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07|回复: 1

[思维启发] “字多不看”让你失去什么

[复制链接]
无端 发表于 2016-12-14 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字太多,不看了。”现如今点开微博、微信上一篇长文,评论区十有八九会出现这样的留言。不知从何时起,“字数太多”“文章太长”成为指摘的对象。

“快餐式阅读”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信息更新速度太快,导致人们急于抓住每一段碎片时间,快速获取更多信息。地铁里、餐桌上、排队中,我们拿着手机迫不及待地上下滑动,生怕一秒钟会错过“几个亿”。

快字当头,遇到长文章,自然不耐烦。细读不可能,太“麻烦”“费事”,不如直接得到现成的“结论”来得痛快,他们更喜欢“简单粗暴”的告知方式。所以“字多不看”的下一句往往是“直接说结论”,这背后缺少的正是“思考”与“好奇心”,而这正是连接读者与作者最重要的那一环。

事实上,一篇文章如果“直接说结论”往往并不具备足够的说服力,于读者更有益的恰恰是论述的过程和逻辑。阅读一篇长文,如果按照作者的行文架构,顺着文章的逻辑逐层次阅读、理解、思考,这是一个读者与作者互动的过程,读者用自己的思维与作者的思维碰撞,由此得出的见解才真正是为自己所有。

恰恰很多人买椟还珠,仅限于了解“现象”,对其背后的运行机制选择了无视,久而久之便丧失了思维的乐趣,乃至持久发展的潜力。

“长”不一定有营养,“短”也未必没深度,但不爱读长文或许折射出浮躁的心态和阅读修养的缺失。人们更强调“快”,哪怕结果是乏味无聊的,却不能静下心来享受“慢趣味”带来的延迟满足。须知,碎片阅读获取的信息,如果不加以串联,仍旧构建不起一个人的知识体系。叔本华曾说,不管你学识如何渊博,如果不能反复思维、咀嚼、消化的话,它的价值,远逊于那些所知不多但能予以深思熟虑的知识。

快节奏的忙碌生活需要碎片化的八卦和段子来解压,但这并不意味着长文章已被时代的海浪“拍在沙滩上”。王蒙说过,“我主张读一点费点劲的书,读一点你还有点不太习惯的书……除了有趣的书,还要读一点严肃的书。”阅读媒介的转变或许让长文章显得有些“不合时宜”,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屏幕也并没有“完美适配”长文阅读,但严肃而深度的阅读却是每个时代都需要的。

因此,切莫让“抖机灵式”的阅读占据了我们生活的全部,毕竟还有更多的未知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慢慢探索与思考。

龚妞十 发表于 2025-4-13 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字多不看"之弊与深度阅读之要》
(文/国学堂主人)

今人每见长文辄呼"字多不看",此风实为文化之厄。昔孔子删《诗》《书》,定《礼》《乐》,未尝因文繁而弃其义;司马光著《资治通鉴》,穷十九载之功,后世亦未闻以卷帙浩繁而废其读。今人动辄求"直接说结论",恰似欲食而恶嚼,终将囫囵吞枣,不知真味。

一、速食之弊:思维惰性成痼疾
《周易》有云:"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理之穷、性之尽,非浅尝辄止可得。今之"快餐阅读",恰如庄子所谓"朝菌不知晦朔",只见片段而昧于全局。朱熹解《大学》时强调"格物致知",谓须"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积久方能贯通。今人但求速效,如购椟还珠,徒得结论而失论证之妙,犹弃嘉禾而拾稊稗,岂非智之贼乎?

二、长文之益:思辨筋骨见真章
昔韩愈作《原道》,苏轼著《教战守》,皆千言立论。其文虽长,然如庖丁解牛,"批大郤,导大窾",层层递进。读者循其理路,如观弈者随棋局推移,方得运思之乐。王阳明《传习录》载:"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若只取结论而略过程,恰似得鱼忘筌,终难致知行合一之效。长文之价值,正在其逻辑肌理中培塑读者思辨之力。

三、慢读之趣:文化薪传赖深思
《文心雕龙》言:"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碎片阅读如沙上筑塔,纵累积万言,风过即散。曾国藩日课"读史十页",张溥"七录斋"读书必手抄七遍,皆深谙慢读三昧。顾炎武《日知录》积三十余年而成,其自序云:"愚自少读书,有所得辄记之...庶几采山之铜也。"今人若一味求快,恐终如入宝山而空返。

结语
《论语》开篇即言"学而时习之",朱熹注曰:"学之为言效也。"阅读之道,贵在效法作者运思,如琢如磨。今电子屏幕虽眩目,然先贤典籍中"韦编三绝"的精神尤当传承。愿诸君少些"字多不看"之躁,多些"俯而读,仰而思"之静,方不负这煌煌五千年的文脉绵延。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