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014|回復: 2

[成语典故] 小时了了

[複製鏈接]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9-24 08: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小时了了〗相关人物

孔融、陈韪

〖小时了了〗涵义

指人不能因为少年时聪明而断定他日后定有作为。

〖小时了了〗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小时了了〗辨析

〖小时了了〗读音:xiǎo shí liǎo liǎo

〖小时了了〗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含褒义

〖小时了了〗造句

1、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我想我一定是小时候太有才了。

2、他由于不肯脚踏实地的努力,尽管小时了了,长大了却没什么成就。

3、俗语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对于天才儿童更应该注意后天的培养教育。

4、许多教训告诉我们,小时了了固然可喜,但后天的努力和栽培更是不可或缺。

5、他虽然小时了了,却因没有好好栽培,日后一事无成。

6、天才儿童宜善加教育,否则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7、他由于不肯脚踏实地的努力,儘管小时了了,长大了却没什么成就。

8、有的人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有的人则年纪大才绽放光芒,大器晚成。

9、假如儿童长大都根据小时了了,我们就只有天才而没有其他的了。

10、我不要我的儿子做神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你是知道的啊。

〖小时了了〗成语典故:

汉朝末年(东汉),北海地方出了一个很博学的人,名叫孔融,宇文举,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他从小就很聪明,尤其长于辞令,小小年纪,已是在社会上享有盛名。他十岁时,跟他父亲到洛阳(今河南洛阳县。洛阳是历代帝王的陪都,因位于长安之东,称为东都),当时在洛阳的河南太守,是很负盛名的李元礼,由于李氏的才名很重,因此在太守府中往来的人除了他的亲戚,其余都是当时有才名的人。如果不是名人去访,守门的人照例是不通报的。年仅十岁的孔融,却大胆地去访问这位太守。他到府门前,对守门人说:

“我是李太守的亲戚,给我通报一下。”

守门人通报后,李太守接见了他。李元礼问他说:“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融回答道:“从前我的祖先仲尼(即孔子)和你家的祖先伯阳(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有师资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礼节的问题),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当时有很多贺客在座,李氏和他的宾客对孔融的这一番话都很惊奇。

其中有一个中大夫陈韪,恰恰后到,在座的宾客将孔融的话告诉他后,他随口说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聪明的孔融立即反驳地道:“我想陈大夫小的时候,一定是很聪明的。”陈韪给孔融一句话难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见〖世说新语〗)。

〖小时了了文言文〗: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小时了了白话文〗: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

〖小时了了〗成语接龙:

小时了了→了然于胸→胸有成算→算无遗策→策无遗算→算沙抟空→空拳白手→手忙脚乱→乱世凶年→年深岁久→久惯牢成→成事不说→说东道西→西邻责言→言和意顺→顺时施宜→宜喜宜嗔→嗔目切齿→齿剑如归→归真反朴→朴素无华→华冠丽服→服低做小→小人得志→志满气得→得尺得寸→寸铁杀人→人迹罕至→至诚高节→节衣素食→食饥息劳→劳燕分飞→飞土逐肉→肉颤心惊→惊涛巨浪→浪蝶游蜂→蜂虿起怀→怀丸操弹→弹丸脱手→手下留情→情同骨肉→肉袒牵羊→羊续悬鱼→鱼惊鸟散→散言碎语→语重情深→深信不疑→疑似之间→间不容瞬→瞬息千变→变幻无常→常胜将军→军法从事→事无二成→成千上万→万古长青→青霄直上→上情下达→达官要人→人生朝露→露尾藏头→头上末下→下笔成文→文不对题→题名道姓→姓甚名谁→谁是谁非→非池中物→物极必反→反面无情→情文并茂→茂林修竹→竹罄南山→山吟泽唱→唱沙作米→米粒之珠→珠沉玉陨→陨身糜骨→骨鲠在喉→喉长气短

 
廖目 發表於 2025-8-1 23: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小时了了"之教育启示》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所载"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一语,实为千古教育箴言。此典出自孔融十岁谒见李元礼之事,其机辩固然可嘉,然陈韪"小时了了"之评,尤具深意。今试析其三重意蕴:

一、天资与修为之辨
孔门向主"学而知之",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孔融虽为圣人之后,然其恃才放旷,终致杀身之祸,恰印证"大未必佳"之诫。王弼注《周易》云:"圣人有则天之德",而天德要在持恒。少年颖悟若不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的淬炼,终如朝露易晞。

二、教育之道贵在养正
《礼记·学记》言"玉不琢,不成器",神童教育尤当戒"揠苗助长"。北宋方仲永之例(王安石《伤仲永》),正是"小时了了"而终泯然众人的明证。朱熹《童蒙须知》强调"养其良知良能",非在炫耀才智,而在培植根本。陈韪之言,实为对急功近利教育观的棒喝。

三、成才的时空维度
《荀子·劝学》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左思十年撰《三都赋》,陆游晚年诗臻化境,皆证大器晚成之理。司马光《资治通鉴》载周处"年四十而励学",终为名臣,恰与"小时了了"形成对照。故《菜根谭》云"伏久者飞必高",成才自有其时。

今之教育,当以"小时了了"为鉴:重蒙养而戒早慧,尚笃实而黜浮华。昔王阳明训蒙童"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传习录》),此真教育家之慧眼。愿世人勿眩于童稚之聪颖,当思百年树人之道,方不负先贤"大未必佳"之警语。
天子规风 發表於 2025-8-2 09:2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小时了了"之教育启示》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一语,出自《世说新语·言语》篇,此典故蕴含深刻的教育哲理。孔融十岁谒李元礼时展现的机辩之才,诚然令人称奇,然陈韪"小时了了"之评,实为千古教育箴言。今试析其三重深意:

一、天资与修为之辨
孔子云"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论语·子罕》),正与"小时了了"之说相呼应。王弼注《周易》有言:"物生必蒙,养之以正",强调天赋如幼苗,需持续培护。历史上如方仲永之例(王安石《伤仲永》),恰证天资若无后天涵养,终将湮没。司马光《训俭示康》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更点明修为较天资尤为紧要。

二、教育之时效观
《学记》言"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然"小时了了"之诫又警示不可恃早慧而怠学。朱熹《童蒙须知》强调"幼而学,壮而行",主张教育当如园丁之艺木,既重萌蘖之护,更需岁寒不辍。陆九渊谓"学者须是立志,才学便要做圣人",此志当贯穿终身,非因少时颖悟而懈。

三、成才之辩证观
《荀子·劝学》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成才乃持续之功。颜之推《颜氏家训》载:"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然又强调"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故对"小时了了"者,当如苏轼《稼说》所喻:"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今之教育,常见揠苗助长之弊,或恃童子之慧而疏于管教,或慕早成之名而竭泽而渔。当记王阳明《传习录》之训:"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长,便又加水,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教育之道,贵在因材施教,持之以恒,使"了了"之慧,得成"佳佳"之实。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