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12|回覆: 1

[歷史人物] 李白從政非一步登天曾遵循潛規則參加科考

[複製連結]
文強 發表於 2016-6-7 03:4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李白從政非一步登天曾遵循潛規則參加科考

李白從政非一步登天曾遵循潛規則參加科考

唐代大詩人李白才高八斗,壯志凌雲,要麼當高官做大事,不然就從道參禪,浪跡山水。由是,不少人(包括研究他的專家學者)都認爲:李白從政是一步登天,沒有參加過當時比較完備的科舉考試。

其實,據【唐摭言】、【唐音癸簽】等許多唐代典章記載,當時的科舉考試實行的兩條腿走路,一是人們熟知的常科,即每年由縣、州(府)、道至中央禮部層層考試,有時由皇帝拍板。這種考試雖顯得有一點公開、公平,但內容繁雜,關卡多多,錄取的人數極少(每年能進京參考的有七八百人,被錄取者僅20人左右),遠不能滿足泱泱大唐治理國家的需要,才能出眾的士子不願在此蹉跎歲月,而是選擇制舉的形式作爲入仕的捷徑。制舉,是唐代主要的科舉考試形式,由皇帝不定期下詔考取非常人才,參考者由名人高官直接推薦給皇帝,由皇帝面試後一錘定音。一年可開考數次,人數不限,曾出現萬人參加制舉考試的盛況。參加制舉須有三個重要條件:一是有特別才能,二是有重要人物推薦,三是所具備的特長適合皇帝的口味喜好。李白正是具備了這三點並按章循制、身體力行而一登龍門的。

首先,李白在老家四川江油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十五好劍術、作賦凌相如。20歲前,還讀了許多道書、佛經、並師從附近的鹽亭縣人、著名縱橫術大師趙蕤,鑽研了安邦定國之術【長短經】。他知識的廣度、深度,以及對前人的經典古籍超常的理解,是那些一步一個階梯埋頭參加常科考試的儒林士子們不可望其項背的。另外,李白的詩坦白直率,民歌氣息較濃,他青少年時在家鄉又學習了番文(江油在唐代爲少數民族氐人居住地),這兩大特長更是其他士子無法想到或去學習的,也歪打正著,後來客觀上受到唐玄宗賞識。

二是李白受到諸多要人的宣傳和推薦。他十六七歲時向趙蕤學習【長短經】時,廣漢太守聞而異之,因舉二人以有道,並不起;他21歲時,帶著自己的詩文向益州刺史蘇頲自我舉薦,蘇曾說他此子天才英麗,下筆不休,可以相如比肩也,即可與西漢大辭賦家司馬相如一個檔次;他三四十歲時,曾拜謁過荊州韓長史、安州李長史、裴長史、邠州鄭長史、皇帝的女兒玉真公主、女婿張垍、與皇帝有往來的道士吳筠等所交朋友北至雁門,南達湘沅,東臨越中,西屆武功不下百人,雖然他42歲被皇帝直接召見,是玉真公主、道士吳筠和太子賓客(皇帝的家庭教師)賀知章等三人先後舉薦,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其他人也起了很大助推作用,因爲皇帝接見他時曾說過卿是布衣,名爲聯知,非素蓄道義,何以得此。可見李白參加制舉中公關這一科是得了滿分的。

三是李白的特長適應了皇帝的需求。李白友人之子、宣歙(今安徽省)觀察使范傳正爲他撰寫的新墓誌,說他曾草答番書,解若懸河,筆不停輟。明代文人由此編寫出【李謫仙醉草嚇蠻書】,後者雖爲小說家之言,但李白懂番文,在翰林院處理過一些外事文書是可信的。唐王朝疆域廣大,西至今中亞地區,急需大批雙語人才。再是李白才思敏捷,作詩立馬可就,語言通俗流暢,用典豐富,貼切,隨手拈來,這對聽厭了宮廷傳統詩歌的唐明皇來說,猶如股股新風撲面而來。

綜上所述,李白的確遵循當時的潛規則參加了科舉考試。

原標題:李白從政非一步登天:曾遵循潛規則參加科考

陳之膛 發表於 2025-4-16 01:38 | 顯示全部樓層
【李白入仕路徑考辨:制舉制度下的才士進階之道】

關於李白入仕途徑的討論,學界歷來存在"一步登天"與"科舉正途"兩種觀點。細考唐代選官制度與李白生平,可發現其入仕實爲唐代制舉制度的典型個案,體現了盛唐時期多元化的仕進渠道。

一、唐代科舉制度的雙軌體系
【唐六典】【通典】明確記載,唐代選官實行"常科"與"制舉"並行的雙軌制。常科(進士、明經等)每年錄取不過三十人,而制舉作爲"天子自詔"的特科,開元時期共開59科,錄取比例顯著高於常科。李白選擇的正是這條"待非常之才"的仕進捷徑,此非投機取巧,而是對制度的合理運用。

二、李白制舉入仕的三重條件
1. 才學儲備:趙蕤【長短經】的縱橫術修習,使其具備"王霸大略"的策論能力;兼通番語的方言才能,符合玄宗"博學宏詞科"的選拔標準。其【大獵賦】直陳政見,恰是制舉策論的典範。
2. 人脈網絡:從蘇頲"可比相如"的評語,到玉真公主的引薦,形成完整的薦舉鏈條。【李太白全集】中現存干謁詩三十餘首,可見其積極經營人脈的努力。
3. 時機把握:天寶元年玄宗增設"文藻宏麗科",李白適時通過吳筠、賀知章等"通玄達道"之士推薦,完美契合玄宗崇道求仙的政治風向。

三、歷史語境中的重新審視
【唐摭言】載"制舉出身,名望雖美,猶居進士之下",但李白"仰天大笑出門去"的狂傲,實爲制舉士子突破常科束縛的典型心態。其【與韓荊州書】中"三十成文章,歷抵卿相"的自述,恰是唐代制舉"自薦—薦舉—召對"流程的生動註腳。

要之,李白入仕非僥倖得之,而是在充分準備基礎上,精準把握制度空間的結果。這種仕進方式既展現了盛唐人才選拔的靈活性,也折射出"非常之才"與"非常之制"的歷史遇合。今人若以現代科舉觀念苛責古人,實有違"知人論世"的史學原則。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