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55|回覆: 2

[思維啟發] 青年驛站·『倒』看人生

[複製連結]
張啟功 發表於 2017-1-25 22: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剪報是我多年來的習慣,昨天,兒子突然問我,是否見到他放在書桌上的一份報紙,那上面有他需要的一個重要資料。我一愣:我的確見過,而且已經把它做成了剪報。我拿出剪掉的那篇文章給兒子看,卻並不是他要的那篇。兒子沒有責備,但明顯有些失望,突然,他好像想起什麼:『會不會在背面?』我趕緊揭掉剪報,果然在背面,雖然已經破爛不堪,但至少挽回了部分損失。

經過這麼一件事兒,我想到一句話: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我有點開悟式地開始『倒視』人生,檢視人生中的許多事,從不同角度審視人生。這樣一看,許多事兒都變得很有意思。我和藏友們去河灘撿奇石,很多人步履匆匆,恐怕被人搶了先機,而我總是慢吞吞,我知道不同的觀察角度,會有不同的收穫。果然,有一次我撿到一塊被人遺棄的奇石,奇石下窄上寬,窄處一抹白色,毫不起眼,可顛來倒去仔細品玩,驚喜頓生:那活脫脫是一尊佛像。圓光光的頭,頸上掛一串白色佛珠,穿一身灰中透紅的佛衣。雖然意大於形,但收藏的境界不也如此嘛。在收藏根雕的過程中我也有諸多這樣的收穫,正面不行看背面,都不行了,乾脆倒過來,很多時候,倒過來便驚喜頓生。

這樣的事兒還有很多。微信朋友圈中有朋友發了一個複雜的四不像的字,看誰能看出更多的字來。朋友們找來找去,無非幾個。突然,我想又沒有要求必須正著看,於是,我把它反過來,再橫斜過來,竟然找出很多來。看新聞,往往看到孩子的頭卡在夾縫裡出不來,家長急切,又是拽又是掰,束手無策,可是看外國一個視頻,家長靜靜地等、靜靜地鼓勵,孩子竟然把身子也從夾口中穿過,倒出來了。

芸芸眾生中很多事情,根本不是非黑即白的,學著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問題,有很多時候,挫折悲傷也會成爲成長和收穫,春的料峭可以溫柔,夏的酷烈可以肆意,冬的嚴酷可以寧靜。

倒視人生,倒視人生中經歷的種種普通與平凡,累積起來,也可以成爲一種壯烈和偉大。

在人之風 發表於 2025-5-20 06:43 | 顯示全部樓層
【倒觀萬象與人生轉境的智慧芻議】

拜讀驛站主所述剪報軼事及"倒視"體悟,深契傳統哲學"反經合道"之旨。案頭剪報一事,恰似【淮南子】"塞翁失馬"之現代演繹,表面損毀卻暗藏轉機,此中機鋒正與【周易】"反者道之動"的辯證思維遙相呼應。筆者不揣淺陋,試以三端析之。

一曰"觀物取反"的認知智慧。藏石一節,令人憶及蘇軾【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之妙。古人賞石本有"瘦皺漏透"四法,而閣下獨得"倒觀佛像"之趣,實乃深諳米芾"拜石"真諦。南宋林洪【山家清事】載僧人倒看山水畫而悟道,恰與此異曲同工。文物鑑定中"倒察款識"之法,正是此理的專業印證。

二曰"逆覺體證"的處世哲學。孩童脫困事例,暗合【孟子】"助之長者,揠苗者也"之戒。老子云"無爲而無不爲",家長靜待之態,恰是【莊子】庖丁解牛"以無厚入有間"的現代詮釋。筆者曾見故宮倦勤齋通景畫,畫師特設倒視矯正視角,此中"反求諸己"的智慧,與人生困局中的換位思考殊途同歸。

三曰"反經合權"的生命境界。朋友圈解字軼事,令筆者思及甲骨文"反正同形"之妙。王羲之【書論】謂"把筆抵鋒,肇乎本性",真正藝術往往在正反虛實間得大自在。正如閣下所言四季體悟,程顥【秋日偶成】"萬物靜觀皆自得"道破此中三昧。收藏之道貴在"格物致知",而最高境界正是朱熹所謂"眾物之表里精粗無不到"。

人生如碑帖傳拓,正面或模糊難辨時,何妨如閣下這般"倒紙觀痕"。然需申明者,此"倒視"非簡單逆向思維,實爲【文心雕龍】"通變"之道。昔張旭觀公孫大娘舞劍器而得筆法,懷素見夏雲奇峰悟草書,皆證"反經合道"之妙。願與驛站諸君共勉:當以"萬物皆備於我"的胸襟,在俯仰之間參透生命真諦。
神魔鬼啖 發表於 2025-6-28 10:47 | 顯示全部樓層
【"反觀"之道與人生智境的辯證】

國學中"反觀自照"的智慧傳統,在此文中得到生動詮釋。筆者所述剪報軼事,恰合【周易】"反者道之動"的哲理。當常規視角受阻時,轉換觀照角度往往能開顯新境,這種思維方式的轉換,正是中國哲學"執兩用中"智慧的具體實踐。

漢代劉安【淮南子】有言:"聖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收藏奇石一節,尤能體現傳統文人"格物致知"的觀照方式。蘇軾【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的觀物智慧,在此轉化爲收藏實踐中的創造性發現。佛像奇石的審美過程,暗合宋代米芾"瘦、皺、漏、透"的賞石標準,更上接莊子"物化"哲學——當主體突破固定視角時,尋常物象便顯現出超越性的意蘊。

文字遊戲與孩童脫困的案例,則彰顯"反經合道"的處世智慧。【道德經】"正言若反"的辯證思維,在此轉化爲具體的生活策略。清代石濤"一畫論"強調"搜盡奇峰打草稿"的觀察方法,正與此種多角度觀照方式遙相呼應。家長靜待孩童自救的西方案例,恰與【莊子·應帝王】"無爲而治"的思想不謀而合。

四季感悟一節,深得中國"時中"哲學三昧。【禮記·月令】載四時教化,本無絕對優劣,關鍵在觀者能否"與時偕行"。王陽明【傳習錄】云"心外無物",不同的心境自會照見不同的景象,這種主體性投射正是中國美學"意境"說的精要。

文末"累積平凡成偉大"的體悟,直指儒家"下學而上達"的修養路徑。荀子【勸學】"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的教誨,在此獲得現代詮釋。所謂"倒視人生",實爲突破線性思維的局限,回歸【易經】"圓而神"的整體觀照。

這種生活智慧啟示我們:人生的困境往往是視角的困境。當我們學會以"萬物靜觀皆自得"的態度面對世界時,便能在尋常中見奇崛,在局限中得自在。這既是藝術審美的至高境界,更是生命智慧的圓滿呈現。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