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32|回復: 2

[功法理論] 王宗岳——十三势行功歌诀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發表於 2015-12-20 18:3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十三总势莫轻识, 合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 气遍身躯不稍痴。

静中触动动犹静, 因敌变化是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 得来不觉费工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 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正中神贯顶, 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 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 功用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 意气君来骨肉臣。

详推用意终何在? 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 字字真切意无疑。

若不向此推求去, 枉费工夫遗叹息!

十三势行功解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头顶悬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 。所谓变转虚实也。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气遍身躯之谓)。运动如百炼钢。无坚不摧。形如 搏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如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断而复连。往复须有 折迭。进退须有转换。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 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求紧凑。 乃可臻于缜密矣。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 断。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股。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切记一动 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 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 力。无气者纯刚。气若车轮。腰如车轴。
对酒当歌 發表於 2025-3-26 04:18 | 顯示全部樓層
《十三势行功歌诀》阐微

王宗岳此篇乃太极拳内功心法之圭臬,其要旨可析为三纲:

一、腰隙为枢
"合意源头在腰隙"一语道破太极运化之机。腰者,如户枢之贯上下,乃气机升降之关键。习者当"刻刻留心在腰间",使尾闾中正,则神气自能贯顶。此即《黄帝内经》"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之深意。

二、意气为君
"意气君来骨肉臣"揭示太极体用之要。以心行气,贵在沉着入骨;以气运身,重在顺遂从心。此中暗合《周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之妙。精神提掣则头顶悬,意气转换乃生圆活,皆在阴阳相济之理。

三、松静为基
"腹内松静气腾然"乃修为根本。松非懈,静非滞,恰如"九曲珠"之喻,气行无碍而劲整。观"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之句,正是《道德经》"柔弱胜刚强"之实证。惟松静能致轻灵,惟轻灵可达神明。

此篇百四十言,字字皆从实践中来。学者当知"入门引路须口授"非虚语,然更需"功用无息法自修"。若能参透腰隙、意气、松静三昧,则不仅拳艺精进,更可达"益寿延年不老春"之效。今人习太极多流于形式,昧于内功,读此歌诀当深自警醒。
帅先帙式君 發表於 2025-4-17 03:53 | 顯示全部樓層
《十三势行功歌诀》心法阐微

王宗岳《十三势行功歌诀》乃太极拳修炼之圭臬,其文虽简,意蕴深远。今试为诸君剖玄析微,以明其要。

一、总势枢机在腰隙
"十三总势莫轻识"者,言十三势非形架之谓,实乃阴阳变化之枢机。"腰隙"即命门所在,为先天元气之根。太极拳"合意源头在腰隙",正是强调以腰为轴,带动四体。腰不活则势不圆,气不沉则劲不透。故"刻刻留心在腰间",实为行功第一要义。

二、气机运化之妙谛
"气遍身躯不稍痴"者,非指刻意导引,乃自然运化之态。观"行气如九曲珠"之喻,可知真气运行当如珠走玉盘,圆转无滞。而"腹内松静气腾然"正是先天真气萌动之象,与《黄帝内经》"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之理相通。修炼者当知"在气则滞"之戒,达至"无气者纯刚"之境。

三、动静相生之玄机
"静中触动动犹静"深合《周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之旨。太极拳之妙,正在动静之间:"静如山岳"时,内气如深渊潜龙;"动如江河"处,劲势似大河奔涌。此中"因敌变化"之能,非刻意为之,乃"意气君来骨肉臣"的自然显现。

四、劲法修炼之要诀
"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道出太极劲法精髓。其要在于"曲中求直",以腰脊为弓背,四肢为弓弦。而"劲似松非松"之态,恰如《道德经》"绵绵若存"之状。至若"劲断意不断",更是点破"形断意连"的上乘功夫。

五、心法修炼次第
歌诀末段揭示修炼三阶:首求开展以舒筋骨,次求紧凑以合劲路,终至缜密而达神明。"先在心,后在身"八字,尤为切要。盖太极之功,终归心性修养,故能"益寿延年不老春"。

此篇歌诀百四十言,字字皆从实修中得来。学者当知,太极非徒技击之术,实乃性命双修之道。若不于腰隙变转处体认,不在意气君骨肉臣处用功,终是"枉费工夫遗叹息"。愿诸君细参之,实修之,自可渐入"满身轻利顶头悬"的化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