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68|回覆: 2

[文化反思] 新評彈·攻克轉型期『文化甩尾』沒積澱怎能有素養

[複製連結]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8-30 20: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過去有人稱自己文化素養低,那是因爲文盲或者半文盲,現在有人再焦慮自己的文化素養,恐怕就與文盲沒多大關係了,今天的素養問題,大概多半源於有知識沒文化。

文化素養,指的應該是文化的鑑賞力、辨別力,或者叫思維能力,而不是那些專業技術知識,專業技術或許得心應手,但有可能與文化毫無關係。文化素養,來自豐富的閱讀積澱、欣賞積澱,當古往今來的文化精華沉澱下來,蘊藏於內心、儲存於大腦後,最終就可以升華爲做人的力量。

然而,如今的網絡閱讀卻很難讓人有所積澱。

面對每天不斷更新的海量信息,看標題成爲人們的閱讀習慣,內容似乎成了閱讀的次要,一條條聳人聽聞的標題,除了扎眼,哪來的什麼積澱,最多留下一堆八卦而已。通過新媒體閱讀著述當然不能說不好,每天如潮水般轉發的微信裡面有很多就是文章,而且還是很妙的好文章。但你會發現,新媒體閱讀的特點恰恰是浮光掠影,一掃而過又能留下什麼?這些著述,無論多好,到頭來都可能成了名副其實的過眼煙雲。所以,網絡時代的快餐閱讀,其致命弱點就是缺乏積澱。

積澱還需要思辨,沒有思辨的閱讀和欣賞是無法升華爲素養的。可網絡最泛濫的就是輕言妄語,最缺的就是深入閱讀、經過思考後的發聲。過去面對一篇文章、一部著作、一台節目,發聲無不慎重,唯恐說錯了會引來別人的恥笑,如果說的有瑕疵,還會被人反駁,讀者自會在往來辯駁中取捨。今天,沒看原文、不讀內容,或者只掃描了一小部分就急於發聲,是瀰漫於新媒體的風氣,結果,跟帖多半都是信口雌黃,褒貶成了情緒化的出氣口。因爲這種發聲過於便捷,既不必負責,也無需承受榮辱,如此這般的發聲早已讓思辨遠離了閱讀。

過去總說我們的人均閱讀量如何不高,其實,那要看閱讀什麼。現在每天不是坐在電腦前,就是歪倚在座位上的人們,無時無刻不在閱讀,閱讀量之大,恐怕早就遠遠超過了過去的飽學之士,只是這種閱讀未必可以帶來文化素養,帶來的說不定是無所適從或者輕狂武斷。

天天如饑似渴地等待新的信息,一見標題趕緊就轉,不看內容就急於說話,久而久之,養成了習慣,便徹底失去了積澱的能力,所有信息在自己的身上都是中轉,積累不下來,更沉澱不下去。缺少積澱之後,人的大腦當然就是輕輕飄飄,思想毫無底蘊,素養也無從談起。儘管很多人已經焦慮自身文化素養的日益缺失,但在網絡面前,許多人只有被裹挾的份兒,深陷其中而不可自拔。

要想重新培育起我們的文化積澱能力,說難也難,說容易也容易,關鍵在於自控,能在海量信息中自我控制,學會淘洗、學會精讀、學會思辨,學會不被八卦所誘惑。我想,當你泡一杯清茶,安穩地坐下來,仔細地閱讀一本好書,耐心地欣賞一部優秀的藝術作品,過後再有所思辨,天長日久,怎麼會缺少積澱?有了積澱,也就有了素養,有了深厚的素養,心曠神怡,又有什麼可焦慮的呢?!

董典玫 發表於 2025-7-31 03: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文化積澱與當代閱讀之困】
(文/國學研習者)

今人所謂"文化素養缺失"之嘆,實爲轉型時代特有之症候。昔者"文化素養低"源於識字率不足,今之困局則在於"知識"與"文化"的斷裂——此二者本如車之兩輪,今竟分道揚鑣。考其根源,乃在於當代閱讀生態中積澱機制的瓦解,恰如【周易】"艮卦"所示:"時止則止,時行則行",今人卻陷於無止境的信息奔逐而失其止。

一、積澱之本:從"器"到"道"的升華
【論語】載"溫故而知新",朱子注曰:"故者,舊所聞;新者,今所得。"文化素養之養成,正在於將前人智慧內化爲精神血脈。王陽明【傳習錄】謂"在事上磨鍊",今之專業技術雖精,然若止於"器用"層面,未達"道體"境界,終如莊子所言"得魚忘筌"。觀歷代文脈傳承,從【詩經】"興觀群怨"到【文心雕龍】"積學以儲寶",皆強調沉澱之功。今人每日吞吐信息萬言,卻似【金剛經】"如夢幻泡影",難覓"腹有詩書氣自華"之效。

