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28|回覆: 1

[中醫養生] 百病從濕起 生薑這麼吃體內再也沒濕毒

[複製連結]
+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6-4-8 07:5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人體內濕氣重會引發許多的疾病,人也會感覺身體沉重、面色發黃、精神狀態不佳!然而,因為我們現代人吃肉較多、運動量又較小,因此,大部分人體內都有濕毒!從此時此刻開始,請一定要樹立起排濕祛毒的觀念,從飲食到生活方式上,都要做出一些努力,讓自己的身體更健康!首先,就要學會吃薑,只要這樣吃薑,身體裏的濕毒都會去無蹤!

百病從濕起 生薑這麼吃體內再也沒濕毒

百病從濕起 生薑這麼吃體內再也沒濕毒

如何判斷身體處於濕毒狀態?

所謂濕,即水濕,有生理和病理兩種狀態。在前者,是體內津液類物(如血液、淋巴液、組織液等)的正常新陳代謝,維繫機體正常營養供應;在後者,是體內津液類物質的異常聚集、停留或代謝紊亂,如炎性滲出、各種腺體分泌異常等。

病態的濕有外濕和內濕的區分。外濕外因氣候潮濕、涉水淋雨或外居潮濕之地,使外來水濕之邪氣入侵人體而引起,異致體內水液代謝異常而發病。例如胃腸型感冒、感染性皮膚病等,是典型的外感濕邪導致。內濕則是因消化功能不足,水液代謝紊亂導致的病理產物。脾胃虛弱運化不力所使水濕內停或因脾虛正氣不足招來外濕入侵,妨礙脾胃運化功能使濕從體內產生。

濕疹病因

濕疹病因複雜,常為內外因相互作用結果。內因如慢性消化系統疾病、精神緊張、失眠、過度疲勞、情緒變化、內分泌失調、感染、新陳代謝障礙等,外因如生活環境、氣候變化、食物等均可影響濕疹的發生。外界刺激如日光、寒冷、乾燥、炎熱、熱水燙洗以及各種動物皮毛、植物、化妝品、肥皂、人造纖維等均可誘發。是複雜的內外因子引起的一種遲髮型變態反應。

這樣吃生薑,體內沒濕毒

1、姜+茶

薑茶是用茶葉少許,生薑幾片去皮水煎,飯後飲服。可發汗解表,溫肺止咳,對流感、傷寒、咳嗽等有奇效。

2、姜+牛油果

姜可以和許多水果、蔬菜搭配榨汁。姜和牛油果都是含有抗衰老成分的食材,依照自己喜歡的口感比例搭配即可。

3、姜+紅糖

薑糖一般是用姜和紅糖熬製而成,甜中帶辣。有祛濕去寒的功效,非常適合在潮濕的氣候食用。

偶涉詩情 發表於 2025-3-30 03: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姜之用與濕邪調理之道】

濕邪為患,誠為百病之由。觀今人飲食厚味、起居無常,脾陽不振而濕濁內停者,誠非鮮見。姜之為物,辛溫走表,誠為祛濕良品,然其用法尤當講究。

濕邪之辨,首當明其表裏。外濕者,舌苔白膩而浮,頭身困重如裹;內濕者,脘痞納呆,大便溏滯,此皆脾失健運之候。姜者,【本草備要】謂其"散寒發表,止嘔開痰",其用有三:生薑走而不守,宜於外濕初襲;乾薑守而不走,長於溫中化飲;炮姜性緩,專入血分。今人但知晨嚼薑片,殊不知未辨體質而妄用,反有助火傷陰之弊。

祛濕之道,當遵"三因制宜"之訓。若寒濕困脾者,宜生薑紅糖水煎,佐以茯苓、白朮;濕熱內蘊者,當配竹茹、梔子,此"火郁發之"之理。尤當切記:陰虧血燥者忌單用姜,孕婦夜不宜食。昔仲景用生薑瀉心湯治心下痞,必佐芩連之苦降,此寒熱並用之妙,非今人所能臆測。

養生之要,貴在知常達變。姜雖良藥,終屬標治。欲杜濕邪,當崇【內經】"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之訓,節飲食、適勞逸,使脾陽得振,方為治本之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