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61|回复: 0

[国学灌水] 亦庄亦谐话东坡

[复制链接]
文强 发表于 2016-4-10 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60408_005

20160408_005

苏东坡像 王震/作

  苏东坡是豪放词的代表,他的许多词一改之前婉约绮靡之风,抒豪情,言壮志,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东坡又是旷达人生的典型,他的一生熔儒、释、道思想于一炉,宠辱皆忘,处变不惊,唱出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隽永之叹。这是苏东坡庄的一面。

  但苏东坡又有谐的一面。他通判杭州时,弟弟苏辙任陈州州学教授,东坡写诗戏谑道:“宛丘先生长如丘,宛丘学舍小如舟。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戏子由》)以诙谐之笔将陈州学舍的简陋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有一次,苏东坡与黄庭坚评论彼此的书法,调侃黄庭坚的字笔势太瘦,仿佛挂在树梢的蛇,而黄庭坚则称东坡的字褊浅,仿佛压在石头底下的蛤蟆。说完,二人不禁哈哈大笑。

  苏东坡临死前曾作《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黄州、惠州、儋州,是他一生遭贬谪被流放的三个地方,此诗颇有自嘲的味道。而正是在这三个地方,其亦庄亦谐的特点表现得尤为突出。

  45岁时,苏东坡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成为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在黄州,一方面,他不仅唱出了《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样的千古绝调,更有前后《赤壁赋》这样的旷达之咏。但另一方面,苏东坡在黄州也留下了许多谐趣佳话。他有一次赴何秀才会,吃的油饼甚酥,就问主人油饼的名字,主人说没有名字,苏东坡就说:“干脆就叫‘为甚酥‘吧。”又有一次,苏东坡去一农民家喝酒,酒放多了水,很酸,他就笑道:“这酒大概就叫‘错煮水’吧。”后来,他带全家出去游玩,忽然想起“为甚酥”“错煮水”,就作小诗求取:“野饮花前百事无,腰间唯系一葫芦。已倾潘子错煮水,更觅君家为甚酥。”苏东坡经常与好友陈慥一起谈佛论道,陈慥妻很凶悍,苏东坡便写诗调侃道:“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从此,“河东狮吼”便成了妇人妒悍、男人惧内的形象语。此外,苏东坡还写了一篇著名的《猪肉颂》:“净洗锅,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既是著名的“东坡肉”的制作秘籍,又让人仿佛看到他煮肉吃肉的样子,定然憨态可掬。

  59岁时,苏东坡又被贬广东惠州,但他没有被吓倒,不仅吃得好:“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食荔枝二首》其二)还睡得香:“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纵笔》)据说后面这首诗被当时的权臣看到,笑着说:“苏轼还这么快活吗?”便把他贬到了更远的海南岛。

  苏东坡在海南岛的生活非常艰苦,正如他自己所说:“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与程秀才书》)但这也难不倒他,他自谑:“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吾谪海南,子由雷州,被命即行,了不相知。至梧乃闻其尚在藤也,旦夕当追及。作此诗示之》)又替自己开解道:“天地在积水之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少海之中,有生孰不在岛者?”(《试笔自书》)有一次他吃了当地渔民送给他的海鲜,觉得味道异常鲜美,就告诫小儿子苏过,千万不要对别人讲,“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食蚝》)。有一次他喝了一点酒,顿时脸色红润,小孩子们以为是“返老还童”了,苏东坡一笑,顿时露出了破绽。苏东坡由此赋诗道:“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纵笔》)这在作者看来是调侃,但在读者看来却是以乐境写哀,读后心里颇不是滋味。

  苏东坡曾对他的弟子们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苏东坡就是这样一个人,始终怀有一颗赤子之心,不论待人接物还是写诗作文,都是直抒胸臆,绝无虚伪、做作、掩饰,正是在这一点上,他的“庄”和“谐”得到了完美的统一,他才既可敬,又可爱。

叶佃建 发表于 2025-4-23 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东坡之"庄谐并济":中国士大夫精神的美学呈现

苏东坡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巨擘,其人格魅力不仅在于文学成就,更在于其生命形态所呈现的"庄谐并济"的独特美学。这种特质绝非简单的性格组合,而是中国士大夫精神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深刻体现,是儒释道思想交融的鲜活见证。

