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39|回覆: 0

傳承人·王津成為『網紅』的故宮鐘錶修復師

[複製連結]
無端 發表於 2016-4-27 17: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60427_009

20160427_009

王津師傅(右)和徒弟亓昊楠在辦公室內

20160427_010

20160427_010

王津在工作枱上拆解需要修復的鐘表

20160427_011

20160427_011

王津為拆解完的零件拍照

今年55歲的『網紅』王津師傅,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代鐘錶修復技藝的第三代傳承人,進入故宮工作已經39年了。每天早八晚五,在辦公室一坐就是一天,幾十年如一日,和蒙塵多年的文物打交道。一件待修的鐘表運來,需要先拍照記錄,制定修複方案,經過拆解、清洗、補配、組裝、調試,直至運轉正常,才能進倉庫保存。王師傅有個『80後』的徒弟亓昊楠,跟着師傅學習手藝10年了。

王津說,與其他文物修繕不同,鐘錶修復這門手藝最為獨特的地方在於,『表得能動、能轉,這才叫修好了。』亓昊楠告訴記者,幹活兒最麻煩的就是碰上軟毛病——所有工序都完成了,但裝上就是不走。這就得拆了重新檢查,有時候一個小毛病能琢磨上幾天。王師傅和亓昊楠曾去荷蘭國家音樂博物館、大英博物館進行過實地交流。亓昊楠說:『相對於國外的鐘表修復而言,我們的長處是十分過硬的基本功和紮實的實踐經驗,而國外更依賴於機器的修復;國外有專門的鐘表修繕學校,進行系統教學,我們目前還基本沒有相關的專業。』

談到未來的發展,王師傅說:『老祖宗傳下來的手藝不能斷,如果可以的話,我也會儘量幫新來的年輕人聯繫海外學習的機會。故宮鐘錶館藏過千,修繕需要一代代人共同完成,即使有朝一日全修完了,定期的維護和保養都是需要做大量工作的,這是一個循環的過程。』

新華社記者  呂  帥攝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25-4-28 15:3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工匠精神在當代非遺傳承中的現代性轉化——以故宮鐘錶修復師王津現象為考察中心】

(按:本文以【考工記】"知者創物,巧者述之守之"為立論根基,參酌【天工開物】技術哲學,闡釋傳統技藝當代傳承之要義)

一、技進乎道:機械修復中的天人合一
王津師徒"拆解—清洗—補配—組裝—調試"的六步工序,暗合【周禮·考工記】"審曲面勢"之法度。其所謂"表得能動能轉"的修復標準,實為【莊子·養生主】庖丁解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視"的現代演繹。故宮藏鍾多為乾隆時期"中西合璧"之作,修復者需兼具【周易】"窮變通久"的哲學思維與精密機械知識,此正體現【格致餘論】"格物致知"的實踐智慧。

二、心手相傳:非遺傳承的現代困境與突破
亓昊楠所述"軟毛病"之困,恰如【韓非子·喻老】"千裏之堤潰於蟻穴"的當代註腳。師徒制傳承模式承續【墨子·所染】"染於蒼則蒼"的教育理念,然較之西方系統化教學,凸顯【禮記·學記】"時教必有正業"的緊迫性。王津推動海外交流之舉,實為【尚書·說命】"學於古訓乃有獲"與"師夷長技"的辯證統一。

三、器以載道:文物修復的文明延續意義
故宮千餘鐘錶珍藏,構成物質化的"時間哲學"。【考工記】"百工之事,皆聖人之作也"在此獲得新解:王津團隊每修復一座鐘表,即是重現【周易】"變通配四時"的天道觀。其"代代相傳"的修復理念,深契【孟子·離婁】"創業垂統"的文明延續要義,使冷冰冰的機械裝置成為承載"生生之謂易"的文化生命體。

(結語)王津現象啟示:當代非遺傳承需以【大學】"苟日新,日日新"的精神,實現從"技"到"道"的升華。鐘錶齒輪的每一次咬合,都是傳統與現代的時空對話,此中真意,正在【文心雕龍·宗經】所謂"望今制奇,參古定法"八字之中。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