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496|回復: 0

[书法培训班] 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位苏东坡

[複製鏈接]
书法孔见 發表於 2017-12-2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书闻四海,文居半壁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北宋文豪。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斯人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又与陆游并称苏陆;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宋四家』之首;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因其文、词颇多于著作,宋代每逢科考常出现其文命题之考试。故时学者曰:『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南宋孝宗于乾道六年,赐之谥号文忠公,并由宋人王宗稷撰〖苏文忠公全集〗。

苏东坡只一人,而每个人心中却藏着各异的苏东坡。

96f70ea3e24d499c11be9769135c68e9.jpg

一提起苏轼,有人豪情吟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有人浅笑感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有人望月诉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总之从苏轼的诗词中,总能找到应景应情的诗句。

苏轼的诗词里散发出的那种对待人生的超然的审美态度,即使在处境最艰难的时候,也能写出最达观,最至情的诗文,这种『与天地合一』、『与万物同化』的境界,总是引起我们啧啧品评。他的这种人生哲学吸收融合儒道释等传统哲学,更是诗人六十五年风雨命运的历练浓缩。

苏东坡的人生大起大落,仕途跌宕起伏,而这个过程却又修炼着他的精神境界。总的来说,他的思想变化有三个阶段,每一段都隐藏在他的诗句中。

水光潋滟晴方好

01c379efdabfcd349b41b809243898c6.jpg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公元1057年,三苏进京参加科举考试,21岁苏轼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引得欧阳修啧啧称赞:『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而『三十年后世人更不道著我也』、『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一时间苏轼之名誉满京城,『学士大夫莫不知其名,家有其书』,并以结识苏轼为荣,连当时的仁宗皇帝退朝后也高兴地对皇后说:『妙哉,妙哉, 朕今日为子孙找到了两个宰相』。

所有这些盛誉正迎合了苏轼年青气盛的性格和好高鹜远心理,同时也极大鼓舞了他心中积极用世、奋发有为的热情。所以他集自己『胸中万卷』,论利害说得失,『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从出任风翔签判到湖州太守,苏轼励精图治、勤政恤民、兴利除弊,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亲身实践,因而被吏民呼作『苏贤良』,这些都显示出他这一时期欲有所作为的儒家用世之态度。此时的他正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一蓑烟雨任平生

da9d1523a215e61102fce071fa85662f.jpg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就在苏轼 『淡妆浓抹总相宜』、『亲射虎,看孙郎』的时候,历史的车轮碾到了1079年,车上坐着的是正欲大举改制的宋神宗,推车的早已不是王安石这位变法发起人了,而是李定、舒亶、何正臣等投机分子。吸取了变法失利的教训,这次宋神宗为了给改制『清障』,授意李定等人欲以强硬手段来惩治反对改制的保守派,苏轼因为名气大成了枪打的『出头鸟』。

1079年4月苏轼赴湖州任太守,按常例上了一封感谢信〖湖州谢上表〗。舒亶和何正臣等人就把这篇三百多字的上表里的几句牢骚话拿出来做文章,并把当时新出版的〖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潜心研究了近四个月,弹劾苏轼包藏祸心、讥讽新法、指责皇帝、谩骂朝廷。之后,103天的『审查』造就了宋朝第一个文字狱——乌台诗案。次年元月,苏轼贬谪黄州。

初到黄州时,『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 ,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州冷。』苏轼用惊恐不安、无处栖息的孤鸿自比,感叹『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寂寞惶恐而又孤高清傲的苏轼开始对自己所走的人生道路进行反思,并大量接触佛教经典和老庄哲学 ,以期修炼出沉静旷达、荣辱利弊得失无系于心的宁静心境,从而来摆脱『乌台诗案』给自己带来的心灵痛苦。1082年三月七日这天,苏轼和友人一块去看东坡这块地,回来的路上遇到大雨,同行皆狼狈,诗人突然扔掉雨具,如履晴天。『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啊,乌台风雨洗铅华,自然风雨沐清净。面对起起伏伏的人生,终于能够风轻云淡的说出:『也无风雨也无晴』。

正是维摩境界

6b6d1c1c63cbc576cd4d7d6f161ba41e.jpg

过大庾岭

一念失垢污,身心洞清净。浩然天地间,惟我独也正。今日岭上行,身世永相忘。仙人拊我顶,结发授长生。

说来命运也是一大讽刺,苏东坡正要定下心来快快乐乐隐居,过『淡而有味』的生活时,却突然被调离谪居地,再度卷入政治纷争中。1086年神宗一死,太后就让保守派的司马光复位。短短几个月,苏东坡从七品官升为三品翰林,在下一步就是二品宰相(宋朝没有一品官)。

1093年九月,随着高太后的去世,处事轻率的宋哲宗亲政,一大批以前遭到罢黜和迫害的新党人物重新被重用,这些新党人物对旧党人物的报复行动也开始全面启动和升级。1094年四月,章惇拜相,首先向苏东坡开刀。五道诏命把年届五十七的苏轼从河北的定县赶往遥远的广东惠州。苏轼在连遭贬谪途中,只得把家小安置在阳羡,独自带着侍妾朝云和三子苏过南下。经虔州、南康、南安府,九月翻越大庾岭,这在古代中国为赴广东的必经之路,通过之后,多少旅客有去无回。

