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38|回復: 0

[儒家文化] 修家谱有什么益处呢?

[複製鏈接]
刘余莉 發表於 2023-8-7 15:2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追远』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祭祀祖先、祭祀父母,在古代,家家户户都有祠堂,祠堂里供奉的是祖先的牌位。

每到春秋祭祀的时候,全家的人召集在一起,除了行这些礼仪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讲述祖先的德行,也就是要念念不忘过去父母祖先的功德。他们对国家民族有什么贡献,要常常地思念、常常地追怀,这样祭祀的时候才更加能够显示出诚敬之心、思慕之心。所以我们对自己家族的历史就不能够不了解,如果对自己家族的历史都不了解,就表示不出恭敬之心,这也是一个人忘本的表现。

除了祭祀之外,追远还有一个的重要方式,就是修家谱。在古代的时候,每一家都有自己的家谱,而这个家谱每一年都要修,叫修家谱。比如说这一年之中,有哪些人过世了,哪些人出生了,每一年都要整理一次。而一个人一生的行迹,也就是他对国家、民族、人民的贡献,也都以简要的方式记载在家谱之中。所以有了家谱之后,就让我们知道自己的远祖是从哪里来的,是什么原因到这个地方来定居的,一共传了多少代,历代祖先对这个地方、这个国家有什么贡献、有什么德行。这才称得上是追远。

修家谱有什么好处呢?〖礼记〗上说『不娶同姓』,这个礼要求不娶同姓之人,所以恭修家谱就发现,你的父母就是两个姓,然后再往上去推,他的父母也是不娶同姓,那都是两个姓。这样以此类推,推到上面去之后,你就发现其实所有的姓都是一家人,中华民族确实是一家。而把这个家谱推上去之后,你就发现不是炎帝的子孙,就是黄帝的子孙,所以我们称为炎黄子孙,这个一家人的观念才有了。所以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这绝对不是形容,通过修家谱才看到确实是一家人。

除了培养这种一体的观念之外,就是要学习祖宗的德行。在春秋祭祀的时候,家谱之上都记载着祖先的德行,哪朝、哪代、哪一个时候,出了哪一位有德行的祖先,他对国家、对人民有什么贡献。我们作为他的后代子孙,对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小心谨慎,不能因我们的行为给我们的祖先抹黑。

比如在东汉的时候,有一个廉洁的官员叫杨震,他去赴任东莱太守的路上路过昌邑县,这个昌邑县的县令王密就是被杨震举荐出来做秀才的。王密听说自己的恩人路过此地,就趁着夜色带了十斤黄金要送给杨震。杨震就叹了一口气,他说:『唉,我了解你,知道你有德行、有才学,把你推荐出来,但是很可惜呀,你却不了解我。』王密还以为杨震怕这件事有人知道才不愿意接受的,所以他就说:『恩公啊,我这样做没有别的意思,只是想报答您的知遇之恩。这件事没有人知道,您就放心地接受了吧!』结果杨震听了之后怎么回答的呢?他说:『这件事有天知、有神知、有你知、有我知,这是「四知财」,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所以他就拒不接受这『四知财』。他的后代子孙都秉持他的廉洁作风,所以他的儿子、孙子、曾孙都非常贤达,都做到了三公的位置。

我们想一想,杨震的子孙在每一年祭祀的时候,都要知道他们家的祖先不收『四知财』,他们还为自己祖先的这个典故写了一个匾额,放在他们家的房屋之上,就把房屋取名为『四知堂』。所以凡是后代子孙从这一个匾额下走过的时候,都知道他们家的祖先不收『四知财』,那他们怎么敢去贪污受贿、违法乱纪呢?

所以中国的反腐倡廉教育,从古代家庭之中已经开始了。不仅仅是杨家的祖先有杨震这样廉洁有守的官员,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历代祖先之中,都有像杨震这样廉洁有守的人,甚至还有比他更加有德行、对民族国家贡献更大的人。那么我们每到祭祀的时候,常常来宣讲祖先的德行,这对后代子孙是一个警醒、一个教育,念念不忘祖先的德行,念念不敢做那些不好的事而给祖先抹黑。这就是讲『追远』非常重要。

在我们的历史上也可以看到,好多的皇帝确实是按照圣贤的教诲去做。比如说在〖雍正皇帝圣谕图解〗上面,就有一个明仁宗的故事。明仁宗在做太子的时候,有一次明成祖到了南京,退朝之后就召见东宫官杨士奇,问道:『你辅佐太子已经很长时间了,对他了解得也很清楚了,这个太子的为人到底怎么样呢?』

杨士奇就回答说:『殿下仁孝恭敬非常人可比。』明成祖听了之后说:『你能不能给我举出一些具体的事例来说明呢?』杨士奇回答说:『在每逢祭祀的时候,太子一定会把所有的祭器亲自检查,不把这个事委托给别人。比如说去年按照惯例要举行祭祀的时候,正好太子得了痛风病,结果医生告诉他要服药发汗才可以。太子说「如果要吃药发汗,怎么可以亲自参加祭祀呢?」左右的人就说:「那可以让别人代替您参加祭祀啊!」殿下就回答说「皇上把祭祀的使命交付给我了,我又派遣别人来代替,这不是违背君父的命令吗?」所以他就带着病亲自去参加祭祀。祭祀才完毕出了一身的汗,结果这个病就痊愈了。再比如,每每给皇帝进俸食物、其它的东西的时候,这个太子一定会亲自检查,亲自把这个封条封好,然后才派遣他们去出发,不敢轻易地把这些事委托给下人去做。』