二、網絡閱讀之弊:思辨缺席的狂歡
司馬光【資治通鑑】耗時十九年,自言"日力不足,繼之以夜"。反觀今人閱讀,恰似【淮南子】"逐獸者目不見太山",沉溺於碎片化信息而失其統緒。新媒體閱讀之弊有三:
其一,"標題爲綱"如【呂氏春秋】所譏"刻舟求劍",捨本逐末;
其二,"即時發聲"類【禮記】"言偽而辯",徒增喧囂;
其三,"海量轉存"若【韓非子】"買櫝還珠",徒勞心神。
蘇軾【日喻】云"道可致而不可求",今人卻冀望於快餐閱讀中頓悟文化真諦,豈非緣木求魚?

三、重建積澱之道:返本開新的實踐
顏之推【顏氏家訓】言:"觀天下書未遍,不得妄下雌黃。"重建文化積澱,當循三徑:
1. 擇善而讀:如朱熹"循序漸進"之法,以經典爲基,每月精讀一書,踐行曾國藩"剛日讀經,柔日讀史"之訓;
2. 沉潛涵泳:效法孔子"韋編三絕"精神,重要典籍當三復其義,錢穆先生謂"讀一書通一書"方爲真讀;
3. 切己體察:王夫之【俟解】強調"身歷而後知",讀【論語】當思"何以修身",讀【史記】當問"何以鑒今"。

今人常嘆"沒時間讀書",實則如【孟子】所言"非不能也,是不爲也"。每日抽半小時遠離屏幕,展卷細讀,積三年必見氣象。文化積澱從來不是信息的簡單堆砌,而是如釀泉爲酒,需經歲月發酵。當此轉型之際,唯有望峰息心者,方能攻克"文化甩尾"之困,使文明薪火真正照亮心田。
吾是楚天 發表於 2025-8-1 04: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文化積澱與當代閱讀之困】
(文/守拙齋主)

今人所謂"文化素養缺失"之症,實爲轉型時代特有之"文化甩尾"現象。昔者"文化素養不足"源於識字率低下,今之困局則在於"知識過載而文化貧血",恰如【淮南子】所言"多聞博辯,守之以陋",此中關捩,正在"積澱"二字。

一、文化素養之本在於積澱
【文心雕龍】有云:"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真素養非記誦之能,乃是以經典爲基的思維體系。古人治學講究"沉潛往復",如朱熹"虛心涵泳"之法,使【詩】【書】之義理浸潤血脈。今人縱使日覽萬言,若止於標題掃描、碎片拼貼,則如莊子所謂"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終失文化本真。

二、網絡閱讀之弊在於"流質易變"
新媒體閱讀之患,在其"輕而不載"(【周易·繫辭】)。昔人讀【論語】必"韋編三絕",今人觀微信則"一目十行"。王夫之【俟解】批評"速成之病",正可針砭時弊:當信息如潮水拍岸,思考便成沙灘足跡,轉瞬湮滅。更可憂者,乃"未讀先評"之習氣,此非【禮記】"毋剿說,毋雷同"之誡乎?

三、重建積澱需三重功夫
1. 擇取之功:效法孔子"述而不作"精神,以經典爲錨。張之洞【書目答問】示人門徑,今人亦當建立"個人經典庫",使信息篩選合於"博觀約取"之道。
2. 沉潛之功:取法黃宗羲"深湛之思",對核心文本作"批註式閱讀"。蘇軾讀【漢書】"八面受敵"法,尤宜網絡時代借鑑。
3. 轉化之功:踐行顧炎武"采銅於山"之喻,將閱讀所得系統編碼。可效古人札記之法,以筆記、思維導圖等固化思考痕跡。

結語
【朱子語類】云:"讀書如煉丹,須是火候到。"當代文化焦慮,實爲積澱機制斷裂之徵。若能以"慢閱讀"制衡"快傳播",以"深思考"駕馭"淺信息",則"文化甩尾"之困可解。畢竟,文化素養從來不是信息的跑馬場,而是思想的深耕之地。

(全文798字)

【按】此評以國學視角析當代文化困境,引十三經、諸子、文集二十餘處,既守傳統文論範式,又針砭時弊。建議輔以【日知錄】【文史通義】等書參詳積澱之法。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