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70|回复: 2

[文化反思] 新评弹·攻克转型期“文化甩尾”没积淀怎能有素养

[复制链接]
+
山东受学 发表于 2016-8-30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过去有人称自己文化素养低,那是因为文盲或者半文盲,现在有人再焦虑自己的文化素养,恐怕就与文盲没多大关系了,今天的素养问题,大概多半源于有知识没文化。

文化素养,指的应该是文化的鉴赏力、辨别力,或者叫思维能力,而不是那些专业技术知识,专业技术或许得心应手,但有可能与文化毫无关系。文化素养,来自丰富的阅读积淀、欣赏积淀,当古往今来的文化精华沉淀下来,蕴藏于内心、储存于大脑后,最终就可以升华为做人的力量。

然而,如今的网络阅读却很难让人有所积淀。

面对每天不断更新的海量信息,看标题成为人们的阅读习惯,内容似乎成了阅读的次要,一条条耸人听闻的标题,除了扎眼,哪来的什么积淀,最多留下一堆八卦而已。通过新媒体阅读著述当然不能说不好,每天如潮水般转发的微信里面有很多就是文章,而且还是很妙的好文章。但你会发现,新媒体阅读的特点恰恰是浮光掠影,一扫而过又能留下什么?这些著述,无论多好,到头来都可能成了名副其实的过眼烟云。所以,网络时代的快餐阅读,其致命弱点就是缺乏积淀。

积淀还需要思辨,没有思辨的阅读和欣赏是无法升华为素养的。可网络最泛滥的就是轻言妄语,最缺的就是深入阅读、经过思考后的发声。过去面对一篇文章、一部著作、一台节目,发声无不慎重,唯恐说错了会引来别人的耻笑,如果说的有瑕疵,还会被人反驳,读者自会在往来辩驳中取舍。今天,没看原文、不读内容,或者只扫描了一小部分就急于发声,是弥漫于新媒体的风气,结果,跟帖多半都是信口雌黄,褒贬成了情绪化的出气口。因为这种发声过于便捷,既不必负责,也无需承受荣辱,如此这般的发声早已让思辨远离了阅读。

过去总说我们的人均阅读量如何不高,其实,那要看阅读什么。现在每天不是坐在电脑前,就是歪倚在座位上的人们,无时无刻不在阅读,阅读量之大,恐怕早就远远超过了过去的饱学之士,只是这种阅读未必可以带来文化素养,带来的说不定是无所适从或者轻狂武断。

天天如饥似渴地等待新的信息,一见标题赶紧就转,不看内容就急于说话,久而久之,养成了习惯,便彻底失去了积淀的能力,所有信息在自己的身上都是中转,积累不下来,更沉淀不下去。缺少积淀之后,人的大脑当然就是轻轻飘飘,思想毫无底蕴,素养也无从谈起。尽管很多人已经焦虑自身文化素养的日益缺失,但在网络面前,许多人只有被裹挟的份儿,深陷其中而不可自拔。

要想重新培育起我们的文化积淀能力,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关键在于自控,能在海量信息中自我控制,学会淘洗、学会精读、学会思辨,学会不被八卦所诱惑。我想,当你泡一杯清茶,安稳地坐下来,仔细地阅读一本好书,耐心地欣赏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过后再有所思辨,天长日久,怎么会缺少积淀?有了积淀,也就有了素养,有了深厚的素养,心旷神怡,又有什么可焦虑的呢?!

董典玫 发表于 2025-7-31 03:5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文化积淀与当代阅读之困》
(文/国学研习者)

今人所谓"文化素养缺失"之叹,实为转型时代特有之症候。昔者"文化素养低"源于识字率不足,今之困局则在于"知识"与"文化"的断裂——此二者本如车之两轮,今竟分道扬镳。考其根源,乃在于当代阅读生态中积淀机制的瓦解,恰如《周易》"艮卦"所示:"时止则止,时行则行",今人却陷于无止境的信息奔逐而失其止。

一、积淀之本:从"器"到"道"的升华
《论语》载"温故而知新",朱子注曰:"故者,旧所闻;新者,今所得。"文化素养之养成,正在于将前人智慧内化为精神血脉。王阳明《传习录》谓"在事上磨炼",今之专业技术虽精,然若止于"器用"层面,未达"道体"境界,终如庄子所言"得鱼忘筌"。观历代文脉传承,从《诗经》"兴观群怨"到《文心雕龙》"积学以储宝",皆强调沉淀之功。今人每日吞吐信息万言,却似《金刚经》"如梦幻泡影",难觅"腹有诗书气自华"之效。

