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017|回覆: 2

[成語典故] 小時了了

[複製連結]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9-24 08: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小時了了】相關人物

孔融、陳韙

【小時了了】涵義

指人不能因爲少年時聰明而斷定他日後定有作爲。

【小時了了】出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小時了了】辨析

【小時了了】讀音:xiǎo shí liǎo liǎo

【小時了了】用法:偏正式;作謂語;含褒義

【小時了了】造句

1、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我想我一定是小時候太有才了。

2、他由於不肯腳踏實地的努力,儘管小時了了,長大了卻沒什麼成就。

3、俗語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對於天才兒童更應該注意後天的培養教育。

4、許多教訓告訴我們,小時了了固然可喜,但後天的努力和栽培更是不可或缺。

5、他雖然小時了了,卻因沒有好好栽培,日後一事無成。

6、天才兒童宜善加教育,否則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7、他由於不肯腳踏實地的努力,儘管小時了了,長大了卻沒什麼成就。

8、有的人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有的人則年紀大才綻放光芒,大器晚成。

9、假如兒童長大都根據小時了了,我們就只有天才而沒有其他的了。

10、我不要我的兒子做神童,小時了了,大未必佳,這你是知道的啊。

【小時了了】成語典故:

漢朝末年(東漢),北海地方出了一個很博學的人,名叫孔融,宇文舉,是孔子的二十世孫。他從小就很聰明,尤其長於辭令,小小年紀,已是在社會上享有盛名。他十歲時,跟他父親到洛陽(今河南洛陽縣。洛陽是歷代帝王的陪都,因位於長安之東,稱爲東都),當時在洛陽的河南太守,是很負盛名的李元禮,由於李氏的才名很重,因此在太守府中往來的人除了他的親戚,其餘都是當時有才名的人。如果不是名人去訪,守門的人照例是不通報的。年僅十歲的孔融,卻大膽地去訪問這位太守。他到府門前,對守門人說:

“我是李太守的親戚,給我通報一下。”

守門人通報後,李太守接見了他。李元禮問他說:“請問你和我有什麼親戚關係呢?”孔融回答道:“從前我的祖先仲尼(即孔子)和你家的祖先伯陽(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有師資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過關於禮節的問題),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當時有很多賀客在座,李氏和他的賓客對孔融的這一番話都很驚奇。

其中有一個中大夫陳韙,恰恰後到,在座的賓客將孔融的話告訴他後,他隨口說道:“小時了了,大未必佳。”聰明的孔融立即反駁地道:“我想陳大夫小的時候,一定是很聰明的。”陳韙給孔融一句話難住了,半天說不出話來(見【世說新語】)。

【小時了了文言文】:

孔文舉年十歲,隨父到洛。時李元禮有盛名,爲司隸校尉。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李府君親。”既通,前坐。元禮問曰:“君與仆有何親?”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仆與君奕世爲通好也。”元禮及賓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陳韙後至,人以其語語之,韙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文舉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韙大踧踖。

【小時了了白話文】:

孔融十歲的時候,隨父親到洛陽。當時李元禮名氣很大,做司隸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眾的人、有清高稱譽的人以及自己的親戚才被通報。孔融到了他家門前,對下邊的人說:“我是李府君的親戚。”已經通報上去,一起坐下來。李元禮問:“您和我有什麼親戚關係?”孔融回答說:“過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經拜您的祖先伯陽爲師,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來親戚關係。”李元禮和他的那些賓客沒有不對他的話感到驚奇的。太中大夫陳韙後來才到,別人就把孔融說的話告訴給他聽,陳韙說:“小的時候很聰明,長大了未必很有才華。”孔融聽後說:“我猜想您小的時候一定很聰明吧。”陳韙聽了感到非常不安。

【小時了了】成語接龍:

