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189|回復: 0

[成语典故] 城下之盟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發表於 2016-9-23 11:5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城下之盟〗相关人物

屈瑕(?-前699年):楚武王之子,芈姓,熊氏,名瑕,曾担任楚国最高官职“莫敖”,故史称“楚莫敖”。

〖城下之盟〗涵义

指在敌方兵临城下时被迫签订的屈服的和约。

〖城下之盟〗出处

〖左传·桓公十二年〗:“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

〖城下之盟〗辨析

〖城下之盟〗读音:chéng xià zhī méng

〖城下之盟〗近义词:身不由己

〖城下之盟〗反义词:自食其力

〖城下之盟〗用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用于政治与军事方面

〖城下之盟〗造句

1、在这一城下之盟中,天津被增列为通商口岸,该条约虽未规定设立租界,但成为日后英国在天津强划租界的依据。

2、以某种较大的让步为钓饵,诱胁中国订立城下之盟

3、别废话,想招揽我就等过几天我心情好了再说,城下之盟老子我可不认。

4、战争结束后,失败的国家,也只有签订城下之盟

5、虽然天聪元年(天启7年),阿敏济尔哈朗阿济格等人,率三万大军入朝鲜,迫使朝鲜签订城下之盟

6、老吕,今天就咱们两人,我也就跟你说吧,还记得道光年间几千的洋人就打得咱们大清几十万的大军溃不成军,一败涂地在,最后乃至签下那城下之盟的事么?

7、看这等情况谁敢不答应?这跟城下之盟有何区别。

8、如今敌众我寡,只好签下城下之盟,以减少伤亡。

9、清朝统治者屈服于外敌压力,屡次签订城下之盟

10、落后就要挨打,城下之盟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城下之盟〗成语典故:

绞国是春秋时代的一个小国,在今湖北郧县西北。当时强大的楚国就是它的近邻。据〖左传·桓公十二年〗载,有一次,楚国侵略绞国,集中兵力攻打绞国国都的南门。

绞国人坚决保卫,严守不出。楚军一时倒也攻它不下。“莫敖”(楚国官名)屈瑕说:“绞国人轻率,缺乏计谋,我们可以采取诱骗的办法引诱他们出城。

让我们的伙夫去打柴,故意不派士兵保护,他们见了一定会出来抓的。”带兵的将领,依计而行。绞国人果然出来,一下就抓去了30个楚国人。第二天,绞国人更加大胆,争着从北门纷纷出城,追到山里去抓打柴的楚国人。楚军预先在山里设下埋伏,这时就一面堵住北门,一面伏兵齐起,把绞国打得大败。

于是强迫绞国订立了“城下之盟”。“城下之盟”,指战败国在敌人兵临城下(或大军压境)的严重威胁下被迫订立的屈辱性条约。

〖城下之盟〗成语接龙:

城下之盟→盟山誓海→海立云垂→垂帘听政→政出多门→门闾之望→望尘靡及→及宾有鱼→鱼龙曼延→延颈跂踵→踵事增华→华星秋月→月下老人→人烟稠密→密密层层→层见叠出→出口成章→章决句断→断长续短→短见薄识→识微知著→著述等身→身体发肤→肤末支离→离魂倩女→女中尧舜→舜日尧天→天渊之别→别有肺肠→肠肥脑满→满腹狐疑→疑误天下→下塞上聋→聋者之歌→歌舞升平→平心静气→气克斗牛→牛农对泣→泣不成声→声罪致讨→讨恶翦暴→暴虐无道→道微德薄→薄技在身→身家性命→命途多舛→舛讹百出→出言成章→章句小儒→儒雅风流→流言惑众→众怨之的→的一确二→二童一马→马龙车水→水月镜花→花花公子→子子孙孙→孙庞斗智→智昏菽麦→麦秀两岐→岐出岐入→入情入理→理正词直→直口无言→言必有据→据为己有→有文无行→行不贰过→过隙白驹→驹留空谷→谷马砺兵→兵临城下→下阪走丸→丸泥封关→关门落闩→闩门闭户→户曹参军→军临城下→下里巴人

 
hahafugui 發表於 2025-7-15 22:33 | 顯示全部樓層
《释"城下之盟"兼论春秋军事外交之道》

"城下之盟"典出《左传·桓公十二年》,此四字实乃春秋军事智慧之结晶。楚莫敖屈瑕伐绞之役,堪称古代"不对称战争"之典范。楚人先以樵夫诱敌,复设伏兵制胜,终迫绞国签盟,此中蕴含三层深意:其一示"兵者诡道"之要,其二明"不战而屈人之兵"之策,其三显"弱国无外交"之理。

细考屈瑕其人,《史记·楚世家》载其"将兵伐绞"时官居莫敖,此职统摄军政大权。其诱敌之策非徒狡诈,实乃深谙《孙子兵法》"能而示之不能"之妙。绞人"轻而寡谋"(《左传》语),恰成楚人"攻心为上"之注脚。杜预注此役云:"城下盟,诸侯所深耻",正道出春秋时代盟约之本质——强权即公理。

此成语之流变,自《左传》始,经《史记》《资治通鉴》等史籍强化,终成华夏政治文化中"被迫屈服"之象征。其近世用例,尤以晚清诸条约最为痛切。魏源《海国图志》论鸦片战争云:"城下之盟,自古为耻",正是以古鉴今。而造句中"天津开埠""道光年间"诸例,皆揭示近代中国"弱国受制"之困境。

今人用此语,当知其中三昧:既含军事博弈之智,亦藏外交折冲之谋,更寓强弱之势之理。屈瑕之胜不在力战而在智取,此即《六韬》所谓"全胜不斗"之境界。然城下之盟终非平等,观绞国命运可知——《春秋》载其终为楚所灭,足见强权之下难存真盟。读史至此,岂不发人深省?
个十百千 發表於 2025-7-30 14:2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城下之盟"的军事伦理与春秋战略文化》

"城下之盟"作为中国军事外交史上的特殊现象,其本质是弱势方在军事威慑下的非自愿缔约行为。考《左传·桓公十二年》所载楚绞之战,屈瑕以"樵采之诱"破绞国防线,实开中国战争史上"诡道"战略之先河。此役不仅展现春秋时期"兵不厌诈"的军事思想,更深刻揭示了古代国际关系中"强权即公理"的残酷现实。

从军事伦理角度审视,屈瑕之谋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其"无扞采樵者"的诱敌策略,符合《孙子兵法》"能而示之不能"的战术原则;另一方面,这种利用敌方"轻而寡谋"弱点的行为,在儒家"仁义之师"的标准下实有可议之处。值得注意的是,楚军取胜后并未灭绞国,而是迫其签订不平等条约,这种"存亡继绝"的做法,恰是春秋时期霸权政治的典型特征——既保持军事威慑,又维持等级秩序。

该典故所折射的战略文化,在当代国际关系中仍具启示意义。所谓"城下之盟",本质上反映的是实力不对称下的强制缔约行为。观清代鸦片战争后系列条约,其被迫性质与绞国之盟如出一辙。然需辨明的是,春秋时期的城下之盟多属临时性军事协定,而近代不平等条约则具有殖民体系的制度性压迫特征。

从语言学角度考察,"城下之盟"与"澶渊之盟"等概念形成鲜明对比。前者凸显被迫性,后者强调对等性。这种语言差异恰恰映射出中国古代外交的伦理维度——将缔约的自愿程度作为评判条约正当性的重要标准。屈瑕之谋虽成就楚国霸业,然其手段在《春秋》笔法中实属"贬损"之列,此即儒家"义战"思想对军事伦理的规范作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