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80|回复: 1

[成语典故] 后起之秀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发表于 2016-9-12 06: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参与《后起之秀》相关人物

王忱 范宁

《后起之秀》涵义

后起之秀,表示后辈中的优秀者。后来出现的或新成长起来的优秀人物。

《后起之秀》出处

出处: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

《后起之秀》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后起之秀 近义词》:青出于蓝、后生可畏

《后起之秀 反义词》:江郎才尽、不可企及

《后起之秀》故事的主人公简介:

王忱(?-392年),字元达,小字佛大,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东晋大臣

范宁(约339年—约401年),又作范甯。东晋大儒、经学家,徐、兖二州刺史范汪之子、《后汉书》作者范晔的祖父。

《后起之秀》造句

1、今年进公司的新人都是后起之秀,未来的发展一定不可限量。

2、今天的演出可说是集合了国内精英,既有戏龄二十年的硬底子演员,又有近来颇被看好的后起之秀,优异的表演让观众觉得值回票价。

3、他年未三十,画风却已深受国内外名家的赞赏,可说是近年来画坛的后起之秀。

4、作为后起之秀的韩国也许有理由节省一些,可瑞士的小气就有些令人吃惊了。

5、旧势力不会轻易放弃特权,而后起之秀则不会灵活运用影响力。

6、及浪游南北,与乡里阔疏,后起之秀,不乏其人。

7、想不到这次由新加入的后起之秀担任投手,竟成功地制伏对方的打击火力,让我队赢得胜利。

8、作为后起之秀的韩国表现的吝啬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瑞士的小气却让人出乎意料。

9、近几年来,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上的各项比赛,在不同的领域都培植了不少后起之秀。

10、他们同时还要面对来自本土后起之秀的竞争压力,而这些竞争压力是过去市场上所不存在的。

《后起之秀》历史典故经过:

东晋时,王忱在少年时代就显露出才气,很受亲友的推崇。他的舅父范宁,是当时著名的经济学家,对王忱也很器重,有著名文士拜访,他总让王忱到场接待。有一次,王忱去看望舅舅,遇到了比他早出名的张玄。舅舅要他俩交谈交谈。张玄早就听说王忱志趣不凡,很想与他谈谈。

他年龄比王忱要大,自然希望王忱先给自己打招呼,就端正地坐着等候。不料,王忱见张玄这等模样,看不上眼.也默默坐着,一言不发。张玄见他这样,自己又放不下架子,对坐了一会,怏怏不乐地离去。事后,范宁责备王忱说:“张玄是吴中的优秀人才,你为什么不好好与他谈谈?’’王忱傲慢地回答说:“他要是真心想和我来往,完全可以来找我谈谈嘛。”

范宁听了这话,倒反而称赞起外甥来了:“你这样风流俊逸,真是后来的优秀人才。””王忱笑着回答说:“没有您这样的舅舅,哪来我这样的外甥?”

西米露 发表于 2025-5-8 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后起之秀"的士人风骨与文化意蕴》

"后起之秀"典出《世说新语·赏誉》,其文化内涵远非字面所示。王忱与张玄之会,实为魏晋风度之绝佳注脚。范宁作为江东经学大家,其引荐后进之举,恰体现了汉晋之际士族文化传承的特殊机制。

考王忱其人,《晋书》载其"少有俊才",然其与张玄"终日不言"的典故,实为六朝名士"以默为高"的典型作派。此种行为模式,与《庄子·天道》"言不尽意"之论暗合,更与当时盛行的"得意忘言"玄学思潮相呼应。范宁之责问,恰反衬出王忱对传统"礼贤"仪轨的突破,此中深意,当从魏晋人物品藻之风理解。

细究典故语境,张玄"正坐敛衽"的守礼之姿,与王忱"傲然不言"的任诞之态,构成名教与自然之辨的微缩景观。刘义庆将此录入《赏誉》篇,实有深意——所谓"后起之秀",非仅指才学超群,更强调其能突破既成格局的革新精神。这与《周易》"穷则变,变则通"的哲学暗通。

