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48|回复: 0

[成语典故] 墙头马上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
懋基 发表于 2016-9-11 07: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墙头马上》相关人物

少俊、李千金

《墙头马上》涵义

为男女爱慕之典实。

《墙头马上》出处

唐·白居易《井底引银瓶》诗:“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

《墙头马上》辨析

《墙头马上》读音:qiáng tóu mǎ shàng

《墙头马上》近义词:马上墙头、花前月下

《墙头马上》用法:联合式;作宾语、状语

《墙头马上》造句

1、由县文体局组织人员对元杂剧《墙头马上》进行恢复排演,保护国家文化遗产。

2、平头百姓中的偷情者尚且需要墙头马上,红娘传书,精心策划,何况深居皇宫内院里的女人们!估计冒出偷情念头的不在少数,但最后操作成功的,却是凤毛麟角。

3、墙头马上初相见,不准拟恁多情。

《墙头马上》成语典故:

尚书裴行检的儿子少俊,奉唐高宗命去洛阳买花,一日经过洛阳总管李世杰的花园,在马上看见他家女儿倚墙而立,便写诗投入。李千金写了答诗,约他当夜后园相见。少俊果然从墙头跳入,被李千金乳母发现,令二人悄悄离去。少俊携李千金回到长安家中,将她藏在后花园。两人共同生活了七年,生子端端六岁,女儿重阳四岁。

清明节,少俊陪同母亲外出祭奠,裴行检因身体欠佳留在家中,偶然来到花园,碰见端端兄妹,询问后得知始末。裴行检认为李千金行为失检,命少俊写休书赶李千金回家,却留下了两个小孩。李千金回到洛阳家中,因父母已亡,在家守节。后来裴少俊中进士,任官洛阳令,并将父母迎至任所,他欲与李千金复合,李千金怨恨他休了自己,执意不肯。这时裴行检才知李千金是他旧交李世杰之女,以前也曾为儿女议婚。一番说明与求情之后,李千金这才原谅了他们。夫妇二人破镜重圆。

《墙头马上》成语接龙:

墙头马上→上行下效→效犬马力→力学笃行→行不逾方→方寸已乱→乱七八遭→遭时不偶→偶一为之→之死靡他→他山攻错→错综复杂→杂七杂八→八万四千→千奇百怪→怪诞诡奇→奇文共赏→赏贤罚暴→暴衣露冠→冠袍带履→履盈蹈满→满座风生→生肉枯骨→骨肉相残→残杯冷炙→炙手可热→热心苦口→口是心苗→苗而不秀→秀才人情→情长纸短→短垣自逾→逾墙越舍→舍己从人→人多势众→众怒难犯→犯而勿校→校短推长→长生不死→死声活气→气血方刚→刚戾自用→用非所学→学非所用→用管窥天→天生天化→化外之民→民和年稔→稔恶藏奸→奸掳烧杀→杀敌致果→果于自信→信赏必罚→罚不当罪→罪逆深重→重三迭四→四面出击→击筑悲歌→歌功颂德→德配天地→地丑力敌→敌众我寡→寡鹄孤鸾→鸾分凤离→离鸾别鹤→鹤行鸡群→群口铄金→金貂取酒→酒瓮饭囊→囊匣如洗→洗垢匿瑕→瑕瑜互见→见诮大方→方以类聚→聚蚊成雷→雷动风行→行易知难→难弟难兄→兄弟怡怡→怡堂燕雀

安琪 发表于 2025-7-26 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墙头马上考释与礼法辩证》

"墙头马上"典出白乐天《井底引银瓶》,此四字实为唐人婚恋观之活化石。考其本义,乃以"墙垣"喻礼法之防,"骏马"代游冶之性,二者并置已暗藏情礼冲突之机锋。白诗"妾弄青梅凭短墙"句,尤见唐时闺阁女子虽囿于礼教高墙,然借青梅传情、隔墙相顾,正是"发乎情"而未能"止乎礼"之写照。

元杂剧《墙头马上》敷演此事,实将白诗二十字扩充为四折传奇。剧中裴少俊越墙私会,李千金夜奔藏园,恰合《周礼》"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之古意。然细究裴行俭斥媳"行为失检"一节,正显宋元理学渐炽背景下,士大夫对唐人开放婚恋观之修正。李千金守节归洛、裴少俊进士及第后方得复合,此中"破镜重圆"之设计,实为剧作家调和情礼矛盾之权宜法。

今人用此典,多取其"一见钟情"表象,然深究之,实有三重辩证:其一,墙马相望之空间构图,暗合《易经》"睽"卦"上火下泽"之象,昭示男女交感而位分悬殊;其二,七年藏园生子的设置,恰似《孟子》"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之喻,暴露出礼法规范与人性本能之永恒博弈;其三,终以科举功名弥合裂痕,折射出古代文人"情缘终须礼法证"之集体无意识。

至若"上行下效"之接龙,竟暗含礼教传播机制——"墙头"之个人越矩,终须归于"马上"之社会秩序。此典流传千载,恰似一面菱花镜,既照见"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之理想,亦折射出"聘则为妻奔是妾"之现实。今之学者,当从此等典故中读出文化基因的双螺旋结构,方不负古人设喻之深心。
当理 发表于 2025-7-29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墙头马上"的文学意象与伦理张力》

"墙头马上"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极具张力的爱情意象,其典出白居易《井底引银瓶》"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经元杂剧《墙头马上》的艺术演绎,终成承载传统婚恋观念的典型符号。此意象之精妙,在于其空间建构的隐喻性——"墙头"象征闺阁界限,"马上"代表士人游踪,二者相遇即构成封建礼教与自然情欲的激烈碰撞。

考白乐天原诗,实为讽喻"止淫奔"之作。诗中"墙头马上遥相顾"的刹那惊艳,终以"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的悲剧收场。这种"始乱终弃"的叙事模式,在元代白朴笔下发生戏剧性转变。杂剧将悲剧改写为破镜重圆的喜剧,通过"七年藏娇""科举赎罪"等情节,既维护了"发乎情止乎礼"的伦理底线,又为自然情感保留了喘息空间。这种改编折射出元代文人面对理学桎梏的微妙调和。

细究典故流变,可见三重文化张力:其一,空间政治学意义上,"越墙"行为是对"男女有别"礼制的僭越;其二,时间维度上,七年的隐匿生活与最终的科举正名,构成对"先功名后家室"秩序的妥协;其三,伦理层面上,裴行俭"休妻留子"的处置与最终认亲的转折,暴露了门第观念与血亲伦理的矛盾。李千金从"淫奔"到"守节"的形象转变,恰是文人调和情礼冲突的典型策略。

此典故在当代语境中的活化运用,如戏曲复排、文学转喻等,实质是传统情感范式与现代婚恋观念的对话。其价值不在情节本身,而在于揭示了中国式情感表达的永恒命题:如何在规范与天性之间寻找平衡点。观今日所谓"自由恋爱",其精神内核与"墙头马上"仍存血脉相通之处,只是那道"短墙",已从砖石构筑变为更隐蔽的文化心理藩篱。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