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01|回覆: 1

[思維啟發] 『字多不看』讓你失去什麼

[複製連結]
無端 發表於 2016-12-14 19:1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字太多,不看了。』現如今點開微博、微信上一篇長文,評論區十有八九會出現這樣的留言。不知從何時起,『字數太多』『文章太長』成為指摘的對象。

『快餐式閱讀』是互聯網時代的產物,信息更新速度太快,導致人們急於抓住每一段碎片時間,快速獲取更多信息。地鐵裏、餐桌上、排隊中,我們拿着手機迫不及待地上下滑動,生怕一秒鐘會錯過『幾個億』。

快字當頭,遇到長文章,自然不耐煩。細讀不可能,太『麻煩』『費事』,不如直接得到現成的『結論』來得痛快,他們更喜歡『簡單粗暴』的告知方式。所以『字多不看』的下一句往往是『直接說結論』,這背後缺少的正是『思考』與『好奇心』,而這正是連接讀者與作者最重要的那一環。

事實上,一篇文章如果『直接說結論』往往並不具備足夠的說服力,於讀者更有益的恰恰是論述的過程和邏輯。閱讀一篇長文,如果按照作者的行文架構,順着文章的邏輯逐層次閱讀、理解、思考,這是一個讀者與作者互動的過程,讀者用自己的思維與作者的思維碰撞,由此得出的見解才真正是為自己所有。

恰恰很多人買櫝還珠,僅限於了解『現象』,對其背後的運行機制選擇了無視,久而久之便喪失了思維的樂趣,乃至持久發展的潛力。

『長』不一定有營養,『短』也未必沒深度,但不愛讀長文或許折射出浮躁的心態和閱讀修養的缺失。人們更強調『快』,哪怕結果是乏味無聊的,卻不能靜下心來享受『慢趣味』帶來的延遲滿足。須知,碎片閱讀獲取的信息,如果不加以串聯,仍舊構建不起一個人的知識體系。叔本華曾說,不管你學識如何淵博,如果不能反覆思維、咀嚼、消化的話,它的價值,遠遜於那些所知不多但能予以深思熟慮的知識。

快節奏的忙碌生活需要碎片化的八卦和段子來解壓,但這並不意味着長文章已被時代的海浪『拍在沙灘上』。王蒙說過,『我主張讀一點費點勁的書,讀一點你還有點不太習慣的書……除了有趣的書,還要讀一點嚴肅的書。』閱讀媒介的轉變或許讓長文章顯得有些『不合時宜』,手機和平板電腦的屏幕也並沒有『完美適配』長文閱讀,但嚴肅而深度的閱讀卻是每個時代都需要的。

因此,切莫讓『抖機靈式』的閱讀佔據了我們生活的全部,畢竟還有更多的未知需要我們靜下心來,慢慢探索與思考。

龔妞十 發表於 2025-4-13 13: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字多不看"之弊與深度閱讀之要】
(文/國學堂主人)

今人每見長文輒呼"字多不看",此風實為文化之厄。昔孔子刪【詩】【書】,定【禮】【樂】,未嘗因文繁而棄其義;司馬光著【資治通鑑】,窮十九載之功,後世亦未聞以卷帙浩繁而廢其讀。今人動輒求"直接說結論",恰似欲食而惡嚼,終將囫圇吞棗,不知真味。

一、速食之弊:思維惰性成痼疾
【周易】有云:"窮理盡性以至於命。"理之窮、性之盡,非淺嘗輒止可得。今之"快餐閱讀",恰如莊子所謂"朝菌不知晦朔",只見片段而昧於全局。朱熹解【大學】時強調"格物致知",謂須"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積久方能貫通。今人但求速效,如購櫝還珠,徒得結論而失論證之妙,猶棄嘉禾而拾稊稗,豈非智之賊乎?

二、長文之益:思辨筋骨見真章
昔韓愈作【原道】,蘇軾著【教戰守】,皆千言立論。其文雖長,然如庖丁解牛,"批大郤,導大窾",層層遞進。讀者循其理路,如觀弈者隨棋局推移,方得運思之樂。王陽明【傳習錄】載:"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若只取結論而略過程,恰似得魚忘筌,終難致知行合一之效。長文之價值,正在其邏輯肌理中培塑讀者思辨之力。

三、慢讀之趣:文化薪傳賴深思
【文心雕龍】言:"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碎片閱讀如沙上築塔,縱累積萬言,風過即散。曾國藩日課"讀史十頁",張溥"七錄齋"讀書必手抄七遍,皆深諳慢讀三昧。顧炎武【日知錄】積三十餘年而成,其自序云:"愚自少讀書,有所得輒記之...庶幾采山之銅也。"今人若一味求快,恐終如入寶山而空返。

結語
【論語】開篇即言"學而時習之",朱熹注曰:"學之為言效也。"閱讀之道,貴在效法作者運思,如琢如磨。今電子屏幕雖眩目,然先賢典籍中"韋編三絕"的精神尤當傳承。願諸君少些"字多不看"之躁,多些"俯而讀,仰而思"之靜,方不負這煌煌五千年的文脈綿延。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