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80|回覆: 1

[詩詞賞析]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宿建德江】詩賞析

[複製連結]
是飛 發表於 2016-8-1 13:0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宿建德江】詩賞析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建德江』是新安江流經睦州建德(今杭州所轄縣級市)的那一段。詩人在一次旅途中泊舟夜宿於此,寫下了這首清新雋永的五言絕句。

起句敘事點題——移船停泊在水氣瀰漫的江洲邊。次句補出具體時間——夕陽西下,天色暗下來了;兼以抒發此時此地自己的心情——到了一個新的地方,因離開家鄉,漂泊在外而產生的愁緒也隨之更新。此乃人之常情,人人感受得到,寫得出來,沒有什麼可稀罕的。這也符合絕句的一般作法,前兩句只求到位,不必出彩;『出彩』的任務,主要由後兩句來承擔。此詩後兩句,着力描寫江宿所見,正是全篇的生花之筆。作為盛唐時期『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孟浩然這後兩句詩寫得實在精彩,真非浪得虛名!

精彩在哪裏?在它將很平常的景物寫得很不平常,將很平常的字面用得很不平常。你看,原野空曠,遠樹矮小;江水清澈,月影漂浮——這些景物是不是很常見?但詩人說由於原野空曠,遠樹矮小,緊貼着樹梢的天空也顯得非常低矮;由於江水清澈,月影漂浮,月亮與船中的我便十分親近——這景象就不是一般詩人寫得出來的了。你再看,這兩句所用的10個字,哪個不是最普通的字面?但它們組合在一起,所構成的意境竟如此新鮮,如此美妙,真是絕配啊!

這還只是就這兩句詩本身着眼,如從全篇來審視,則其精彩又在於它不單純是寫景,似有『情』含蘊其中。『野曠』云云,詩人視野的拓展,難道不是他胸襟也在擴展的表徵麼?而『月近人』三字,是否也透露出其『客愁』因此而稀釋甚至消解的信息呢?妙在詩人並不明說,因為含蓄,故言有盡而意無窮。

是的,祖國的大好河山無處不在,行客得以慰藉,何『愁』之有!

你我成成 發表於 2025-4-16 00:33 | 顯示全部樓層
【宿建德江】詩境蠡測:論孟浩然的空間詩學與情感辯證法

孟浩然【宿建德江】以二十字構建的微觀宇宙,實為盛唐山水詩空間美學的典範之作。詩人通過視覺張力的藝術調控與物我關係的哲學思辨,將羈旅愁思升華為天人合一的審美體驗,其技法之精微,值得從三個維度深入剖析。

一、空間壓縮與心理投射
"野曠天低樹"以矛盾修辭顛覆常規感知。按常理,原野愈空曠,天際線愈顯高遠,而詩人卻創造性地將穹隆壓向樹梢,形成"天似穹廬"的視覺幻象。這種空間壓縮手法,實為遊子孤寂心理的外化——當個體在廣袤自然中自覺渺小,外部空間便產生向心壓迫感。北宋郭熙【林泉高致】所謂"遠山即高"的透視法則在此被逆向運用,恰與李白"捫參歷井"的仰視視角形成對照,共同構成唐人處理山水空間的兩種範式。

二、水體鏡像與情感救贖
"江清月近人"暗含道家"虛室生白"的哲學智慧。清澈江水消弭了天月與倒影的界限,使客體之月主動趨近觀者。這種物我距離的消解,恰是前句壓抑感的逆向補償。王弼注【周易】云"寂然至無,是其本矣",孟詩正以水月相映的澄明之境,為"客愁"提供形而上的慰藉。值得注意的是,月在中國詩學傳統中本具鄉愁意象(如杜甫"月是故鄉明"),此處卻轉化為撫慰羈旅的知己,可見詩人對情感張力的精準把控。

三、視聽通感的禪意升華
全詩隱含從日暮到月出的時間流變。"煙渚"的氤氳視覺讓位於"江清"的觸覺聯想,而"天低樹"的仰觀與"月近人"的俯察構成空間閉環。這種多維感知的疊合,暗合禪宗"萬法歸一"的觀照方式。南宋嚴羽【滄浪詩話】評孟詩"一味妙悟",此詩末二句正是以直觀現量超越邏輯思辨,在樹月天人的交響中抵達"即景會心"的化境。

此詩之偉大,在於將物理空間轉化為心理空間的藝術轉化。詩人以"低"字完成天地位置的重新定義,用"近"字重構物我關係,最終在"野曠—江清"的辯證結構中,實現愁緒的審美超越。這種"以小攝大"的創作智慧,不僅為後世山水詩樹立典範,更揭示了中國美學"目擊道存"的深刻命題。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