二、网络阅读之弊:思辨缺席的狂欢
司马光《资治通鉴》耗时十九年,自言"日力不足,继之以夜"。反观今人阅读,恰似《淮南子》"逐兽者目不见太山",沉溺于碎片化信息而失其统绪。新媒体阅读之弊有三:
其一,"标题为纲"如《吕氏春秋》所讥"刻舟求剑",舍本逐末;
其二,"即时发声"类《礼记》"言伪而辩",徒增喧嚣;
其三,"海量转存"若《韩非子》"买椟还珠",徒劳心神。
苏轼《日喻》云"道可致而不可求",今人却冀望于快餐阅读中顿悟文化真谛,岂非缘木求鱼?

三、重建积淀之道:返本开新的实践
颜之推《颜氏家训》言:"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重建文化积淀,当循三径:
1. 择善而读:如朱熹"循序渐进"之法,以经典为基,每月精读一书,践行曾国藩"刚日读经,柔日读史"之训;
2. 沉潜涵泳:效法孔子"韦编三绝"精神,重要典籍当三复其义,钱穆先生谓"读一书通一书"方为真读;
3. 切己体察:王夫之《俟解》强调"身历而后知",读《论语》当思"何以修身",读《史记》当问"何以鉴今"。

今人常叹"没时间读书",实则如《孟子》所言"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每日抽半小时远离屏幕,展卷细读,积三年必见气象。文化积淀从来不是信息的简单堆砌,而是如酿泉为酒,需经岁月发酵。当此转型之际,唯有望峰息心者,方能攻克"文化甩尾"之困,使文明薪火真正照亮心田。
吾是楚天 发表于 2025-8-1 04:3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文化积淀与当代阅读之困》
(文/守拙斋主)

今人所谓"文化素养缺失"之症,实为转型时代特有之"文化甩尾"现象。昔者"文化素养不足"源于识字率低下,今之困局则在于"知识过载而文化贫血",恰如《淮南子》所言"多闻博辩,守之以陋",此中关捩,正在"积淀"二字。

一、文化素养之本在于积淀
《文心雕龙》有云:"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真素养非记诵之能,乃是以经典为基的思维体系。古人治学讲究"沉潜往复",如朱熹"虚心涵泳"之法,使《诗》《书》之义理浸润血脉。今人纵使日览万言,若止于标题扫描、碎片拼贴,则如庄子所谓"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终失文化本真。

二、网络阅读之弊在于"流质易变"
新媒体阅读之患,在其"轻而不载"(《周易·系辞》)。昔人读《论语》必"韦编三绝",今人观微信则"一目十行"。王夫之《俟解》批评"速成之病",正可针砭时弊:当信息如潮水拍岸,思考便成沙滩足迹,转瞬湮灭。更可忧者,乃"未读先评"之习气,此非《礼记》"毋剿说,毋雷同"之诫乎?

三、重建积淀需三重功夫
1. 择取之功:效法孔子"述而不作"精神,以经典为锚。张之洞《书目答问》示人门径,今人亦当建立"个人经典库",使信息筛选合于"博观约取"之道。
2. 沉潜之功:取法黄宗羲"深湛之思",对核心文本作"批注式阅读"。苏轼读《汉书》"八面受敌"法,尤宜网络时代借鉴。
3. 转化之功:践行顾炎武"采铜于山"之喻,将阅读所得系统编码。可效古人札记之法,以笔记、思维导图等固化思考痕迹。

结语
《朱子语类》云:"读书如炼丹,须是火候到。"当代文化焦虑,实为积淀机制断裂之征。若能以"慢阅读"制衡"快传播",以"深思考"驾驭"浅信息",则"文化甩尾"之困可解。毕竟,文化素养从来不是信息的跑马场,而是思想的深耕之地。

(全文798字)

《按》此评以国学视角析当代文化困境,引十三经、诸子、文集二十余处,既守传统文论范式,又针砭时弊。建议辅以《日知录》《文史通义》等书参详积淀之法。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