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54|回覆: 0

[儒家學說] 儒家廉德思想

[複製連結]
無端 發表於 2016-9-19 07:2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作者:曲阜師範大學任松峯

『廉』是中華傳統倫理的重要範疇,也是儒家政治倫理思想的重要內容。在『何為廉』『為何廉』以及『何以廉』的問題上,儒家有一套系統闡釋。梳理這些內容,對今天的黨風廉政建設依然具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關於『廉』的含義,清代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解釋說:『廉,棱也。引伸之為清也,儉也,嚴利也。』大致可知,『廉』的本義為側邊、稜角,後來引申為清廉、儉樸、收斂的意思。儒家如何釋『廉』呢?【論語】中,孔子雖僅有一次用到『廉』字,但實際上『行己有恥』『欲而不貪』等思想中已包含了『廉』的內容。可以說,先秦時期,儒家主要是從道德倫理層面來認識『廉』的,認為『廉』是君子所具有的一種基本道德操守。漢代以後,隨着儒家思想的制度化,『廉』更多地與政治行為聯繫在一起。漢代實行察舉制度,出現了專門的舉廉科,將『廉』作為官員選拔、任用的主要依據。

儒家學說是一種內聖外王之學。儒家倡『廉』,主要基於內聖與外王的需要。從內聖來看,『廉』是個人修身、成就完美品格的必然要求。無論是孔子心中的聖人、君子,還是孟子心中的大丈夫,都內蘊着『廉』這一基本道德操守。從外王來看,『廉』是為政之本,能『廉』則政興。【晉書·阮種傳】中說『夫廉恥之於政,猶樹藝之有豐壤,良歲之有膏澤,其生物必油然茂矣。』廉潔對於為政的重要性,就像土壤和雨露於生物之必不可少,一旦失去,政權終會傾覆,為官者的廉潔是實現政權穩固持久的客觀需要。

實現『廉』的目標,為政者既需『修身以德』,也需『為政以德』。【大學】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條目,強調上至天子、下到百姓,都要以修身為本。孟子『仁政』思想,論及的是如何做一名好官。在儒家思想中,包含着這樣的邏輯:要做一名好官,先要做一個好人。所以,為政者只有先修身以德,才能『安人』『安百姓』。當然,成為一個好人並不意味着就能當一個好官,從『修身、齊家』到『治國、平天下』,還需把廉德運用到政治實踐中。為政以德,既要有崇公抑私、立公去私的公心,又要有義利面前舍利取義的勇氣;既需『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地舉賢任能,也需『居之無倦,行之以忠』地勤政守職;既有為政儉約、『節用而愛人』的品行,更需有涵養一腔浩然正氣的節操。如此,才能實現【論語·為政】中描述的『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那般的清明氣象。

儒家廉德思想形成於古代社會發展的過程之中,對歷史上風清氣正社會局面的出現起到過積極作用。然而,在封建王朝中,天下莫非王土、四海皆是王臣,以廉為政歸根結底是為了鞏固統治階級的政權,這也使封建臣子在踐行『廉』的過程中遭遇局限和困境。但是,以史為鑑能夠知興替,這些都不妨礙今天我們從中汲取有益啟示。

習近平同志曾指出:『研究我國反腐倡廉歷史,了解我國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國歷史上反腐倡廉的成敗得失,可以給人以深刻啟迪,有利於我們運用歷史智慧推進反腐倡廉建設。』今天,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奮鬥的背景下,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對儒家廉德思想進行梳理與分析,可以為推進黨風廉政建設提供有益借鑑。概言之,要繼續加強對廣大黨員幹部的廉政教育,夯實廉潔從政的道德基礎。繼續提升『廉』在幹部選拔、任用、考核中的重要位次,完善廉潔從政的監督機制。不斷加強法律制度建設,築牢廉潔從政的法律基石。把『以德養廉』『以制保廉』『以法促廉』三者結合起來,『三管齊下』,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真正實現幹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返回光明網首頁

返回光明網首頁

錢底 發表於 2025-4-28 01:0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儒家廉德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任松峯先生【儒家廉德思想】一文,系統梳理了儒家對『廉』的倫理闡釋與實踐路徑,其論述精當,頗具啟發性。筆者試從經典義理與歷史實踐維度略作申論,以明廉德之要義。

一、『廉』之本義與儒家倫理升華
段玉裁以『棱』釋『廉』,實寓深意。稜角者,方正不阿之象,恰為『廉』德核心。【論語】雖罕言『廉』字,然孔子倡『行己有恥』『欲而不貪』,孟子言『富貴不能淫』,皆以廉為君子立身之本。至漢儒董仲舒,更將『廉』與『義』並列為『五常』之輔,納入官僚選拔制度(如『舉孝廉』),使抽象德目轉化為政治實踐標準。此乃儒家『攝禮歸義』思想之體現——個人德性須通過制度方能外化為治世之力。

二、內聖外王:廉德的雙重邏輯
儒家論廉,貫通『成己』與『成物』。於內聖層面,【大學】以『正心』為修身之基,朱子注云:『心有不廉,則所行皆偏。』唯有克己去私,方能如周敦頤所言『明通公溥』。於外王層面,廉為『為政以德』之樞機。【荀子·君道】直言『廉者,政之本也』,蓋因吏廉則民服,民服則令行,此即『德風德草』之效。北宋包拯、明代海瑞等清官典範,皆以廉德化民成俗,印證儒家『政者正也』之理。

三、實踐路徑:從心性修養到制度約束
實現廉德,需『修己』與『治法』並重。一方面,儒家強調『慎獨』『存養』,如王陽明【傳習錄】云:『去得人慾,便是天理。』另一方面,亦重視制度規約。漢代【監御史九條】、唐代【六察法】皆以察廉為核心,宋明以降更通過科舉試策、考課制度強化官員廉潔自律。此二者如車之雙輪,缺一不可。

四、當代啟示:廉德的創造性轉化
今日觀之,儒家廉德思想有三重現代價值:其一,『廉恥相資』的倫理觀可補法治之不足,培養幹部道德自覺;其二,『崇公抑私』思想與當代『公私分明』紀律要求相契;其三,傳統舉賢任能之制,可資借鑑完善幹部選拔機制。然須注意,傳統廉德需與現代法治結合,方能在制度設計中避免『人存政舉』之弊。

結語:儒家廉德非僅歷史遺產,實為跨越時空的政治智慧。若能在新時代以制度固其本、以教育植其根,則『幹部清正、政府清廉』之治可期矣。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