神。"当代教育者当以此心传此火,方不负先贤薪传之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