穿过大庾岭,他抵达南雄,闻南雄祗元村有龙泉寺,寺内有龙泉井,慕其名前往参观,得到龙泉寺住持盛情款待。苏东坡与长老一见如故,视为知己,谈经说佛,既以佛教空虚学说解脱痛苦,又以道教长生之术养生,维护自己高雅、纯洁的人格。把被贬以来的阴霾心情化之殆尽,一吐为快。直到日落都不忍离去,于是提笔于龙泉寺钟上题〖过大庾岭〗诗一首:一念失垢污,身心洞清净。浩然天地间,惟我独也正。今日岭上行,身世永相忘。仙人拊我顶,结发授长生。

348ae27ad28288b7034699fd0e0c0805.jpg

苏轼一生创作有三个辉煌时期,他曾自述:『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其中有后两个时期是他在越过大庾岭后。此时,被一贬再贬的苏轼,早已经将生死得失置身度外了,佛老思想对他的影响,比贬谪前更深了,『解脱在于自然,在于不知善而善』俨然成为他的生命。一百多首和陶诗里,浸透着自然平淡,淳厚朴实。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生存的自信,对大自然的向往,对官场的厌恶。

f444861cef4c3536028f9e204a93963a.jpg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cd849acb37b0bad53ed3ddf60c2297ef.jpg

念奴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0e4a35e8aed06d4ef37a2f24cea4c0ce.jpg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b7e6cf44c5cfb526bd3e1292dbaceac7.jpg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位苏东坡,而这些各异的形象却都源于苏东坡的人格魅力。

扩展阅读:饱受赞誉的苏东坡楷书珍品!

武尺王 發表於 2025-7-13 05:5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东坡人格的多维镜像与当代启示》

东坡居士其人其文,诚如明镜台前千江月,映照出中国士大夫精神最为丰赡的维度。休竹客君所言"每个人心中都藏着各异的苏东坡",实为的论。今试从三重境界阐发其人格张力,或可窥见传统文化之精微处。

一、儒者本色:庙堂风雨见风骨
嘉祐二年《刑赏忠厚论》之出,非惟文章华彩,实见儒家"宽厚中和"的政治理想。其"主文而谲谏"的谏臣风范,在《上神宗皇帝书》中展现尤著。然新旧党争之际,东坡"如食中有蝇,吐之乃已"的直谏性格,恰是孟子"浩然之气"的具象化。乌台诗案后谪黄州,仍作《教战守策》言武备,此乃"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真儒境界。

二、道禅超脱:江月天风得自在
"庐山烟雨浙江潮"之悟,暗合青原惟信禅师"见山三阶段"说。元丰五年《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将庄子"安时而处顺"化为生命实践;《赤壁赋》"逝者如斯"之叹,更熔铸佛家"缘起性空"与道家"物化"思想。此般超脱非消极避世,实为历经"看山不是山"后的通透,故能于儋州瘴疠之地犹著《易传》《书传》。

三、诗性栖居:人间有味是清欢
"东坡肉"《老饕赋》所示的生活美学,乃是将士大夫雅趣与市井烟火浑融。其"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的平常心,恰是宋代理学"极高明而道中庸"的诗意呈现。黄州《寒食帖》笔墨狼藉间,书法之"无意于佳乃佳",正是生命困境中绽放的艺术自由。

东坡之不可及处,在于三重境界的圆融无碍:居庙堂则持道守正,处江湖则与物为春,临生死则廓然忘机。今人读东坡,非徒慕其才情,更当体认这种"和而不同"的生命智慧。在价值多元的当代社会,东坡人格恰如一面镜子,照见我们如何在坚守中包容,在进取中超脱,最终达成"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精神自治。

(全文798字)
李若藏 發表於 2025-7-13 23: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东坡人格的多维镜像与当代启示》
(文/国学研修者)

东坡居士之精神,实乃中华文明人格理想的结晶。其生命轨迹所呈现的"儒道互补"境界,恰如钱穆先生所言"中国文人最高之典范"。今试从三重维度解构此文化现象:

一、士人风骨与淑世情怀
嘉祐二年《刑赏忠厚论》已见其儒家底色。在密州治蝗、杭州浚湖、徐州抗洪等政绩中,践行着"民胞物与"的士大夫精神。元丰七年黄州《猪肉颂》"慢着火,少着水"的烹饪哲学,恰是其"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隐喻表达。此种"外王"实践,与范仲淹"先忧后乐"一脉相承。

二、庄禅超脱与审美观照
乌台诗案后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展现道家"安时处顺"的智慧。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的咏叹,暗合禅宗"当下即是"的顿悟。其"空故纳万境"的艺术观,将苦难转化为"江上清风"与"山间明月"的审美意象,这种"内在超越"的特质,正是中国哲学"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生动体现。

三、文化符号的现代诠释
当代人推崇东坡,实则是寻找对抗异化的精神资源。哈佛大学田晓菲教授指出:"东坡的现代性在于他早于存在主义六百年发现了荒谬中的诗意。"其《赤壁赋》"逝者如斯"的宇宙意识,与海德格尔"诗意栖居"形成跨时空对话。这种"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生命智慧,为浮躁时代提供了精神镇静剂。

东坡人格犹如三棱镜:儒家的底色使其厚重,道家的透光使其澄明,而禅宗的折射令其绚烂。王水照先生《苏轼传》称其"完成中国文化人格的经典造型",信然!每当我们吟咏"人生如逆旅",实则是在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心灵瑜伽——这或许就是"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位苏东坡"的深层奥秘。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