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39|回覆: 1

[成語典故] 得意忘形

[複製鏈接]
無端 發表於 2016-9-23 13:0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得意忘形】相關人物

阮籍(公元210年—263年),三國時期魏詩人。竹林七賢之一,建安七子之一阮瑀之子。

【得意忘形】涵義

形:形態。形容高興得失去了常態。

【得意忘形】出處

【晉書·阮籍傳】:“嗜酒能嘯,善彈琴。當其得意,忽忘形骸。”

【得意忘形】辨析

【得意忘形】讀音:dé yì wàng xíng

【得意忘形】近義詞:眉飛色舞、得意洋洋、不可一世、高視闊步、趾高氣揚、耀武揚威、躊躇滿志、自命不凡、自鳴得意

【得意忘形】反義詞:悵然若失

【得意忘形】用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

【得意忘形】造句

1、得意忘形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得意忘人得意忘心,忘了世界上還有別人的存在,忘了做人要有良心。

2、他才賺了一點錢就開始得意忘形了。

3、他那副得意忘形,搖頭擺尾的樣子,真令人噁心。

4、這幾個少年參加聖誕舞會後,得意忘形,大開快車,結果樂極生悲,鬧出車禍。

5、有的人,一受表揚就得意忘形,一挨批評就垂頭喪氣。

6、他聽說自己中了頭獎,一時得意忘形,竟然摔斷了腳。

7、你看他得意忘形的樣子,就好像撿到金子似的。

8、實在是因為我們太得意忘形了,唾手可得的獎盃只好拱手讓人了。

9、惟恐大家太過得意忘形,官員隨時提醒這些宏偉計劃不會在一夜之間奏效。

10、假期的時候,我們幾個小夥伴玩瘋了,得意忘形,結果一個小朋友把嘴巴嗑傷了。

【得意忘形】成語典故:

阮籍是魏晉時期的一位著名詩人。他從小失去父親,家境貧寒。但他勤奮好學,後來終於成為當時著名的隱士。阮籍本來很有抱負,希望能在政治上有所作為。但他對執政的司馬氏集團非常不滿,又不敢明白地表示自己的見解和主張,只得採取明哲保身的態度,或者閉門讀書;或者縱情於山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緘口不言。

此外,他還以寫詩來抒發自己內心的想法。如:在非常著名的【詠懷詩】八十二首中,阮籍就用迂迴含蓄的語言來表達了憂國和避世的心情。他的好友嵇康和他一樣,也是當時著名的文學家,對司馬家族的統治也抱有輕蔑和厭惡的態度。除嵇康外,阮籍的好友還有山濤、向秀、劉伶、王戎以及自己的侄子阮咸。他們七個人經常聚在一起,在山陽竹林之下,閒談、狂飲、作詩、彈琴,高興時就縱聲狂笑,不高興時就痛哭一場,被世人稱為“竹林七賢”。在這七人當中,阮籍大概是最為瘋癲的了,尤其是在喝醉的時候,常常哭笑無常。因此史書中描寫他時說到“當其得意,忽忘形骸”。

【得意忘形】成語接龍:

得意忘形→形色倉皇→皇天上帝→帝王將相→相生相成→成算在心→心往神馳→馳魂奪魄→魄消魂散→散灰扃戶→戶樞不蠹→蠹國殃民→民不畏死→死裡求生→生榮亡哀→哀鴻遍地→地醜德齊→齊趨並駕→駕鶴西遊→游移不定→定於一尊→尊俎折衝→衝鋒陷堅→堅壁清野→野無遺賢→賢良方正→正名定分→分形同氣→氣決泉達→達官貴人→人不聊生→生拽活拖→拖泥帶水→水來土掩→掩眼捕雀→雀喧鳩聚→聚精凝神→神工鬼斧→斧鉞之誅→誅求無度→度日如歲→歲在龍蛇→蛇心佛口→口耳並重→重溫舊業→業峻鴻績→績學之士→士農工商→商彝周鼎→鼎鼎有名→名山大川→川壅必潰→潰兵游勇→勇猛果敢→敢勇當先→先悉必具→具體而微→微言大義→義無反顧→顧影慚形→形隻影單→單孑獨立→立木南門→門不停賓→賓入如歸→歸真反朴→樸訥誠篤→篤信好學→學以致用→用之不竭→竭力虔心→心癢難撓→撓腮撧耳→耳濡目及→及笄年華→華封三祝→祝髮空門→門階戶席→席門窮巷→巷議街談

 
陳心華 發表於 2025-4-9 01: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得意忘形"的審美境界與精神超越】

"得意忘形"作為中國古典美學的重要範疇,其深層意蘊遠超現代漢語中的貶義用法。考其本源,【晉書·阮籍傳】所載"當其得意,忽忘形骸"八字,實為魏晉風度最精妙的註腳。阮籍的"得意忘形"非淺薄之狂喜,而是哲人在精神絕對自由時達到的物我兩忘之境。

細究竹林七賢的生存狀態,其"得意"乃是對"道"的領悟。阮籍【詠懷詩】中"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的孤寂,"終身履薄冰"的憂思,皆指向超越形骸的精神追求。當其與嵇康等人竹林暢飲,那種"忽忘形骸"的狀態,實為以放達對抗禮教束縛的生命姿態。正如【莊子·齊物論】所言"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這種形神分離的哲學,正是"得意忘形"的思想淵源。

從語義流變觀之,該成語的貶義化折射出中國文化的實用理性轉向。唐宋以降,隨着儒家倫理的強化,"形"與"禮"的關聯日益緊密,【禮記】"禮儀三百,威儀三千"的規範,使得"忘形"漸被視為失范行為。但若追溯魏晉玄學傳統,"得意忘形"實為"聖人忘己"的至高境界,郭象注【莊子】所謂"忽忘己形,與物俱化",正是對這種超越性體驗的哲學詮釋。

今人使用此語,當知其雙重意蘊:表層指淺薄的驕傲之態,深層則蘊含古代士人突破形役的精神追求。阮籍醉酒六十日的傳說,其真意不在沉湎酒鄉,而在以肉體的迷狂抵達精神的清醒。這種悖論式的生存智慧,恰是"得意忘形"最深刻的現代啟示——在物質主義盛行的時代,我們更需要這種超越形器之累的精神自由。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