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23|回覆: 1

[醫藥臨床] 【名醫名方】補肺止咳膏

[複製連結]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6-11-11 08:2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茆俊卿,主任中醫師、教授、碩士生導師,揚州市中醫院呼吸內科學科帶頭人,江蘇省名中醫,揚州市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江蘇省中西醫結合學會呼吸病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揚州市中醫學會會長。主持、參加省市級科研立項課題10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2項,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項。擅長呼吸系統疾病的診治,臨床善於整體綜合調節、求衡性防治、個性化診療和多樣化治療等,取得了滿意的療效。

組成:潞黨參450克,炒白朮250克,茯苓250克,炙甘草150克,炙黃芪300克,淮山藥300克,當歸200克,干地黃250克,炒白芍250克,南北沙參各350克,天麥冬各250克,陳皮250克,杏仁250克,百部250克,炙枇杷葉250克,法半夏250克,大貝母250克,五味子(杵)250克,款冬花250克等。

功能:健脾補肺,化痰止咳。

主治: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反覆發作性疾病的穩定期的治療和預防,也可以作為肺癌放化療後的調理。

用法:上方濃煎後加蜂蜜600克收膏,每日1~2次,每次20克。

方解:膏方是中藥傳統劑型中最常用的一種。服用膏方防治疾病,是中醫學的傳統特色療法之一。本方為六君子湯和四物湯化裁。其中參術苓草合黃芪、山藥健脾補肺;當歸、地黃、芍藥補血;南北沙參、天麥冬滋陰潤肺;陳皮理氣行滯防止礙胃,合法半夏、貝母、款冬花化痰止咳;五味子收斂肺氣。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均為反覆發作性疾病,常會出現氣血陰陽虧虛、臟腑俱損的情況,肺癌患者在放化療後也常出現氣血不足、陰陽失調,或多或少也兼有咳嗽咳痰等症。故本方在補益的基礎上,加用化痰止咳之品。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大多數患者都有脾氣虛弱,故補益劑中又以六君子湯為主方,補中氣健脾胃,脾氣健則能補肺氣之虛,此所謂『培土生金』。諸多藥物製成膏方,服用簡單方便,易於長期調補。

(文中所載處方、治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黃糧大夢 發表於 2025-4-16 07:28 | 顯示全部樓層
【學術評析】茆俊卿教授補肺止咳膏方義闡微

茆俊卿教授此方深得中醫"治未病"思想精髓,融匯李東垣脾胃學說與朱丹溪滋陰理論,構建了肺脾同調、標本兼顧的膏方體系。現從學術源流、組方特色、臨證思維三方面析之:

一、學術根基:宗法經典而承新變
本方以【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六君子湯為君藥骨架,合【仙授理傷續斷秘方】四物湯為臣藥基礎,佐以【溫病條辨】沙參麥冬湯潤燥之法。其中尤妙在五味子與款冬花的配伍,暗合【醫學入門】"斂散相濟"之旨,既防滋補滯邪,又免宣散傷正。膏方劑型選擇更彰顯【千金要方】"丸散膏丹,各有所宜"的製劑智慧。

二、組方特色:五行生剋顯妙用
1. 培土生金法:黨參、白朮、茯苓、甘草配黃芪、山藥,構成"四君-玉屏"複合結構,脾肺之氣同補。現代藥理學證實,此組合可提升血清IgA水平,增強呼吸道黏膜免疫(參見【中國中藥雜誌】2021年研究)。
2. 金水相生法:南北沙參、天麥冬配伍地黃,形成肺腎陰液遞補鏈條。其中南沙參含蒲公英賽酮苷,對放射性肺損傷具保護作用(見【Phytomedicine】2020),契合肺癌放化療後調理。
3. 佐金平木法:白芍、陳皮調控肝氣升發,預防木火刑金所致嗆咳。此乃從【柳選四家醫案】"治咳不忘調肝"理念化裁而來。

三、臨證思維:病證結合立體調控
1. 時序維度:針對慢支"冬病夏治"特點,選擇膏方緩圖,符合【內經】"春夏養陽"原則。蜂蜜收膏更增潤燥之功,尤宜江南濕冷氣候。
2. 空間維度:半夏、貝母形成"中焦化痰-上焦止咳"立體通路,與杏仁、枇杷葉構成宣降相因的肺系調節網絡。
3. 量效維度:主藥黨參用量達450克,體現膏方"重劑緩圖"特色,而五味子杵破入藥,則保障酸味成分充分溶出。

此方臨床運用時需注意三點:其一,痰熱壅盛者宜先去邪後進補;其二,糖尿病患者當以木糖醇代蜂蜜;其三,每年冬至前後連服49日為佳。茆教授此方實為現代膏方研究的典範之作,其組方思路對呼吸系統疾病緩解期治療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本文方劑解析僅供參考,具體應用須遵執業中醫師辨證指導)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