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36|回复: 0

[成语典故] 一字之师

[复制链接]
对酒当歌 发表于 2016-9-21 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字之师》相关人物

郑谷(约851年~约910年),唐朝末期著名诗人。字守愚,汉族,江西宜春市袁州区人。

《一字之师》涵义

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一字之师》出处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一字之师》辨析

《一字之师》读音:yī zì zhī shī

《一字之师》用法:作宾语;偏正式

《一字之师》造句

1、杨万里很欣赏他这种好学精神,称赞他道:“好。这一次,你是我的一字之师啊。”

2、学生感激不尽,您可真是我的一字之师呀!

3、上世纪40年代,历史剧《屈原》中的渔翁的扮演者张逸生,建议郭沫若将“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郭沫若仔细品味后,不仅欣然应允,而且写文章称张逸生为“一字之师”。

4、齐己和尚一听,恭恭敬敬地向郑谷拜了一拜,说:“改得好!你真是我的一字之师啊。”因为郑谷只提出一个字的修改意见,但却堪称老师,所以叫一字之师

5、李相十分感谢小吏的指教,称他为“一字之师”。聪明的小吏因说话方式的巧妙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字之师》成语典故:

唐朝末年,诗人郑谷回到故乡江西宜春。他以文会友,经常和一些文人往来。

当地有个叫齐已的和尚,对诗文很有兴趣。他早就仰慕郑谷的才名,就带着自己写的诗稿,前来拜会。齐已把诗稿一首一首地请郑谷看。郑谷读到《早梅》这首诗时,不由得沉思起来。郑谷吟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面对齐已说:“梅开数枝,就不算早了。”郑谷又沉吟了一会,说:“不如把‘数’字改为‘一’字贴要。”齐已听了,惊喜地叫道:“改得太好了!”恭恭敬敬地向郑谷拜了一拜。文人们知道了,就把郑谷称为齐已的“一字之师”。

《一字之师文言文》:

郑谷在袁州,齐已因携所为诗往谒焉。有《早梅》诗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笑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则佳,”齐已矍然,不觉兼三衣叩地膜拜自是士林以谷为齐已“一字之师”

《一字之师白话文》:

郑谷住在袁州,齐已于是带着自己的诗作前去拜见他。诗作中有一首《早梅诗》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看了笑着说:“数枝不能表现出早意来,不如用一枝好。”齐已惊讶不已,不由得提衣整装,举双手长跪而拜。从此,文人间把郑谷看作齐已的一字之师。

《一字之师》成语接龙:

一字之师→师老兵疲→疲精竭力→力争上游→游思妄想→想方设法→法无二门→门堪罗雀→雀鼠之争→争风吃醋→醋海翻波→波罗奢花→花样新翻→翻唇弄舌→舌敝唇枯→枯木死灰→灰飞烟灭→灭门绝户→户枢不蠹→蠹政害民→民和年稔→稔恶藏奸→奸掳烧杀→杀身之祸→祸乱滔天→天旋地转→转弯磨角→角立杰出→出其不意→意义深长→长安少年→年华垂暮→暮爨朝舂→舂容大雅→雅雀无声→声音笑貌→貌合情离→离本依末→末大必折→折冲之臣→臣门如市→市道之交→交能易作→作福作威→威凤一羽→羽翼已成→成人之美→美芹之献→献可替否→否终斯泰→泰来否极→极重难返→返邪归正→正经八板→板上砸钉→钉嘴铁舌→舌桥不下→下逐客令→令行禁止→止戈散马→马足龙沙→沙里淘金→金貂取酒→酒入舌出→出入神鬼→鬼斧神工→工力悉敌→敌国外患→患难之交→交颈并头→头破血淋→淋漓尽致→致远任重→重规叠矩→矩步方行→行者让路→路柳墙花→花街柳巷→巷议街谈→谈吐风生

 
无恙 发表于 2025-5-20 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一字之师"的文学批评传统及其当代价值》

"一字之师"作为中国文坛特有的批评现象,其渊源可追溯至唐代诗僧齐己与郑谷的典故。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所载郑谷改"数枝开"为"一枝开"之事,不仅成就了"一字师"的美谈,更奠定了中国文学批评中"以字论艺"的审美传统。此中精义,实有三大要旨可述:

其一,体现了传统文论"炼字"的美学追求。唐人作诗讲究"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郑谷将"数枝"易为"一枝",既符合早梅初绽的物候特征,又暗合"以少总多"的诗学原理。这种字斟句酌的严谨态度,正是盛唐气象在晚唐的余韵。宋人魏庆之《诗人玉屑》专设"煅炼"一章,所载王安石改"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典故,恰与郑谷改诗形成跨代呼应。

其二,彰显了文人相重的批评伦理。齐己作为诗僧而能虚怀若谷,郑谷身为名士却不吝赐教,这种"教学相长"的互动模式,打破了师徒名分的局限。明代胡应麟《诗薮》评此现象为"一字之益,终身北面",正是对这种平等对话精神的肯定。郭沫若称演员张逸生为"一字之师",杨万里赞许幕僚的修改建议,皆延续了这一传统。

其三,蕴含着深刻的语言哲学。从"你是"到"你这"的改动,看似仅变更代词,实则完成了陈述句向判断句的转化,使情感张力倍增。清代袁枚《随园诗话》云:"诗改一字,界判人天",道出了汉语表意的精微特性。这种对语言形式的极致追求,在当下网络时代粗率表达盛行的语境中,尤显珍贵。

当代文学创作虽不复古人"两句三年得"的苦吟,但"一字之师"传统启示我们:文学批评贵在直指肯綮的洞见,文化传承需要虚怀若谷的胸襟。钱锺书先生曾言"鉴赏乃创作的逆行",郑谷改诗的故事,恰为这句话作了生动注脚。在快餐文化泛滥的今天,重提这则典故,不啻为一剂唤醒语言敬畏感的良方。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辛巳月癸巳日|黃帝4722年四月廿七日戌時| 2025/5/24/週六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