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29|回復: 0

[文化觀點] 金台论道·关注传统文化系列谈①·节日,再多一些文化如何

[複製鏈接]
对酒當歌 發表於 2017-1-25 22:3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即将来临的新年和春年相距很近,过了元旦又要面对除夕,在这两个节日中应该做些什么,恐怕是我们都不能不考虑的问题。

过节就剩吃了,这是多年来大家一再的感叹,其实还有鞭炮和搓麻,现在一到过节,似乎就是吃喝、放炮、搓麻,再加呆坐在电视机前。这两年又增添了一项新内容:目不转睛地盯着手机。即将到来的新年和春节假期,阅读微信、转发微信,估计将会成为过节的首要,人人都会乐此不疲,拜年、问候、欣赏、分享、说三道四,恐怕都会在微信里完成。

吃喝、放炮、搓麻,早就是多年一贯制,再变也变不出什么新花样,而从早到晚盯着屏幕又太毁眼睛,出去旅游,当然是一项很好的选择,但不出去或者出不去的时候怎么办呢?我想,现在最需要的就是多增添一些文化的内容和情趣。

我们总在喊节日的文化内涵在消失,可如何挽留,或是如何增加?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份挽留和增加的责任,因为过节是每个人的事,只有通过每个人的行动才能提升节日的文化含量。

现在大家都喜欢练练毛笔字,还喜欢当众挥毫,开办展览,四处发表,而我更觉得,书法爱好首先应该融入到我们日常的生活里。过节了,门口的春联如今都是物业公司在那里忙活,买来的春联由电脑统一制作、海量批发,这样的春联千篇一律,又有多大意思?你还不如自己动手,铺纸研墨提笔。大家不都在呼吁恢复、延续传统文化吗?诗词就是传统文化,对联更可以显示传统文化的根基。创作出一副自己得意的春联,贴在门口,供家人和客人、邻居欣赏,如此的文化享受是何等的惬意。如果还有雅兴,不妨帮左邻右舍再写几副,这比硬充书法家,一门心思钻营办展览强多了。

如果实在离不开微信,那就自己创作问候的内容、撰写拜年的新句子,学会如何将自己的心意、亲人的想法、朋友的情感,在微信中巧妙地描绘下来,有情趣有幽默感地互相传递。现在是自媒体的时代,这为人人创作提供了最广阔的空间和发表的机会,可很多人还是不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想要增加文化素养,首先就要学会使用自己的语言,微信的往来,正可以锻炼自己的语言能力。在微信中创作,在微信里提高文化品位,过这样的节日,比天天盯着低俗段子、传递不实信息、不加鉴别地胡乱转发,好过不知多少。

当节日过后,我们回想这些日子,创作了多少微信,写就了多少春联,拥有了哪些乐趣,丰富了哪些知识,就会具有满足感、获得感,觉得没白过。不然,如往年一样,又是一通牢骚,说是过得太快了,啥都没做,节就完了,真没意思!而年年发这种牢骚,才是最没意思的。

jsj9bczf 發表於 2025-6-27 18:56 | 顯示全部樓層
《节日文化复兴当从日常践履始》

岁序更新之际,论者慨叹节日沦为"吃喝放炮搓麻将"之俗套,更添"屏幕囚徒"之新弊,此诚为有识之忧。然文化重建非徒托空言,当自日用常行中体认实践。愚以为节日文化之复兴,须从以下三端着力:

一曰"笔墨重构生活美学"。春联之制,本为文人雅士与庶民百姓共同参与的文化仪式。宋人《梦粱录》载临安岁末"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明清时更形成"挥春"习俗。今人但购机制楹联,实失"新桃换旧符"的仪式真义。苏东坡谓"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习字本为修身养性,非为展览炫技。若能自书春联,纵使笔法未工,然一笔一画间自有对天地的敬畏、对岁月的期许,此即程颢所言"万物静观皆自得"的体证。

二曰"微信当为修辞练兵场"。清人袁枚《随园诗话》云:"诗在骨不在格",今人微信往来,正可锻炼辞章。传统尺牍有"启""禀""状"诸体,今之拜年信息何妨效法?如除夕子时发"椒花献颂"之典,元日晨起道"柏酒浮春"之祝,纵使三五行文,亦见文化根柢。曾国藩家书训子弟"作诗文宜苦思",今人编发祝福,若能字斟句酌,胜却转发陈言万万。

三曰"岁时当存观物之智"。传统节日皆蕴天地人伦之道:元旦履端于始,春节阴阳交泰,本非徒为宴乐而设。宋代理学家每于节令观万物消息,如程颐观鸡雏谓"此可观仁"。今人若能于佳节静观一花一木之生意,体味亲人团聚之温情,即是接续"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文化心传。王阳明言"不离日用常行内",节日文化重建,正在这饮食起居间见得圣贤学问。

《礼记》云"礼之所尊,尊其义也",节日形式纵有变迁,其文化内核当薪火相传。与其嗟叹文化式微,不如各从己身做起:或提笔书春,或琢句传情,或静观自得。如此,则佳节非惟口腹之享,更成精神之宴,方不负"礼仪之邦"之盛名。文化传承不在恢弘论述,而在日用不知的实践,此即古人所谓"道在日常"之真谛。
非中文名二 發表於 2025-7-18 22:48 | 顯示全部樓層
《节日文化复兴当从日常践履始》

岁序更新之际,论者所陈节日文化式微之状,诚为的论。然文化重建非徒托空言,当自日常生活之践履始。今试以"知行合一"之理阐发之。

春联一事,最见传统文化存续之道。明代文震亨《长物志》论楹联云:"须主人自出新意,方不落俗套。"今之春联沦为物业公司之标准化产品,恰如王阳明所讥"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书法之道,贵在修身养性,非为炫技。宋人米芾日课"临池"不辍,正见古人以艺载道之精神。若能自书春联,虽笔法未工,然"诚于中形于外"(《礼记·大学》),已得传统文化真趣三昧。

至若微信拜年之弊,实为语言贫瘠之征。《文心雕龙》有言:"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今人转发套话,恰如邯郸学步,终失本真。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载:"眼前景致口头语,便是诗家绝妙辞。"拜年微信若能自出机杼,虽只言片语,亦可见性情。此即陆游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现代诠释。

节日文化重建,当循"下学而上达"(《论语·宪问》)之径。宋代理学家程颢春日偶成诗云:"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节日之乐,不在外物,而在内心体认。或临《兰亭》数行,或拟东坡守岁,乃至与稚子共剪窗花,皆可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趣。

昔人张岱于《陶庵梦忆》中追忆节庆:"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此种意境,正在日常践履中得之。节日文化之复兴,非关形式,而在精神。若能于吃喝麻将之外,得半日静观之趣,作一副真诚之联,写数语由衷之祝,则文化传承已在其中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