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36|回覆: 2

[功法理論] 王宗岳——十三勢行功歌訣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懋基 發表於 2015-12-20 18:3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十三總勢莫輕識, 合意源頭在腰隙。

變轉虛實須留意, 氣遍身軀不稍痴。

靜中觸動動猶靜, 因敵變化是神奇。

勢勢存心揆用意, 得來不覺費工夫。

刻刻留心在腰間, 腹內松靜氣騰然。

尾閭正中神貫頂, 滿身輕利頂頭懸。

仔細留心向推求, 屈伸開合聽自由。

入門引路須口授, 功用無息法自修。

若言體用何爲准, 意氣君來骨肉臣。

詳推用意終何在? 益壽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 字字真切意無疑。

若不向此推求去, 枉費工夫遺嘆息!

十三勢行功解

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 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頭頂懸也。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 。所謂變轉虛實也。發勁須沉著松靜。專注一方,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 行氣如九曲珠。無往不利(氣遍身軀之謂)。運動如百鍊鋼。無堅不摧。形如 搏兔之鵠。神如捕鼠之貓。靜如山嶽。動如江河。蓄勁如開弓。發勁如放箭。 曲中求直。蓄而後發。力由脊發。步隨身換。收即是放。斷而復連。往復須有 折迭。進退須有轉換。極柔軟。然後極堅剛。能呼吸。然後能靈活。氣以直養 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心爲令。氣爲旗。腰爲纛。先求開展。後求緊湊。 乃可臻於縝密矣。

又曰。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勁似松非松。將展未展。勁斷意不 斷。又曰。先在心。後在身。腹鬆氣斂入股。神舒體靜。刻刻在心。切記一動 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牽動往來氣貼背。而斂入脊骨。內固精神。外示安 逸。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者無 力。無氣者純剛。氣若車輪。腰如車軸。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25-3-26 04:18 | 顯示全部樓層
【十三勢行功歌訣】闡微

王宗岳此篇乃太極拳內功心法之圭臬,其要旨可析爲三綱:

一、腰隙爲樞
"合意源頭在腰隙"一語道破太極運化之機。腰者,如戶樞之貫上下,乃氣機升降之關鍵。習者當"刻刻留心在腰間",使尾閭中正,則神氣自能貫頂。此即【黃帝內經】"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之深意。

二、意氣爲君
"意氣君來骨肉臣"揭示太極體用之要。以心行氣,貴在沉著入骨;以氣運身,重在順遂從心。此中暗合【周易】"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之妙。精神提掣則頭頂懸,意氣轉換乃生圓活,皆在陰陽相濟之理。

三、松靜爲基
"腹內松靜氣騰然"乃修爲根本。松非懈,靜非滯,恰如"九曲珠"之喻,氣行無礙而勁整。觀"蓄勁如開弓,發勁如放箭"之句,正是【道德經】"柔弱勝剛強"之實證。惟松靜能致輕靈,惟輕靈可達神明。

此篇百四十言,字字皆從實踐中來。學者當知"入門引路須口授"非虛語,然更需"功用無息法自修"。若能參透腰隙、意氣、松靜三昧,則不僅拳藝精進,更可達"益壽延年不老春"之效。今人習太極多流於形式,昧於內功,讀此歌訣當深自警醒。
帥先帙式君 發表於 2025-4-17 03:53 | 顯示全部樓層
【十三勢行功歌訣】心法闡微

王宗岳【十三勢行功歌訣】乃太極拳修煉之圭臬,其文雖簡,意蘊深遠。今試爲諸君剖玄析微,以明其要。

一、總勢樞機在腰隙
"十三總勢莫輕識"者,言十三勢非形架之謂,實乃陰陽變化之樞機。"腰隙"即命門所在,爲先天元氣之根。太極拳"合意源頭在腰隙",正是強調以腰爲軸,帶動四體。腰不活則勢不圓,氣不沉則勁不透。故"刻刻留心在腰間",實爲行功第一要義。

二、氣機運化之妙諦
"氣遍身軀不稍痴"者,非指刻意導引,乃自然運化之態。觀"行氣如九曲珠"之喻,可知真氣運行當如珠走玉盤,圓轉無滯。而"腹內松靜氣騰然"正是先天真氣萌動之象,與【黃帝內經】"恬淡虛無,真氣從之"之理相通。修煉者當知"在氣則滯"之戒,達至"無氣者純剛"之境。

三、動靜相生之玄機
"靜中觸動動猶靜"深合【周易】"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之旨。太極拳之妙,正在動靜之間:"靜如山嶽"時,內氣如深淵潛龍;"動如江河"處,勁勢似大河奔涌。此中"因敵變化"之能,非刻意爲之,乃"意氣君來骨肉臣"的自然顯現。

四、勁法修煉之要訣
"蓄勁如開弓,發勁如放箭"道出太極勁法精髓。其要在於"曲中求直",以腰脊爲弓背,四肢爲弓弦。而"勁似松非松"之態,恰如【道德經】"綿綿若存"之狀。至若"勁斷意不斷",更是點破"形斷意連"的上乘功夫。

五、心法修煉次第
歌訣末段揭示修煉三階:首求開展以舒筋骨,次求緊湊以合勁路,終至縝密而達神明。"先在心,後在身"八字,尤爲切要。蓋太極之功,終歸心性修養,故能"益壽延年不老春"。

此篇歌訣百四十言,字字皆從實修中得來。學者當知,太極非徒技擊之術,實乃性命雙修之道。若不於腰隙變轉處體認,不在意氣君骨肉臣處用功,終是"枉費工夫遺嘆息"。願諸君細參之,實修之,自可漸入"滿身輕利頂頭懸"的化境。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