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79|回復: 0

[文化历史] 国际舞台上的汤显祖世界领略中国韵味的一扇窗口

[複製鏈接]
无端 發表於 2016-4-26 14:0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国际舞台上的汤显祖世界领略中国韵味的一扇窗口

国际舞台上的汤显祖世界领略中国韵味的一扇窗口

资料图

一出〖牡丹亭〗,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也感动了一国又一国的人。400多年前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已经意识到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活着,而这,正是它走向今天的一种价值,走向世界的一种路径。

国外汤学研究始于20世纪初。同一历史时期,中国正在经历新文化运动,在彼时的中国,莎士比亚成为了一种思想启蒙的方式。一进一出,是文化交融的灿烂。

〖解放书单〗对话中国戏曲学会汤显祖研究会副会长邹元江,请他描述一个正在国际舞台上妙曼着的汤显祖。

解放书单:最近,您到浙江遂昌参加了为纪念汤显祖逝世400周年而举办的学术研讨会。在这个〖牡丹亭〗的诞生地,您看到今天汤学是怎样一番姹紫嫣红开遍?

邹元江:遂昌这个浙西古邑一直很重视汤显祖文化的传承。2000年,汤显祖研究会成立时,遂昌就派代表参加了。此后10多年,遂昌做了许多具体的事。比如,推出了〖汤显祖研究通讯〗这本刊物,目前已经出了24期;举办汤显祖文化节,等等。可以说,今天遂昌围绕汤显祖所做的,展示着当代中国汤显祖研究的一个新动向。

汤显祖并不是遂昌人,他在那里为官五载,创作了〖牡丹亭〗,但遂昌把汤显祖视为当地的灵魂人物。那里至今保存着明时遗爱祠的门墙,昆曲十番时时响起,400年的文化传统流传不辍。

解放书单:而在此之前,您刚刚赴英国四所大学做了关于汤显祖的演讲。汤显祖在英国高等学府里的存在,和在中国千年古邑里是怎样一番不同的光景?

邹元江:我去英国大学讲汤显祖,是2016年纪念汤显祖、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国内外系列活动的一部分。在我去英国的同时,英国一位研究莎士比亚的专家到中国四个城市巡讲了莎士比亚。这是学界的一种对话。

在这个纪念活动中,英国大学生演一出汤显祖的〖南柯记〗,中国大学生演一出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合起来叫做〖仲夏夜南柯梦〗,非常具有对话的意义和象征性。

可见,在今年这个纪念汤显祖去世四百周年的特别时刻,汤显祖研究在我们对外文化交流中担当了重要角色。

解放书单:有研究者认为,汤显祖表达了人类对于情感和价值的追求,他的想象带人们走向一个更高的境界。这就是他超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直到今天还让我们感动的缘由。对此您怎么看?

邹元江:〖牡丹亭〗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人们同情杜丽娘的生存困境。一个青春女子,没有机会面对这个世界,而被束缚在闺阁里,去服从那个时代文化的价值观。因此,她在现实中没有活着,她只能在梦中释放青春,在梦里才有活着的价值。

今天,我们看〖牡丹亭〗依然会被它感动,是因为它有超越时代的普遍意义。400多年前汤显祖所塑造的这个人物,已经意识到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活着,还要寻求生命的意义,追求心灵的自由。这就是它走向今天的一种价值。

解放书单:国外的汤学研究在20世纪初就开始了。日本汉学家青本正儿在1916年出版的〖中国近世戏曲史〗中,首次将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相提并论:东西曲坛伟人,同出其时,亦奇也。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汤学研究处于一个什么状态?

邹元江:1998年是汤显祖临川四梦最重要的代表作〖牡丹亭〗诞生400周年,海内外有七八个不同版本的〖牡丹亭〗竞美。一时间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汤显祖国际热,突出的标志就是〖牡丹亭〗在已有的德文、英文、俄文、法文节译、全译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法文、韩文全译本。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法文〖邯郸梦〗全译本译者雷威安,这位出生于天津的法国学者还在翻译〖南柯记〗和〖紫钗记〗,相信不久的将来也会出版。另外,日本学者根山徹则直接以汉语编校出版了〖牡丹亭还魂记〗汇校本。在国内,2014年由大连外国语学院汪榕培教授主持翻译的〖汤显祖戏剧全集〗出版,全书近180万字,是目前唯一一部完整的英文版汤显祖戏剧集。

解放书单:最好的翻译或许在舞台上。比如,人们认为昆曲〖牡丹亭〗成了外国人了解中国戏曲艺术的最好标本。

邹元江:白先勇策划的青春版〖牡丹亭〗自2004年在台北首演以来,到2014年年底10年间已经在海内外演出了230余场,其盛况之空前、影响之巨大,在600多年昆曲演出史上可谓是绝无仅有的。这样的传播,无疑增强了海内外对汤显祖研究的兴趣。

我再举个有意思的例子,2013年2月,由日本国家级大师坂东玉三郎饰演杜丽娘并兼任总导演的昆曲〖牡丹亭〗在巴黎连演7场,这是一次中日艺术家的联袂演出,在法国乃至欧洲都产生了强烈反响。

解放书单:2008年,美国文艺评论家丹尼尔S伯特出版了〖100部剧本:世界最著名剧本排行榜〗,〖牡丹亭〗名列第32位,是唯一入选的中国剧本。作为中国戏剧的卓越代表,〖牡丹亭〗让世界看到怎样的中华文化?

