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51|回覆: 0

[儒家文化] 修家譜有什麼益處呢?

[複製鏈接]
劉余莉 發表於 2023-8-7 15:2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追遠』一個重要的方式,就是祭祀祖先、祭祀父母,在古代,家家戶戶都有祠堂,祠堂里供奉的是祖先的牌位。

每到春秋祭祀的時候,全家的人召集在一起,除了行這些禮儀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講述祖先的德行,也就是要念念不忘過去父母祖先的功德。他們對國家民族有什麼貢獻,要常常地思念、常常地追懷,這樣祭祀的時候才更加能夠顯示出誠敬之心、思慕之心。所以我們對自己家族的歷史就不能夠不了解,如果對自己家族的歷史都不了解,就表示不出恭敬之心,這也是一個人忘本的表現。

除了祭祀之外,追遠還有一個的重要方式,就是修家譜。在古代的時候,每一家都有自己的家譜,而這個家譜每一年都要修,叫修家譜。比如說這一年之中,有哪些人過世了,哪些人出生了,每一年都要整理一次。而一個人一生的行跡,也就是他對國家、民族、人民的貢獻,也都以簡要的方式記載在家譜之中。所以有了家譜之後,就讓我們知道自己的遠祖是從哪裡來的,是什麼原因到這個地方來定居的,一共傳了多少代,歷代祖先對這個地方、這個國家有什麼貢獻、有什麼德行。這才稱得上是追遠。

修家譜有什麼好處呢?【禮記】上說『不娶同姓』,這個禮要求不娶同姓之人,所以恭修家譜就發現,你的父母就是兩個姓,然後再往上去推,他的父母也是不娶同姓,那都是兩個姓。這樣以此類推,推到上面去之後,你就發現其實所有的姓都是一家人,中華民族確實是一家。而把這個家譜推上去之後,你就發現不是炎帝的子孫,就是黃帝的子孫,所以我們稱為炎黃子孫,這個一家人的觀念才有了。所以說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這絕對不是形容,通過修家譜才看到確實是一家人。

除了培養這種一體的觀念之外,就是要學習祖宗的德行。在春秋祭祀的時候,家譜之上都記載着祖先的德行,哪朝、哪代、哪一個時候,出了哪一位有德行的祖先,他對國家、對人民有什麼貢獻。我們作為他的後代子孫,對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小心謹慎,不能因我們的行為給我們的祖先抹黑。

比如在東漢的時候,有一個廉潔的官員叫楊震,他去赴任東萊太守的路上路過昌邑縣,這個昌邑縣的縣令王密就是被楊震舉薦出來做秀才的。王密聽說自己的恩人路過此地,就趁着夜色帶了十斤黃金要送給楊震。楊震就嘆了一口氣,他說:『唉,我了解你,知道你有德行、有才學,把你推薦出來,但是很可惜呀,你卻不了解我。』王密還以為楊震怕這件事有人知道才不願意接受的,所以他就說:『恩公啊,我這樣做沒有別的意思,只是想報答您的知遇之恩。這件事沒有人知道,您就放心地接受了吧!』結果楊震聽了之後怎麼回答的呢?他說:『這件事有天知、有神知、有你知、有我知,這是「四知財」,怎麼說沒有人知道呢?』所以他就拒不接受這『四知財』。他的後代子孫都秉持他的廉潔作風,所以他的兒子、孫子、曾孫都非常賢達,都做到了三公的位置。

我們想一想,楊震的子孫在每一年祭祀的時候,都要知道他們家的祖先不收『四知財』,他們還為自己祖先的這個典故寫了一個匾額,放在他們家的房屋之上,就把房屋取名為『四知堂』。所以凡是後代子孫從這一個匾額下走過的時候,都知道他們家的祖先不收『四知財』,那他們怎麼敢去貪污受賄、違法亂紀呢?

所以中國的反腐倡廉教育,從古代家庭之中已經開始了。不僅僅是楊家的祖先有楊震這樣廉潔有守的官員,在我們每一個人的歷代祖先之中,都有像楊震這樣廉潔有守的人,甚至還有比他更加有德行、對民族國家貢獻更大的人。那麼我們每到祭祀的時候,常常來宣講祖先的德行,這對後代子孫是一個警醒、一個教育,念念不忘祖先的德行,念念不敢做那些不好的事而給祖先抹黑。這就是講『追遠』非常重要。

在我們的歷史上也可以看到,好多的皇帝確實是按照聖賢的教誨去做。比如說在【雍正皇帝聖諭圖解】上面,就有一個明仁宗的故事。明仁宗在做太子的時候,有一次明成祖到了南京,退朝之後就召見東宮官楊士奇,問道:『你輔佐太子已經很長時間了,對他了解得也很清楚了,這個太子的為人到底怎麼樣呢?』

楊士奇就回答說:『殿下仁孝恭敬非常人可比。』明成祖聽了之後說:『你能不能給我舉出一些具體的事例來說明呢?』楊士奇回答說:『在每逢祭祀的時候,太子一定會把所有的祭器親自檢查,不把這個事委託給別人。比如說去年按照慣例要舉行祭祀的時候,正好太子得了痛風病,結果醫生告訴他要服藥發汗才可以。太子說「如果要吃藥發汗,怎麼可以親自參加祭祀呢?」左右的人就說:「那可以讓別人代替您參加祭祀啊!」殿下就回答說「皇上把祭祀的使命交付給我了,我又派遣別人來代替,這不是違背君父的命令嗎?」所以他就帶着病親自去參加祭祀。祭祀才完畢出了一身的汗,結果這個病就痊癒了。再比如,每每給皇帝進俸食物、其它的東西的時候,這個太子一定會親自檢查,親自把這個封條封好,然後才派遣他們去出發,不敢輕易地把這些事委託給下人去做。』