明成祖听了之后就说:『这些都是为人子应当做的事情。』杨士奇说:『自古以来的大圣大贤,都是把他该做的事情做到了极致而已。』也就是说圣贤人也没有什么奇特之处,只是毕恭毕敬地、认真负责地完成自己的本分而已,所以明仁宗『躬阅祭器』的故事,就给了我们很多的教育。皇帝对于祭祀这样地诚敬,也就能够起到上行下效的作用。所以他当了皇帝之后,这个国家也治理得很好。那么这是我们讲的『追远』。

摘自【群书治要·论语讲记】

汪丹志 發表於 2025-7-16 15: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修谱牒之当代意义》

修撰家谱实为中华礼乐文明之重要载体,其价值远不止于血脉传承之记录。今就谱牒之文化意义,分三端详述之。

一、谱牒与礼制文明
《周礼·春官》载小史"奠系世,辨昭穆",此即谱学之滥觞。郑玄注云:"系世谓帝系、世本之属",可见谱牒本为宗法制度之重要构成。朱子《家礼》特重祠堂之制,谓"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而谱牒实为祠堂祭祀之文献基础。清代钱大昕《潜研堂文集》有云:"谱牒之学,史学也",此语道破家谱实为微观史学之特质。

二、谱牒之社会功能
其一在明人伦。司马光《书仪》强调"谱牒所以纪世族序长幼",通过世系图录确立"亲疏隆杀之节"。其二在厚风俗。陆九渊《象山全集》称"谱存则宗法可复",谱中先德记载实为家族教化之教材。如无锡钱氏家谱载钱锺书先生幼承庭训之事,即为典型例证。其三在存文献。徽州汪氏《统宗谱》保存宋元契约文书,已成研究经济史之珍稀史料。

三、当代修谱新义
今人修谱当注意:首重考信,王国维先生"二重证据法"可资借鉴,需以地下文物与纸上遗文互证。次重创新,可效法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所言"裁断义例",采用现代谱表格式。尤当重视女性入谱问题,此乃顺应时代之变。浙江余姚黄氏新谱增设"贤媛录",即开明之举。

谱牒之学,实为中华文明独特之记忆载体。章学诚《文史通义》谓"家有谱,州县有志,国有史",三者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记录体系。当代修谱,非为复古,实乃通过家族记忆之重建,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连接点。学者当以"温情与敬意"(钱穆语)对待此文化传统,使其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坚强 發表於 2025-7-22 01:2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修谱牒之当代意义》

(甲)谱牒之文化价值
谱牒者,家族之史乘也。《周礼·春官》载小史"奠系世,辨昭穆",此谱学之滥觞。朱子《家礼》尤重宗法,谓"三世不修谱,谓之不孝"。今观曾子"慎终追远"之训,实含三重深意:一曰血脉传承之序,二曰德业相承之链,三曰文化延续之脉。清儒钱大昕《潜研堂文集》有云:"谱牒明则宗法立",正谓此也。

(乙)谱学之现实功用
其一,明世系而正人伦。《白虎通》曰:"族者,凑也,聚也。"修谱可使"九族既睦"(《尚书·尧典》),避免"五世而斩"之弊。今人常见同宗不相识,叔侄如路人,皆因谱牒不修之故。如杨震"四知拒金"之事载于弘农杨氏谱,遂成后世廉吏典范。

其二,存文献而补史阙。章学诚《文史通义》称"家有谱,州县有志,国有史",三足鼎立。如《曲阜孔氏家谱》载历代衍圣公事迹,实为研究儒门变迁之第一手资料。近世敦煌出土《氏族志》残卷,更证谱牒可补正史之阙。

(丙)当代修谱新义
今人修谱,当循"三统"之法:统考文献(旧谱、方志、墓铭),统核世系(以碑刻、契约互证),统纪德行(不虚美,不隐恶)。如钱氏家族修谱时,将钱学森、钱伟长等近世贤达科技报国之事迹载入,即合"彰往察来"(《周易·系辞》)之旨。

至于"炎黄一体"之说,当理性看待。顾炎武《日知录》已辨"姓氏混淆"之弊,然通过谱牒考据,确可见中华民族交融之迹。如北魏孝文帝改拓跋为元氏,辽金时期女真姓汉化,皆载诸谱乘,此实为民族共同体之生动注脚。

(丁)结语
昔欧阳修作《欧阳氏谱图》,苏洵撰《苏氏族谱》,皆以"敬宗收族"为要。今人修谱,不必拘泥古式,而当重在传承"孝悌忠信"之家风。若能使子弟展卷而知祖德,慎独而修己身,则谱牒之修,岂非"民德归厚"之阶梯乎?《诗》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此之谓也。

(全文计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