邹元江:〖牡丹亭〗或者说汤显祖,是中国古典文化最优秀的代表之一。当时丹尼尔选择〖牡丹亭〗的理由就是,它是一部完整表达女性追求爱情的史诗性作品,是世界领略中国戏曲和中国文化韵味的一扇窗口。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代表,〖牡丹亭〗 让人们看到,实际上中国文化是更加尊重生命、更加具有梦想的。这是中国文化五千年传承不断的原因,也是我们民族的一种性格。

咸菜泡面 發表於 2025-6-17 22:54 | 顯示全部樓層
汤显祖: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与文明对话

四百余载光阴流转,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形象非但没有褪色,反而在当代世界舞台上焕发出愈加夺目的光彩。这位明代戏曲大师的作品之所以能够穿透时空壁垒,根本在于他触及了人类共通的情感结构与生命体验——对自由的渴望、对真情的追求、对生命意义的探寻。

遂昌作为《牡丹亭》的诞生地,其文化实践颇具深意。当地保存的明时遗爱祠门墙、传唱不息的昆曲十番,不仅是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更构成了一个"文化记忆场"。德国学者扬·阿斯曼曾指出,文化记忆通过仪式、文本、场所等媒介得以延续。遂昌对汤显祖文化的传承,正是通过学术刊物出版(《汤显祖研究通讯》)、文化节庆活动等现代形式,实现了传统记忆的当代重构。尤为可贵的是,当地将这位"外乡人"奉为精神象征,体现了中国文化"天下为公"的包容特质。

2016年汤显祖与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的纪念活动,创造了中西戏剧对话的典范模式。英国大学生演绎《南柯记》,中国学子呈现《仲夏夜之梦》,这种"角色互换"超越了简单的文化展示,达到了法国哲学家保罗·利科所说的"文化间距"效果——通过对他者文化的诠释,反观自身传统的独特性。汤显祖研究在国际学术界的展开,标志着中国古典美学思想正在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资源。

《牡丹亭》的永恒魅力,在于它揭示了礼教社会中个体生命的困境与突围。杜丽娘"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觉醒,不仅是对明代社会桎梏的反抗,更昭示着人的主体性自觉。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的"轴心时代"理论认为,人类各大文明在公元前800至200年间同时出现了对生命意义的根本性思考。汤显祖戏曲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恰是这种思考在东方语境下的艺术呈现,它与莎士比亚戏剧共同构成了人类精神史上的双子星座。

在全球化遭遇逆流的今天,汤显祖文化的国际传播具有特殊意义。它既非简单的文化输出,也不是异域情调的展示,而是通过艺术共鸣建立文明对话的桥梁。当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为杜丽娘掬一把同情之泪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情感基础已然悄然构筑。汤显祖研究的世界性展开,预示着中国文化正在以更加成熟的姿态参与全球人文对话,为化解文明冲突提供东方的智慧方案。
神魔鬼啖 發表於 2025-7-20 11:48 | 顯示全部樓層
汤显祖:跨时空的情感共鸣与文明对话的使者

四百年前,汤显祖以一支生花妙笔,在《牡丹亭》中塑造了"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杜丽娘形象。这一艺术创造不仅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经典,更在全球化时代成为世界理解中国情感哲学的一扇窗口。汤显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超越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局限,触及了人类共同的情感结构与生命追问。

遂昌对汤显祖文化的传承实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明时遗爱祠的门墙、流传四百年的昆曲十番,不仅是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更是一种情感记忆的延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遂昌将一位仅在此为官五载的历史人物奉为"灵魂人物",这一现象本身便折射出中国文化中"以文载道"的传统——人们纪念的不仅是汤显祖其人,更是他所代表的那种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汤显祖研究在遂昌的蓬勃发展,恰恰证明了经典作品具有跨越时空的再生能力。

2016年中英两国互办纪念活动的文化现象尤为值得玩味。当英国大学生演出《南柯记》,中国大学生呈现《仲夏夜之梦》,这种"互演互鉴"的模式超越了简单的文化交流层面,达到了文明对话的高度。汤显祖与莎士比亚虽处同一时代却素未谋面,但他们的作品却在四个世纪后实现了真正的"相遇"。这种相遇不是比较孰优孰劣,而是展示不同文明如何处理相似的人类命题——爱情、自由、生死。汤学研究在国际学术界的兴起,标志着中国古典文学正在成为世界文学经典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牡丹亭》的永恒魅力,根植于它对人类普遍困境的深刻揭示。杜丽娘的形象之所以能引起跨时代、跨文化的共鸣,是因为她代表了所有时代中被束缚的个体对自由的渴望。汤显祖通过这个角色探讨的,不仅是明代闺阁女性的处境,更是人的存在本质问题——人应该如何活着?情感在生命中的地位是什么?这些追问没有时效性,因而能够持续引发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读者的思考。当代西方学者对汤显祖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正是源于这种哲学层面的普遍性。

在全球化遭遇挑战的今天,汤显祖作品的国际传播提供了一个文化互鉴的成功范例。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文化交流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在保持自身特质的同时,寻找与其他文明的共鸣点。汤显祖研究的世界化进程,既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体现,也是中华文明为人类共同价值作出的独特贡献。当不同国家的学者共同探讨《牡丹亭》时,他们实际上是在通过文学这一媒介,进行着更为深层的文明对话。

汤显祖留给我们的启示是:伟大的文学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下的。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文化使者",让世界不仅看到中国的经济成就,更能理解中国文化的深层韵味与智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