观范宁学术背景,其《春秋谷梁传集解》以破除旧注著称,这种学术上的"后出转精",恰与其赏识王忱的慧眼形成互文。可见"后起之秀"在魏晋语境中,实包含学术传承与创新的双重维度。

今人用此成语,多侧重时序意义上的后来居上,然失其精神内核。真正的"后起之秀",当如王忱般既有超越前贤的才具,更具不囿于成规的胆识。此中深意,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机制,颇具启发。
有道乌青 发表于 2025-5-19 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后起之秀"的士人风骨与文化意蕴》

"后起之秀"典出《世说新语·赏誉》,此四字实蕴含魏晋士人独特的精神气象。王忱与张玄之会,非仅后进与前辈的寻常相见,实乃两种人格范式的碰撞。范宁作为当世大儒,其命二人交谈,暗合《周易》"君子以朋友讲习"之旨,然结局却呈现出魏晋风度的另一面向。

考王忱之傲诞,实具深层文化语境。据《晋书》载,其"少有俊才"而"任诞不拘",此正竹林遗风。面对早已成名的张玄,王忱的沉默非无礼,实为对"以名取人"流俗的反拨。这种"后进不谄先达"的态度,恰是《世说》所载"宁作我"精神的体现。范宁之责,代表传统"尊贤"礼法;王忱之对,则彰显新兴"尚真"思潮。二者张力,正是晋室南渡后文化转型的缩影。

细究典故语境,"秀"字尤堪玩味。《说文》释"秀"为"禾实也",引申为"出众"之意。王忱之"秀",不仅在于才学,更在其不随流俗的品格。这种"后起"而能守其本真的特质,与《论语》"后生可畏"相呼应,但又融入了玄学"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新解。后世以"后起之秀"称誉新人,往往侧重才能维度,实则忽略了原典中更为重要的精神气度。

今人用此成语,当知王忱故事背后的文化深意。真正的"后起之秀",非仅技艺超群,更需有"不随时好"的独立精神。观当代学界,新进者或汲汲于附和权威,或刻意标新立异,皆失"秀"之本真。若能如王忱之既具才学又存风骨,方不负"秀"字真义。成语的生命力,正在于能跨越时空,为今人提供精神参照。
许佬 发表于 2025-5-21 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后起之秀"的士族文化语境与当代启示》

"后起之秀"典出《世说新语·赏誉》,其历史语境深植于魏晋士族文化土壤。王忱与范宁的交往故事,实为东晋门阀政治下人才评价体系的缩影。考《晋书》范宁本传,其经学造诣冠绝当时,而王忱出身太原王氏,属顶级门第。二人交往中展现的"后进超越"现象,实为士族社会维持文化领导权的特殊机制。

从训诂角度析,"秀"字本义为谷类抽穗,《说文》释为"禾吐华也",引申为人才颖脱之意。刘义庆用"后起"二字,精准捕捉了魏晋时期新老士族交替的历史动态。值得注意的是,与"青出于蓝"强调师承关系不同,"后起之秀"更突出代际竞争,此差异正反映南朝社会阶层流动加速的特征。

在当代语境中运用此成语,需注意三个维度:其一,时间性,强调比较对象必须存在代际差;其二,价值性,突出后来者的卓越性;其三,动态性,暗含发展潜力。如言"画坛后起之秀",既确立其新锐身份,又暗示艺术造诣已获认可。然需警惕滥用倾向,若将普通新晋者泛称"后起之秀",则削弱成语的表现力。

回观王忱轶事,其傲对张玄之举,在魏晋风度中属"任诞"表现。但深层次看,这种姿态实为新兴士族挑战旧有文化秩序的符号化行为。今日我们重审这则典故,当超越表面的人物评价,进而思考:在任何时代,社会如何建立既能认可新秀、又不割裂传统的人才评价机制?此乃"后起之秀"典故留给现代社会的深层叩问。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辛巳月甲午日|黃帝4722年四月廿八日午時| 2025/5/25/週日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