小時了了→瞭然於胸→胸有成算→算無遺策→策無遺算→算沙摶空→空拳白手→手忙腳亂→亂世凶年→年深歲久→久慣牢成→成事不說→說東道西→西鄰責言→言和意順→順時施宜→宜喜宜嗔→嗔目切齒→齒劍如歸→歸真反朴→樸素無華→華冠麗服→服低做小→小人得志→志滿氣得→得尺得寸→寸鐵殺人→人跡罕至→至誠高節→節衣素食→食飢息勞→勞燕分飛→飛土逐肉→肉顫心驚→驚濤巨浪→浪蝶游蜂→蜂蠆起懷→懷丸操彈→彈丸脫手→手下留情→情同骨肉→肉袒牽羊→羊續懸魚→魚驚鳥散→散言碎語→語重情深→深信不疑→疑似之間→間不容瞬→瞬息千變→變幻無常→常勝將軍→軍法從事→事無二成→成千上萬→萬古長青→青霄直上→上情下達→達官要人→人生朝露→露尾藏頭→頭上末下→下筆成文→文不對題→題名道姓→姓甚名誰→誰是誰非→非池中物→物極必反→反面無情→情文並茂→茂林修竹→竹罄南山→山吟澤唱→唱沙作米→米粒之珠→珠沉玉隕→隕身糜骨→骨鯁在喉→喉長氣短

 
廖目 發表於 2025-8-1 23: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小時了了"之教育啟示】

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所載"小時了了,大未必佳"一語,實爲千古教育箴言。此典出自孔融十歲謁見李元禮之事,其機辯固然可嘉,然陳韙"小時了了"之評,尤具深意。今試析其三重意蘊:

一、天資與修爲之辨
孔門向主"學而知之",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論語·公冶長】)。孔融雖爲聖人之後,然其恃才放曠,終致殺身之禍,恰印證"大未必佳"之誡。王弼注【周易】云:"聖人有則天之德",而天德要在持恆。少年穎悟若不經"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中庸】)的淬鍊,終如朝露易晞。

二、教育之道貴在養正
【禮記·學記】言"玉不琢,不成器",神童教育尤當戒"揠苗助長"。北宋方仲永之例(王安石【傷仲永】),正是"小時了了"而終泯然眾人的明證。朱熹【童蒙須知】強調"養其良知良能",非在炫耀才智,而在培植根本。陳韙之言,實爲對急功近利教育觀的棒喝。

三、成才的時空維度
【荀子·勸學】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左思十年撰【三都賦】,陸游晚年詩臻化境,皆證大器晚成之理。司馬光【資治通鑑】載周處"年四十而勵學",終爲名臣,恰與"小時了了"形成對照。故【菜根譚】云"伏久者飛必高",成才自有其時。

今之教育,當以"小時了了"爲鑒:重蒙養而戒早慧,尚篤實而黜浮華。昔王陽明訓蒙童"凡授書不在徒多,但貴精熟"(【傳習錄】),此真教育家之慧眼。願世人勿眩於童稚之聰穎,當思百年樹人之道,方不負先賢"大未必佳"之警語。
天子規風 發表於 2025-8-2 09: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小時了了"之教育啟示】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一語,出自【世說新語·言語】篇,此典故蘊含深刻的教育哲理。孔融十歲謁李元禮時展現的機辯之才,誠然令人稱奇,然陳韙"小時了了"之評,實爲千古教育箴言。今試析其三重深意:

一、天資與修爲之辨
孔子云"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論語·子罕】),正與"小時了了"之說相呼應。王弼注【周易】有言:"物生必蒙,養之以正",強調天賦如幼苗,需持續培護。歷史上如方仲永之例(王安石【傷仲永】),恰證天資若無後天涵養,終將湮沒。司馬光【訓儉示康】云"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更點明修爲較天資尤爲緊要。

二、教育之時效觀
【學記】言"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然"小時了了"之誡又警示不可恃早慧而怠學。朱熹【童蒙須知】強調"幼而學,壯而行",主張教育當如園丁之藝木,既重萌櫱之護,更需歲寒不輟。陸九淵謂"學者須是立志,才學便要做聖人",此志當貫穿終身,非因少時穎悟而懈。

三、成才之辯證觀
【荀子·勸學】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成才乃持續之功。顏之推【顏氏家訓】載:"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以後,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然又強調"學者猶種樹也,春玩其華,秋登其實"。故對"小時了了"者,當如蘇軾【稼說】所喻:"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今之教育,常見揠苗助長之弊,或恃童子之慧而疏於管教,或慕早成之名而竭澤而漁。當記王陽明【傳習錄】之訓:"如樹有這些萌芽,只把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長,便又加水,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隨其分限所及。"教育之道,貴在因材施教,持之以恆,使"了了"之慧,得成"佳佳"之實。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