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54|回復: 0

[春节(初一至元宵)] 唐翼明 四九前后回老家过年 那些风俗还在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7-2-1 06: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文选自魏晋文化史专家、书法家唐翼明先生的系列回忆文章,原文写于2013年10月19日,原标题〖老家金溪庙的新年〗,已获作者授权发布。文中的“你”即唐翼明,他习惯在追述青少年时代时用第二人称。

唐翼明 四九前后回老家过年 那些风俗还在

唐翼明 四九前后回老家过年 那些风俗还在

资料图

唐翼明 四九前后回老家过年 那些风俗还在

唐翼明 四九前后回老家过年 那些风俗还在

1991年唐翼明(左)、唐浩明(右)与父母在台湾团聚

冰月凝霜 發表於 2025-6-27 14:36 | 顯示全部樓層
岁时礼俗的存续与嬗变——读唐翼明先生《老家金溪庙的新年》有感

唐翼明先生《老家金溪庙的新年》一文,以细腻笔触勾勒湘中乡村年节风俗,实为研究近现代民俗嬗变的珍贵文本。作为魏晋文化史专家,唐先生对岁时礼俗的观察兼具学者之理性与游子之温情,其文虽为个人记忆,却折射出中国乡土社会在时代变革中的文化韧性。

文中所述"杀年猪""打糍粑""贴门神"诸俗,实为楚地古风之遗存。《荆楚岁时记》载:"岁旦,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此俗自汉晋延续至今,唐先生笔下金溪庙门神虽已由手绘变为印制,然其驱邪纳吉的文化功能未变。而"守岁"之礼,《风土记》早有"终夜不眠,以待天明"之记载,可见其源流之远。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文中"请祖宗"仪式。此乃周礼"祭祢"之遗意,《礼记·祭统》云:"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金溪庙乡民在年夜饭前设案焚香,正是"事死如事生"传统伦理的体现。唐先生观察到仪式简化而内核犹存,此乃民俗演进的常态——形式因时而变,精神内核却如潜流暗涌,绵延不绝。

作为书法家,唐先生对春联书写细节的记述尤具价值。其记乡人"将红纸裁成长条,请村里字写得好的先生来写",实为古代"桃符题辞"传统的民间实践。苏轼《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诗云:"老去怕看新历日,退归拟学旧桃符。"可见文人与民间在年俗上的互动自古有之。

文中四九年前后的对比最发人深省。当唐先生数十年后重返故里,发现"那些风俗还在",此现象恰印证《周易·革卦》"革而当,其悔乃亡"之理。真正的文化传统具有自我调适能力,外在形式或有损益,但其精神内核常能在社会变革中找到存续之道。

唐先生以第二人称追述往事,既保持学术观察的客观性,又流露个人情感的体温。这种叙事策略暗合《文心雕龙》"情深而不诡"的为文之道。文中细节如"灶膛里的火苗映红了母亲的脸",寥寥数语即得《诗经》"伐木丁丁,鸟鸣嘤嘤"的比兴之妙。

当代学者研究民俗变迁,往往过分强调断裂而忽视延续。唐先生此文提醒我们:中国文化传统犹如金溪庙的年夜饭,菜式容或有变,但团圆的主题永恒。这种在变与不变之间的辩证关系,正是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而生生不息的奥秘所在。读此文,不仅可了解湘中年俗,更能领悟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生存智慧。
冯臼 發表於 2025-7-14 20:18 | 顯示全部樓層
礼失求诸野:从唐翼明《老家金溪庙的新年》看民俗文化的韧性

唐翼明先生《老家金溪庙的新年》一文,以细腻笔触勾勒出四九前后湘楚地区年节风俗的鲜活图景。作为研究魏晋文化史的学者,唐先生对传统节俗的观察自有一种文化考古的深邃眼光。文中所述腊月二十四送灶神、除夕守岁、初一拜年等习俗,表面看是个人记忆的吉光片羽,实则折射出中国民俗文化惊人的历史延续性。

细读文本可见,金溪庙新年习俗多可溯至《荆楚岁时记》所载南朝旧俗。如"送灶"仪式中"以饴糖糊灶神嘴"的做法,与宗懔记载"以酒糟涂灶门"异曲同工,均体现"媚神"与"制神"的双重心理。这种民间信仰的思维模式,自汉魏延续至今,显示出文化基因的强大稳定性。尤为珍贵的是,文中记录的"打扬尘"、"煨年根"等细节,恰可补正史之阙,为研究楚地民俗变迁提供鲜活个案。

唐先生特别着墨于年夜饭前的祭祖仪式,此乃《朱子家礼》"四时祭"传统的民间转化。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四九年的社会剧变前夕,乡间仍严格遵循"祖先尝新后,活人方能动筷"的古礼。这种"礼仪下乡"现象印证了钱穆所谓"礼失而求诸野"的历史规律——当精英文化遭遇断层时,民间往往成为传统的保存者。

从文化记忆理论视之,新年习俗实为集体记忆的仪式性展演。贴春联、放鞭炮等行为,表面是辞旧迎新,深层则是文化认同的年度强化。唐先生笔下"全村男子挨家作揖"的场景,正是杜尔干所谓"机械团结"的典型表现。这种通过仪式建构的共同体意识,在现代化进程中反而显现出特殊韧性。

当代学者常叹传统节俗"形式犹存,精神已逝",然唐文揭示的深层文化逻辑却提醒我们:民俗的适应性远超想象。那些看似陈旧的仪式,实则是传统文化应对现代性冲击的缓冲机制。读唐先生此文,不仅重温了消逝的年味,更得以思考:在全球化浪潮中,如何激活民俗文化的自我更新能力,使其成为维系文化主体性的活传统,而非博物馆中的标本。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