东坡之"庄",体现在其作为士大夫的宏大精神格局上。密州出猎时的"会挽雕弓如满月",展现的是儒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抱负;赤壁怀古时的"大江东去",则彰显了道家"天地与我并生"的宇宙意识;而"千里共婵娟"的咏叹,又渗透着佛家"圆融无碍"的超越智慧。这种"庄"不是刻板的道德说教,而是将儒家的事功精神、道家的自然观照与佛家的心灵超越熔铸为一种浑融的生命境界。

东坡之"谐",则表现为面对逆境时的幽默与自嘲。黄州时期的"为甚酥""错煮水"等轶事,惠州儋州时期的"日啖荔枝三百颗"等诗句,无不显示出他以游戏心态化解人生苦难的智慧。这种"谐"不是轻佻的玩笑,而是历经沧桑后的心灵解脱,是"以俗为雅"的审美超越。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东坡将这种谐趣升华为文学创作,《猪肉颂》以俚语入诗,《河东狮吼》以戏谑写实,打破了传统诗文的雅俗界限,开创了新的美学范式。

"庄谐并济"的本质,是东坡对生命困境的艺术超越。在"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的慨叹中,他通过自嘲完成了对命运的审美观照;在"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反讽里,他将政治失意转化为精神胜利。这种特质深刻影响了中国文人的精神传统——在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之间,在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之际,始终保持心灵的自由与创造活力。

东坡的"庄谐并济"对当代人的启示在于: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回避生活的矛盾,而在于以审美的心态包容这些矛盾;不在于单纯追求成功,而在于失败时依然保持精神的尊严与幽默。这或许正是东坡精神穿越千年仍能引发共鸣的深层原因。
罗卜花舞雨 发表于 2025-4-29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东坡亦庄亦谐的生命美学》

东坡居士之妙,正在于能将庄禅玄理与市井谐趣冶于一炉,此非刻意为之,实乃其生命境界之自然流露。王国维《人间词话》谓"东坡之词旷",然此"旷"字中实包含两种维度:一为超然物外的庄肃气象,一为俯仰自得的谐谑精神。二者看似相悖,实则同源,皆本于其对生命本质的透彻了悟。

其庄者,源自儒家"士志于道"的担当。密州出猎时"会挽雕弓如满月"的雄姿,赤壁江头"大江东去"的浩叹,皆展现士大夫"为天地立心"的庄严面相。然东坡之庄不同杜甫之沉郁,亦异于辛弃疾之悲慨,而是以道家齐物思想为底蕴,故能于《水调歌头》中将人世悲欢升华为宇宙韵律。黄州时期所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更将儒者操守化为"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禅悦,此乃中国士人精神境界之极致。

其谐者,则体现为对生命局限的智慧超越。陈师道《后山诗话》载东坡"性喜谐谑",然细察其戏谑子由学舍、调侃山谷书法的轶事,实为以幽默消解现实困境的生存智慧。当贬谪岭南时作"日啖荔枝三百颗",在儋州发明"烧羊脊骨"之法,皆是将苦难转化为生活艺术的绝佳例证。尤可注意者,《猪肉颂》以俚语写庖厨之事,表面戏谑,内里却暗合《庄子》"道在屎溺"的哲学真谛——最高明的道理往往寓于最平凡的日常。

这种亦庄亦谐的特质,本质上是对"君子不器"的生动诠释。东坡在《自题金山画像》中以自嘲笔调总结平生功业,正体现其超越二元对立的圆融智慧。钱锺书《谈艺录》指出:"东坡之谐,非俳优之谐,而圣者之谐也。"确为的论。其谐谑从不流于轻佻,庄重亦不陷于板滞,恰如《周易》"阴阳相济"之理,在严肃与幽默之间保持精妙平衡。

今人观东坡,当识其"以俗为雅"的审美转换。那些关于"为甚酥""错煮水"的趣谈,实则是将日常生活诗化的典范。这种生命态度,对于当代社会中或陷于功利计较、或溺于虚无颓废的现代人,未尝不是一剂良方。东坡居士示现的,正是如何在认清生命荒诞本质的同时,依然保持对生活的热情与创造——这或许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珍贵的生命智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