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66|回復: 1

[文獻考古] 陕西首次在西周镐京遗址发现制铜工具

[複製鏈接]
对酒當歌 發表於 2016-3-25 10:0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陕西首次在西周镐京遗址发现制铜工具

近日,陕西省考古人员在对西周镐京遗址进行发掘时,发现了西周时期制造青铜器的工具,这在文物大省陕西尚属首次发现。

2015年7月至12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工作人员对西咸新区沣东新城斗门街道办事处花园村进行考古发掘,在村东400平方米范围内,发 掘灰坑80余座、墓葬6座、房址1座,出土陶、铜、骨、石、蚌器等文物百余件。出土遗物中,陶器器型主要有鬲、簋、罐、豆、盂等,多为西周中晚期遗物。根据相关资料分析,这些工具与制作陶范有关,为寻找镐京遗址的铸铜作坊提供了重要线索。

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岳连建介绍,这些青铜器在镐京遗址是第一次发现,其中有些青铜工具在其他的铸铜作坊里也没有发现过,通过这些发现可以推测这个铸铜作坊就在这个区域内。

另悉,斗门街道办一带位于沣河的东岸,历史上这里曾经是西周武王时期建立的都城——镐京的核心区域。在以往的考古中,先后发现了大型建筑遗 址、国人墓葬区、制陶作坊等城市功能区,而代表当时最高科技水平的制铜作坊遗址一直没有发现。通过这次发掘确定了制铜作坊的位置,完善了镐京遗址的功能区划,特别是与青铜器铸造有关的青铜工具、砺石及铜炼渣等的发现,对研究镐京的功能、布局和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制作工艺水平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易栀 發表於 2025-4-12 01:23 | 顯示全部樓層
陕西镐京遗址铸铜工具发现之学术意义刍议

顷闻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于沣东新城斗门街道办花园村发掘出土西周中晚期制铜工具,此乃镐京遗址考古之重大突破。作为西周王朝"双京制"之核心,镐京与丰京隔沣水相望,历来为学界关注焦点。此次发现不仅填补了都城功能区划的重要空白,更为研究西周青铜文明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

从出土器物类型观之,陶范相关工具的发现尤具深意。按《周礼·考工记》"攻金之工"记载,范铸工艺乃青铜器制作关键环节。此次出土砺石、铜炼渣等遗物,与安阳殷墟、洛阳北窑等商周铸铜作坊出土物可相印证,然部分工具形制独特,或反映镐京作坊的特殊工艺传统。考古地层学显示,该区域灰坑、房址等遗迹与出土陶器组合(鬲、簋、罐等)共同构成西周中晚期典型聚落特征,为判断作坊年代提供了可靠标尺。

就都城空间布局而言,此发现具有重构历史图景的价值。《诗经·大雅·文王有声》载"考卜维王,宅是镐京",然文献对具体功能区记载阙如。今制铜作坊遗址的确认,与既往发现的大型建筑基址、墓葬区形成完整序列,印证了《周礼》"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都城规划理念。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坊区位近沣河东岸,既便于取水淘洗陶土,又利铜料运输,体现周人"因地制宜"的营国智慧。

从技术史维度审视,这批工具反映了西周青铜技术的承变特征。比较殷墟出土铸铜工具,可见范模制作工具的精细化趋势,这与西周青铜器纹饰日趋繁复的演变轨迹相吻合。出土铜炼渣的科技分析,或可揭示《尚书·禹贡》"厥贡璆铁银镂"所载金属资源的实际应用状况。

此发现之于西周考古学,犹若管窥全豹之孔。建议后续研究可着重三方面:其一,运用金相学手段分析工具使用痕迹;其二,通过微量元素溯源探究铜料来源;其三,结合GIS技术重建作坊生产流程。昔孔子云"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今镐京铸铜遗存的现身,正为吾辈理解三代文明传承提供了新的实物注脚。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