明成祖聽了之後就說:『這些都是為人子應當做的事情。』楊士奇說:『自古以來的大聖大賢,都是把他該做的事情做到了極致而已。』也就是說聖賢人也沒有什麼奇特之處,只是畢恭畢敬地、認真負責地完成自己的本分而已,所以明仁宗『躬閱祭器』的故事,就給了我們很多的教育。皇帝對於祭祀這樣地誠敬,也就能夠起到上行下效的作用。所以他當了皇帝之後,這個國家也治理得很好。那麼這是我們講的『追遠』。

摘自【群書治要·論語講記】

汪丹志 發表於 2025-7-16 15: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修譜牒之當代意義】

修撰家譜實為中華禮樂文明之重要載體,其價值遠不止於血脈傳承之記錄。今就譜牒之文化意義,分三端詳述之。

一、譜牒與禮制文明
【周禮·春官】載小史"奠系世,辨昭穆",此即譜學之濫觴。鄭玄注云:"系世謂帝系、世本之屬",可見譜牒本為宗法制度之重要構成。朱子【家禮】特重祠堂之制,謂"君子將營宮室,先立祠堂於正寢之東",而譜牒實為祠堂祭祀之文獻基礎。清代錢大昕【潛研堂文集】有云:"譜牒之學,史學也",此語道破家譜實為微觀史學之特質。

二、譜牒之社會功能
其一在明人倫。司馬光【書儀】強調"譜牒所以紀世族序長幼",通過世系圖錄確立"親疏隆殺之節"。其二在厚風俗。陸九淵【象山全集】稱"譜存則宗法可復",譜中先德記載實為家族教化之教材。如無錫錢氏家譜載錢鍾書先生幼承庭訓之事,即為典型例證。其三在存文獻。徽州汪氏【統宗譜】保存宋元契約文書,已成研究經濟史之珍稀史料。

三、當代修譜新義
今人修譜當注意:首重考信,王國維先生"二重證據法"可資借鑑,需以地下文物與紙上遺文互證。次重創新,可效法梁啓超【中國歷史研究法】所言"裁斷義例",採用現代譜表格式。尤當重視女性入譜問題,此乃順應時代之變。浙江餘姚黃氏新譜增設"賢媛錄",即開明之舉。

譜牒之學,實為中華文明獨特之記憶載體。章學誠【文史通義】謂"家有譜,州縣有志,國有史",三者共同構成完整的歷史記錄體系。當代修譜,非為復古,實乃通過家族記憶之重建,尋找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之連接點。學者當以"溫情與敬意"(錢穆語)對待此文化傳統,使其在新時代煥發生機。
堅強 發表於 2025-7-22 01: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修譜牒之當代意義】

(甲)譜牒之文化價值
譜牒者,家族之史乘也。【周禮·春官】載小史"奠系世,辨昭穆",此譜學之濫觴。朱子【家禮】尤重宗法,謂"三世不修譜,謂之不孝"。今觀曾子"慎終追遠"之訓,實含三重深意:一曰血脈傳承之序,二曰德業相承之鏈,三曰文化延續之脈。清儒錢大昕【潛研堂文集】有云:"譜牒明則宗法立",正謂此也。

(乙)譜學之現實功用
其一,明世系而正人倫。【白虎通】曰:"族者,湊也,聚也。"修譜可使"九族既睦"(【尚書·堯典】),避免"五世而斬"之弊。今人常見同宗不相識,叔侄如路人,皆因譜牒不修之故。如楊震"四知拒金"之事載於弘農楊氏譜,遂成後世廉吏典範。

其二,存文獻而補史闕。章學誠【文史通義】稱"家有譜,州縣有志,國有史",三足鼎立。如【曲阜孔氏家譜】載歷代衍聖公事跡,實為研究儒門變遷之第一手資料。近世敦煌出土【氏族志】殘卷,更證譜牒可補正史之闕。

(丙)當代修譜新義
今人修譜,當循"三統"之法:統考文獻(舊譜、方志、墓銘),統核世系(以碑刻、契約互證),統紀德行(不虛美,不隱惡)。如錢氏家族修譜時,將錢學森、錢偉長等近世賢達科技報國之事跡載入,即合"彰往察來"(【周易·繫辭】)之旨。

至於"炎黃一體"之說,當理性看待。顧炎武【日知錄】已辨"姓氏混淆"之弊,然通過譜牒考據,確可見中華民族交融之跡。如北魏孝文帝改拓跋為元氏,遼金時期女真姓漢化,皆載諸譜乘,此實為民族共同體之生動註腳。

(丁)結語
昔歐陽修作【歐陽氏譜圖】,蘇洵撰【蘇氏族譜】,皆以"敬宗收族"為要。今人修譜,不必拘泥古式,而當重在傳承"孝悌忠信"之家風。若能使子弟展卷而知祖德,慎獨而修己身,則譜牒之修,豈非"民德歸厚"之階梯乎?【詩】云:"無念爾祖,聿修厥德",此之謂也。

(全文計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